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国际先驱导报:美国民族主义揭示美国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12:19 国际先驱导报

  《美国正确还是错误:剖析美国民族主义》揭示的美国困境

  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美国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利芬(Anatol Lieven)的担忧似乎从“9·11”之后变得越发明显。
这位卡内基基金会高级副会长在《美国正确还是错误:剖析美国民族主义》(America Right Or Wrong: An Anatomy Of American Nationalism)中向人们预言:“美国是一座美好的房子,但是在它的地窖里却藏着一个魔鬼,他的名字叫做民族主义。”

  从历史上看,“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一直都是美国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之一。作为合众国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是血缘的,它既难以具备历史学家眼中的古老性,也不发轫于这个民族最早的种族优越感。美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在政治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即利芬所说,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法治规范就是美国信条的核心。因此,美国的民族主义不像其他典型民族主义那样充满历史悲情。

  问题在于在反恐之战开始后,甚至在“9·11”发生之前很久,面对全球日益发展的反美思想,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尤其是在被利芬称为“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小布什身上,美国信条会把其外交政策推向与世界不和谐的方向。

  理由有三条,首先,美国信条正在成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笔下的官方民族主义,许多学者担忧,这种官方民族主义是通向帝国式政治的捷径。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借助国内民族主义对于美国政治的优越感,向外推行其霸权政策,并在世界谋求利益最大化,遭致国际社会的反感。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就曾经针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做出判断:“作为美国核心理念的自由主义会最终成为帝国外交政策的绊脚石。”

  其次,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民族主义,混淆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野,进而侵占了国际规范的空间。以全球反恐为核心的美国外交政策,对于国际事务的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在“9·11”发生后,小布什在讲话中多次提及“我们的原则”,而不是“我们的看法”,这种原则,就是基于美国信条的民族主义观念。在这种原则基础上,民族主义将会损害美国的国际道德,使美国外交政策把意识形态当作国家利益,按照信仰和政治取向划分敌我。

  第三,美国民族主义对于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具有排他性。尽管每种民族主义多少都有点排他性,民族主义也曾经是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的政治认同,但是并不像美国民族主义这样具有如此清晰的内涵和标准。加之美国对他国的民族主义缺乏了解,处理国家间关系上也缺乏技巧和敏感性,同时自身还具备强大的外交和军事工具,这种排他性很可能转化为实际的国际政治或者土地诉求,给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民族主义这个词在具备保守主义背景的美国大政治中,并不是一个高尚的词汇,但是这种优越感,却经常成为美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理由。2005年,随着反恐战争的深入,对于美国民族主义的争论,重新成为美国历史路线和未来选择的忧虑。甚至这种民族主义在亨廷顿的新书《我们是谁》里也表现出来。强烈宗教倾向的美国民族主义,已经被延伸为对于“不自由世界”不择手段的“拯救”,这种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和世界的伤害,也已经痛彻脾骨。

  我们不该轻视美国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有可能杀死最理性的外交政策。因为福塞克(John Fousek)曾经自豪地说,美国民族主义胜利的意义是全球责任,为此美国必须担当起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因为林德(Michael Lind)号召第四次美国革命,要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建立一个崭新的美国;因为在全球反恐战争中,美国的全球霸权外交正在并且已然这样做了。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情人有的时候的确也是杀手。 【作者】周庆安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