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更斯”号探测器让欧洲唱主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14:27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驻巴黎记者杨骏报道 2005年1月14日,是欧洲航天业值得庆祝的日子。这一天,“惠更斯”号探测器在土星的卫星——土卫六“泰坦”顺利着陆,这也是人类迄今登陆的最远星体。 “惠更斯”发来的图片,使人们看到了另一个真实的世界。而这些图片被深深地打上了“欧洲制造”的印记。“惠更斯”号一洗前年火星探测器“小猎犬二号”失败的颓风,
7年企盼终成正果 所谓“主角”,当然是指欧洲航天局在本轮国际空间探索任务中领衔担纲。“惠更斯”号是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和意大利航天局联合实施的重大太空探测计划,除美国外,17个欧洲国家的共260多名科学家参加该项目。美国“卡西尼”号飞船于1997年10月携带着“惠更斯”号发射升空,经过7年飞行它们于2004年12月进入土星轨道,并于当月25日凌晨分离。 纵观历史,欧洲发展航天业的历程一直是扬长避短,并不总追求庞大工程,而是在关键时机上发挥自己特色。比如,欧洲在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方面很有实力并屡创佳绩,然而曾刻意回避与美俄载人航天、太空探测以及卫星定位系统等项目的正面竞赛。 如今,积蓄了充足实力的欧洲全面出击,在国际舞台上开始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两年以来,欧洲人创下了许多空前的纪录:2003年12月,欧洲首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进入火星轨道,并于2004年3月首次发现那里存在水;2004年11月15日,欧洲月球探测器“SMART-1”号抵达环月轨道;2004年12月,欧盟决定启动“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与美国的GPS分庭抗礼。 “大欧洲”需要“太空棋” 以如此大的力气发展航天业,政治家其实有着战略考量——建设大欧洲。 从经济角度看,航天工业一直被誉为“下金蛋的鸡”,欧洲的一项官方调查显示,政府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未来几年至十几年内得到的直接和间接回报大约为7美元到12美元。美国目前就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 另据欧盟的一项研究结果估计,发展“伽利略”卫星定位及导航技术,每年创造的经济收益将高达90亿欧元,仅出售航空和航海终端设备一项,就可在2008年到2020年间收入150亿欧元。这还不算各种太空探索、科学试验间接带来的效益,以及利益极为可观的卫星研制和发射市场。因此,随着欧洲各国经济利益趋于一致,利润成了欧洲希望发挥航天业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 丢失的350张照片 难怪在“惠更斯”号登陆成功后,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长布尔曼女士欣喜地说,探测计划的成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将使许多发明创新成为可能,为人类了解地球早期的历史提供帮助,“这是空间科学技术领域最了不起的事件之一”。 另一方面,其间某些技术细节或许说明,欧洲希望与美国的关系更多体现协作色彩,而非赤裸裸的竞争。毕竟本次成就是欧美合作的产物,由美国“卡西尼”号飞船在数据传输中担当不可或缺的“中继站”。 “惠更斯”号着陆后,欧航局科学项目负责人戴维·索思伍德说,唯一缺憾是由于两个传输信道中有一个发生故障,导致风速测量数据以及大约350张照片丢失。随即他话头一转,特别排除了故障是因“卡西尼”号编程错误的猜测,说欧航局自己对发生的一切承担责任。 现在,科学精神掩盖着竞争的冲突。然而从政治角度看,经济实力壮大使欧盟在战略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不断减小,欧盟独立成为一极的意识大大增强。借助与航天大国频繁合作,独立探索太空,是欧盟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部分。在这两年,这一意图的成果正在集中展现。有理由相信,欧洲航天业的国际角色,将通过未来的大型航天行动继续强化。 资料: “惠更斯”探测器重319千克、直径约2.7米,配备3个降落伞,安装6台仪器;经过7年飞行着陆于35亿公里之遥的土卫六;在零下18摄氏度环境下,在大气中工作2.5小时,在着陆表面工作1.5小时,将350张高清照片发回地球,然后能量耗尽;整个项目由欧、美、意三大航天机构投入32亿美元,17个国家260名科研人员参与,终获成功。 此后美国“卡西尼”号将工作到2008年7月,尚有40次接近土卫六的机会,它会独自印证“惠更斯”探测器的考察结果。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