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朝鲜用导弹逼美国让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11:56 世界新闻报

  核力量和导弹是朝鲜最有力的两张王牌,朝鲜可能用其导弹实力,创造有利于自己重返六方会谈的氛围

  继宣布拥有核武器并暂时中止六方会谈后,近日,朝鲜外务省又发表备忘录,暗示朝鲜可能恢复导弹发射试验,引起 了美国方面的不安。

  分析人士指出,核力量和导弹是朝鲜最有力的两张王牌,在中国、韩国等为挽救六方会谈做出的外交努力初见成效时 ,朝鲜可能趁势用其导弹实力逼迫美国让步,为重返和谈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氛围。

  承诺过期 朝方要再射导弹

  3月2日,距布什发表他第二任期的国情咨文正好一个月后,朝鲜外务省抛出了一份备忘录。尽管备忘录用了相当长 的篇幅批评布什政府顽固坚持对朝鲜的敌视政策,但是却又强调,如果美国拿出足够善意和行动,比如不再指责朝鲜为“暴政 前哨”,并为此向朝方道歉的话,朝鲜愿意重返六方会谈的谈判桌。

  同时,这份备忘录还不动声色地用寥寥三句话谈到了试射导弹问题。备忘录指出,朝鲜以前决定中止导弹发射,是因 为美国政府愿意与朝方对话;但是,布什上任后不久就中断了朝美对话,所以在发射导弹的问题,朝鲜现在已经“不受任何承 诺和国际法约束了”。

  朝鲜宣布停止导弹试射是在1999年9月。当时,克林顿政府对朝鲜实行了放松制裁、展开对话的政策。2000 年10月,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平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陪同她观看团体操表演时,曾指着舞台上描绘的朝鲜“大 浦洞”导弹说,朝方暂时不再发射导弹了。2002年9月,朝鲜又向来访的日本首相小泉承诺,将冻结导弹试射行动,直到 2003年以后。由此可见,时至2005年,朝鲜如果真的恢复导弹试射,美日两国也无话可说。

  实力雄厚 导弹是朝鲜利器

  朝鲜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弹道导弹以来,取得很大进展。80年代,朝鲜部署了三种型号的“飞毛腿”导弹, 以及“HWASONG-3”、“HWASONG-5”导弹。这些导弹的射程虽然只有300公里到500公里左右,但对 驻韩美军和韩国军队依然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1993年,朝鲜又成功试射了射程远达1300公里的“劳动”中程导弹,首次将打击范围延伸至日本以及驻日美 军。与此同时,更为先进的“大浦洞”系列导弹也逐步走出了试验室。1998年8月31日,朝鲜用两级液体燃料推进的“ 大浦洞”火箭发射了1枚人造卫星,飞越日本列岛上空,引起了美日等国的极度不安。

  外界推测,朝鲜目前已拥有4枚射程1700到2200公里的“大浦洞一型”导弹,并且正在研发射程达4000 至6000公里左右的“大浦洞二型”导弹。但是,也有一些西方军事分析家认为,实际上,朝鲜已经拥有了这种可以打击美 国关岛以及阿拉斯加西部的先进导弹。

  2004年8月,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甚至披露,朝鲜正在研发潜艇发射的导弹。理论上讲,朝鲜潜艇可靠近美国 本土发射导弹,将美国全境纳入其打击范围。

  促美和谈 发射导弹挺奏效

  弹道导弹历来被看成战略武器。世界各国试射导弹往往都要精心选择时机,以便发挥外交和政治上的威慑效果。对朝 鲜来说,试射导弹是逼迫美国进行和谈,做出让步的有力武器。

  1994年朝美就解决朝核问题达成日内瓦框架协议,在这之前一年,朝鲜刚刚试射了“劳动”导弹。而在朝鲜19 98年8月试射“大浦洞”导弹后两个月,美国就急忙与朝方展开了导弹问题的对话。

  1999年3月,朝美又一次举行会谈,讨论导弹问题。与此同时,朝鲜的金仓里地下“核设施”引起了美方的怀疑 。通过谈判,美国向朝鲜送上了一系列经济援助,才获准对该设施进行检查。

  2004年8、9月间,朝核问题的解决再度陷入僵局。当时,西方媒体就推测朝鲜要进行新型导弹发射试验了。

  这一回,在可能重返六方会谈前,朝鲜又掏出导弹来,在美国人眼前晃动,白宫显得无可奈何。3月2日,美国国务 院代理发言人埃雷利表示,美国一再重申,并没有攻击和入侵朝鲜的意图,希望朝方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世界新闻报》驻 韩国特约记者师政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