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的标本——菲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5:00 新世纪周刊 | |
-本刊记者/沈沉 菲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垄断了香港家政服务行业,并在欧美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经济困难造就菲佣 1974年以后,为了缓解国内经济的长期不景气和失业率长期高居不下的压力,菲律宾政府便开始把劳务输出政策 列为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当时,一些家庭仅靠男性外出劳动难以维系,家庭主妇开始走出家门寻找工作。但由于国内就业岗位稀缺,于是,一 些女性便把眼光投向了国外。这些女性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工作经验、擅长家务劳动。因此对她们而言,除了保姆和类似工作 以外很难找到其他工作,而操持家务又恰是她们的强项。 一直以来,菲律宾劳务输出总量在亚洲名列前茅,家政服务就是重要行业之一。“菲佣”作为一种家政服务的品牌, 几乎占据了香港这一成熟家政服务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人数已经超过20万。 素质提高打开出路 在菲佣进入香港之前,香港是泰国女佣和印尼女佣的天下。由于素质较低,菲佣并无竞争优势。因此,她们不得不努 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从业初期,为了获得经验,她们往往放弃工资要求做义工。工作之余广泛涉猎与家政服务有关的知识,还有一些参 与了业余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之工作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菲佣的工作逐渐得到了雇主的认可,在保姆行业 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 由于当时菲律宾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一些受过中高等教育的菲律宾女性也逐步加入到了菲佣的行列。由于其本身具 有的高素质,使菲佣逐步从佣家型向智家型转变,其工资待遇也逐步上升,超过了菲律宾国内的平均工资水平。至20世纪8 0年代中后期,菲佣已占据了香港家政服务业的半壁江山,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 专业化高级家政 对于“菲佣”,许多人想当然地理解为“菲律宾佣人”,其实,“菲佣”并非局限于“买叉烧”的“佣家型”管家, 而是属于“智家型”的综合性家政人才。既会烧饭洗衣,又能充当临时家庭教师,还会理财管家。 据说,在菲律宾家政服务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比一般职员收入高,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资格,因此 “菲佣”的文化水平不低,大多拥有大学文凭。 由于经济效益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菲佣在菲律宾国内得到了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从培训、就业再到福利保障都 有完整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适应。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高级家政已经在菲律宾国内形成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产业。 在菲国内有专门的菲佣学校,对有志从事该行业的女性进行专业培训,小到清洁卫生,大到理财管家都十分突出专业 化的需求。有报道称,即使是擦一个桌子如此简单的工作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培训程序。此外,菲佣的培训还十分注重外语方面 ,合格的菲佣都能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以适应国际雇主的需要。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