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外相缺席东盟与中日韩会议体现脱亚入欧思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0:18 瞭望东方周刊 | |||||||||
7月27日,就在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在北京召开之际,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也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但是,此次外长会议上,却没有日本外相町村信孝的身影。 町村缺席的原因,是要去纽约为日本“入常”作最后的努力。在此之前的7月25日,他在伦敦举行的四国联盟与非洲联盟外长会议上一无所获,因为四国联盟未能说服非盟支持其提出的有关安理会扩大问题的决议案。
日本外相首次缺席10+3外长会议,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不满。《东京新闻》援引一名与会相关官员的话称,“日本到底将自己的基础置于何处?如果地域基础都没有巩固,还谈什么加入常任理事国?” 国际和地区外交的矛盾 在东盟外长会议和联合国“入常”问题上的取舍,清晰地表明了日本在处理周边外交和全球外交上的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对外关系研究室研究员金熙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争取与经济上相称的政治地位的道路上,日本采取了绕开亚洲、直奔主题地争取国际地位的方式。这种思路显然是建立在脆弱基础上的空中楼阁,‘远交近攻’策略只会使日本失去亚洲的信任,政治大国的前景很不乐观。” 这一点已经从目前日本“入常”所遇到的重重阻碍中显现出来。去年,日本满怀信心地认为它能够搞定亚洲和非洲国家,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然而,从今年3月开始,以前给日本承诺的国家都变卦了,日本的前景越来越黯淡。 “这种外交策略的背后,充分体现了日本仍未改变延续了一百多年的‘脱亚入欧’的思路。”金熙德说,“你看,现在日本最大面值的万元大钞上,印的还是提出这一思想的福泽谕吉的头像。” 若即若离的东亚观 从19世纪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到如今的21世纪,100多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脱亚入欧”的思想能否让日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面对东亚共同体进程的一步步推进?日本已经站在了十字路口上。 在东亚问题上,日本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二战后,发展需要和和平主义思潮让日本学者最先提出“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就开始开拓东南亚市场;80年代,推动“东亚经济合作”逐渐成为日本的既定方针。 但90年代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设想遭到了美国的打压,使得日本对东亚经济合作变得十分谨慎。而就在这一时期,日本由于经济泡沫破灭进入最长的衰退期,最关心的问题变成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改革和美国经济。 1997年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让日本真切感受到了与东亚经济的连带性,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积极性又高涨起来。这一时期日本提出了力促亚洲货币合作的“新宫泽设想”。 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开始积极推动东亚经济合作深感不安,急忙跟上,欲与中国争夺东盟。 “虽然日本很早就开拓东南亚市场,但日本与东盟的合作并不顺利。”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政治研究室研究员何晓松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东盟国家的经济大多以农业为主,希望日本开放农业;但日本农业利益集团势力很大,政府一直实行贸易保护。” 何晓松认为,日本的东亚政策就是想用自己雄厚的资金占领东盟市场,把东南亚国家拉入日元区,当成自己的小伙伴。东盟自然不愿意当日本的附庸。另外,中国和朝鲜被日本看成是政治风险很高的国家,其中涉及的台海问题、岛屿争端、能源争夺以及朝核问题等,都让日本“不敢”融入亚洲。 日本既不想被东亚一体化边缘化,让中国成为推动力量,又畏惧东亚目前存在的政治风险──这样的矛盾心理使得日本在东亚共同体问题上若即若离、忽冷忽热。 近年来,日本民间外交智囊机构“日本国际论坛”向小泉首相提交了两份献策报告:《构筑东亚安全合作体制》和《东亚经济共同体构想和日本的作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认为,这两份报告虽然不是政府文件,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关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某些设想及其内在矛盾:在安全方面仍将依仗美国,在经济方面则将以日本和东盟的关系为重点。 没有中日互信,亚洲就没有发动机 今年3月12日,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东京大学政治学教授田中明彦在复旦大学就“东亚共同体的现状和前景”作专题演讲时指出,至今东亚共同体只是非常简易的、不花费成本的合作,也不触及国家利益,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 问题出在哪里?如果对比欧盟,人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欧洲国家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民主体制和意识形态,而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宗教、民族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差异,融合又谈何容易? 不过,从欧盟与东亚截然不同的合作基础,可以看出导致今日东亚共同体进展缓慢的关键因素:欧盟以德法为发展轴心,而东亚目前却没有一个确定的核心推动力。 目前,东亚国家积极支持以东盟为主导的地区合作,但是东南亚国家的实力并不足以领导东亚合作。何晓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包括香港)与日本的贸易额有3000多亿美元,而与东盟的贸易额到2010年才会有2000多亿美元。真正的核心推动力是占东亚经济规模90%的中、日、韩三国。之所以现在以东盟为中心,就是因为这三国的合作跟不上。” 在这三国中,中国和韩国都建议,三国先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然后再加上东盟10国;而日本却坚持优先同韩国和东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再同中国谈判。显然,日本想把中国排除在外。然而,在国际问题专家看来,真正能使东亚共同体走上快车道的恰恰是中日合作。 金熙德分析说,东亚共同体的发展趋势有四种可能性:第一种,中日共同引领,这是最快、最好的;第二种,如果日本从中作梗,进程将会缓慢,有可能中期搞不成;第三种就是东亚合作受到挫折,出现多极化趋势,东亚合作无果而终;第四种,美国的霸权主义强势主宰东亚。 然而,中日关系并非法德关系,在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上,法德已经没有矛盾;但中日之间还存在着日本不承认二战罪行、侵占中国钓鱼岛、争夺中国海洋经济区等问题,尤其是小泉纯一郎上台以来,其军国主义色彩愈加浓厚,这些都导致了中日无法建立互信,合力推动东亚进程。《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陆洋报道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