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终战背后的日本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6:37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特约评论员 张跃斌

  日本投降时将战败的原因归结为国力不足、科技落后,而不愿承认战争的非正义性以及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复兴的民 族精神。这种价值观直接影响到战后日本的政治态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然而,日本政府和舆论却非要将60年前的惨败
称为“终战”,绝口不提“ 投降”二字。何也?

  这还得从日本天皇裕仁1945年8月15日发表的《终战诏书》说起。裕仁发布《终战诏书》,乃是由于在盟军的 反攻下,日本内外交困,濒临绝境,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也就是无条件投降。这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事实。那么,天皇 及其幕僚为何煞费苦心地选择“终战”一词呢?看看《诏书》内容吧。

  《诏书》歪曲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性质,强调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为了“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诏书》 无视日本与中国长达14年的战争,无视日本被迫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其对华侵略和占领、以至于陷于泥沼不能自拔的 历史事实,没有一字与之相关内容;《诏书》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世界大势不利于我”,美国发明了原子弹,因而要“忍 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以图东山再起。因此,《诏书》选择“终战”二字,其一是认为日本没有做什么坏事,其二是不愿 意承认失败。

  《终战诏书》所代表的价值观影响到战后日本的基本政治态度。

  在经济高速成长期,日本选择了回避战争责任的态度。池田内阁通过教科书法案,完全回避了日本的侵略责任;佐藤 内阁则鼓动日本人忘却日本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甚至主张中日友好的田中角荣,也不承认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是“侵略 战争”;至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最大责任人天皇裕仁,更是没有对侵略战争有丝毫的反省:从1952年10月到1975 年,他先后8次参拜靖国神社。该时期日本政治家的一个主要论点是:正是由于战死者的牺牲,才带来了日本战后的繁荣。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国民自信心的提高,日本对侵略战争就更倾向于重新诠释,更确切点说, 倾向于恢复“正面的”、与战前类似的评价。中曾根提出“战后总决算”,在1985年8月15日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就是 一个危险的信号。此后,参拜靖国神社成为日本政治家拉拢选票、扩大影响的表演舞台。

  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1995年,日本右翼势力炮制了一本《大东亚战争的总结》的书,为侵略战争翻案,公 然宣扬战前的所谓“自存自卫”、“解放亚洲”、“大东亚共荣圈”等谬论。而日本国内对战争进行反省的观点,则被诬为“ 自虐史观”、“卖国言论”。总结起来,这段时间日本政界对战争责任问题的态度,就是不认账、不反省、不道歉。

  日本保守势力之所以固守战前的价值观,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日本战败有错误的认识。他们一般把日本战败的原 因归结为国力不足、科技落后,而很少认识到日本战争的非正义性,很少认识到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复兴的民族精神。因此, 有许多日本人认为,日本虽败于美国,但未败于中国。如果日本不改变“力量即正义”,也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模 式,难免不重蹈历史覆辙。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副研究员)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