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报专题 > 正文

自民党胜选 小泉或更强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13:32 世界报

  本报专稿 李子秋

  日本众议院选举结果12日凌晨揭晓,自民党获得296个议席,15年来首次单独获得过半数的议席,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只拿到113个议席,比大选前拥有的众议院议席减少了64个。民主党代表冈田克也宣布辞去党首职务。

  据悉,小泉将在20日举行的特别国会上再次当选首相,随后将组建第三届小泉内阁。

  竞选焦点让人看不懂

  从小泉解散众议院开始,各党就展开了激烈的选战。自始至终,小泉坚持将邮政民营化问题当作此次大选的惟一焦点。开除反对势力出党、拉拢各界名人、派遣美女“刺客”等所有的戏剧性演出也均紧紧围绕“邮政”问题。既占领了各路媒体主要的笔墨和胶片,也吸引了绝大多数国民的眼球,甚至刺激起众多能够左右选举结果的无党派选民的兴趣。

  虽然日本国内的几大媒体日前均发表文章强调选举的议题不应该只局限在

邮政民营化,还需对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问题向选民阐明自己的见解,但小泉依然不加理会,每到一处均会利用九成以上的时间捧着话筒高呼“不是
公务员
就不能搞好邮局吗”?“民间能做的事情就应该托付给民营企业”!《朝日新闻》的社论点评称,“小泉的演说内容单一,但反反复复地却令听众如欣赏音乐般情绪高涨”。

  面对小泉高明又近乎死缠烂打的竞选手段,誓要将自民党从执政宝座上拉下的民主党虽然找到年金改革、外交安保等小泉内阁明显的致命软肋,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去对这些弱点进行攻击。

  自民党内掀起波澜

  日本的执政党还从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换届。除了一次短暂的例外,日本的执政党一直是自由民主党。从此次选举结束之后,自民党仍然是执政党。既使如此,本次选举仍被视为日本的一个转折点。理由是,首相小泉纯一郎的选战不是针对反对党的,而是针对党内的老朽。这种做法可能会在自民党内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年前,为使日本面对正在兴起的中国更具

竞争力,小泉开始着手日本改革。自民党的保守派不得不忍痛让小泉担任党主席,因为没有小泉作为旗帜,自民党很难赢得选举的胜利。同时,保守派千方百计地阻挠与破坏小泉的改革计划,使改革不能顺利进行。

  今年夏天,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终于公开化。斗争的焦点集中在日本邮电上。日本邮电有26万职工,是日本最大的官办机构。日本邮电银行及保险拥有25万亿欧元的资金,为世界之最。而小泉准备将日本邮电分成几个部门,并部分私有化。但他的党内对手在议会表决中否定了小泉的改革计划。而小泉采取了报复手段:解散了众议院,开除了反对改革人士的党籍,鼓动选区内的年轻及有名望的竞选对手对保守派发难,用这些所谓的“肇事者”来清除党内的异己者。

  用这种中世纪武士方式的竞选手段,小泉以改革者的形象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他的对手根本没有机会击败他的这种竞选策略。结果执政党赢得了选民。那这位首相就达到了报复的目的,最终战胜了他的党内对手。

  日媒表示,日本众院选举可能带动自民党党内派系势力的重新划分,由派系首领带头反对邮政民营化法案的旧桥本派、旧龟井派的势力将被削弱。与此相对,支持小泉纯一郎改革的森派却一跃成为党内最大的派系,这一势力变化基本成为定局。派系争斗中胜负分明的同时,无派系议员的规模也将达到空前的程度。

  中日关系难缓和

  在对华关系上执行强硬路线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众议院选举中获胜,北京对此态度相当谨慎。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认为,日本经济增长下滑,不仅使得日本政客很不习惯,日本国民也失去了以往的自豪感;右翼势力正好迎合了这种民众需要一个强者领导民族的心态,选举的结果也说明了这样的趋势。

  这次小泉大胜,加上社民党、共产党等左派势力持续萎缩,等于宣判与中国冲撞的外交路线得到选民支持,也预示着未来将更没有牵制右翼的力量。

  而且,在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中,还不能忽视台湾因素。台湾执政的民进党“联日制中”路线已日趋明显。如今小泉和自民党高奏凯歌,对台湾泛绿政党将是莫大鼓舞,对台海关系恐怕难有什么缓和意义。 

  有分析人士认为,自民党获得胜利,小泉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日子应该不会太远了。日本帝国公司获授权在东海勘探石油,也是小泉决定的,加上篡改教科书等历史问题,中日关系未来可能形势不容乐观。

  相关专题:世界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