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德时代:外交有建树改革难奏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09:21 解放日报 | |||||||||
近日,施罗德在社民党的会议上表示,他并非出于个人的原因,而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才坚持继续担任总理。从德国大选后形势来看,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党以及绿党的配合难以实现;社民党也无法与绿党、左派党联合。因而,德国两大政党组成大联合政府的前景日趋明朗。看来,施罗德也将结束他七年的总理生涯。 贡献:外交上颇有建树
回顾施罗德任职七年期间,他在外交上颇有建树。 施罗德非常重视发展对中国的关系。他坚持年年访华,是访华频率最高的外国领导人之一。1999年美国炸毁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施罗德仍坚持访华,成为第一位访华和表示“无条件道歉”的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在他执政的7年期间,中德两国关系发展稳定,德国始终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施罗德明确反对“台独”。2003年,施罗德访华时就主张取消欧盟对华军售禁令,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此后他和法国领导人成为欧盟内部主张解禁的最坚定的支持派。即使美国向欧盟施加压力、反对解禁后,施罗德仍然坚持自己的一贯立常 施罗德坚决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政策,坚决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反对美国威胁使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并得到德国广大人民的支持。 施罗德重新巩固德法轴心,保持两国在欧盟内部协调一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施罗德特别重视发展和俄罗斯的特殊关系,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协调一致的立场,经济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 施罗德正视历史,致力于发展和周边国家关系。施罗德去年首次应邀出席在法国举办的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今年又出席莫斯科二战结束60周年纪念活动,都表明德国日益被国际社会认可为“正常国家”。 遗憾:改革难立竿见影 在内政上,施罗德竭力推进经济、社会改革,但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德国经济不振,失业剧增,改革难以即时奏效是他失利的主要原因。 绿党和社民党执政初期,争执不断,影响执政能力。施罗德力挽狂澜,加强协作和政策调整,积极推出增加就业计划及税收、保险、医疗等改革措施。但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种种制约因素,德国经济在施罗德执政下,逐渐陷入不景气的状态。从1999年到2004年,德国经济增长仅1.2%,仅达到1990年至1998年的半数。早在2002年施罗德再度当选后,面对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剧增、社会保障体制难以为继,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03年6月正式提出《2010议程》改革方案。这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改革力度很大的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德国社会福利待遇已经超过德国经济的承受能力,主张削减社会福利,采取增加企业家利润,鼓励企业投资的政策,调整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社民党内部面对《2010议程》展开了激烈辩论,一向比较接近社民党的工会组织也与社民党出现了严重分歧。各阶层市民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 在改革受到挫折后,红绿两党在地方选举中也一再失利。施罗德不得不于2004年3月辞去党主席的职务。 施罗德执政7年大力改革经济和社会制度,从总体上来看,是有利于改善经济环境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近两年来德国连续保持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就是明证。施罗德政府在积极促进合法移民融入德国社会、广泛吸引高科技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现在德国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动放弃核能的国家。 但是红绿联盟的基本社会和经济政策与保守政党相比,仍然强调社会公正,削弱了经济发展动力,过多强调环境保护,忽视了完善环境保护加重了企业负担。当施罗德政府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时,其制定的政策又往往失掉支持它的基本选民,而这一政策调整也难以将本属支持反对党的选民争取过来。这就是施罗德政府陷入困境的原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成绪 相关专题:关注德国议会选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