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为克什米尔缓冲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15:47 世界新闻报 | |||||||||
《世界新闻报》特约评论员 胡仕胜 地震虽然祸害了南亚,但也让印巴“患难见真情”,埋下了又一颗和平火种。
10月8日,南亚西北部地区发生了7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但它在造成重大伤亡的同时,也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不断修好提供了一个机缘。 就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印总理、外长先后分别向巴总统、外长致电慰问,同时表示印方“可以提供巴方认为合适的任何救灾援助”。印度外交秘书还通过不久前与巴建立的热线电话表达了对巴方的慰问。本来,开通这条热线,印巴就是要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减少战略猜疑与战术误解。而地震正好让它发挥了“友好使者”的作用。 不过,这场地震和平价值的最大体现还在于,克什米尔控制线两侧印巴驻军迅速展开的联合赈灾活动。他们通过无线电随时保持着沟通。双方军队,尤其是印方军队还友好地送返“惊慌失措”中闯入印方一侧的巴控区居民。 这样的举动在两国独立后的交往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患难见真情”式的友谊,甚至还会成为两军友好互信的范例继续发扬下去。没准以后,印巴的克什米尔驻军会效仿中印边界驻军,也举行各种联谊活动、体育比赛等等,从而也将克什米尔冲突地带变为“和平与安宁的地区”。 随着印方援巴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此次地震在南亚和平进程中的意义将更显突出。由于此次地震重灾区主要是印巴两国争端不断的克什米尔地区,两国在这一地区开展的联合赈灾活动,将进一步赢得当地居民对和平进程的强力支持,从而有效挤压极端势力的生存空间,为克什米尔问题通过政治与外交途径的解决奠定一个牢不可破的民意基础,使印巴和平进程更具有“不可逆转性”。 当然,此次大地震不可能明显化解印巴多年的积怨。尤其是克什米尔问题,极其错综复杂,其解决不但需要时间与耐心,更需要两国领导人的大智慧与稳定的国内政治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太所)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