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注德国议会选举专题 > 正文

观察与思考:大选将使德国飘向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6:22 观察与思考

  -陈支农

  9月中旬以来,日本和德国大选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们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被称为“政治自杀”:两国的政府领导人预感政治风暴即将来临,于是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以便“先下手为强”,再次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凭借“问信于民”,最终大获全胜,为日本迎来一个改革的转折时代。此时,人们不禁要问:德国总理施罗
德也会如此幸运吗?

  困惑的德国大选

  人们并没有为此等待太长时间,谜底很快就揭晓了。据德国联邦选举委员会9月19日凌晨公布的官方统计结果,在18日举行的德国第16届联邦议院选举中,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的默克尔阵营得票率合计35.2%,共获225席;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得票率为34.3%,席位数达222个。无论以现任总理施罗德为首的社民党和绿党执政联盟,还是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与其传统盟友自民党构成的反对派,均未能在下届联邦议院中获得超过半数的议席。

  一场原本应该分出高下的大选,竟然没有赢家。默克尔在结果公布后对支持者说:“我们已经获得选民明确的授权。现在最重要的是为德国人民组建一个稳定的政府……显然只有我们配组建新政府。”而施罗德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宣告他才是赢家:“除了我之外,没有人能组建新政府,没有谁能当德国总理。”

  德国大选结果虽然已经出来,默克尔和施罗德都宣布自己获胜,令德国人一时晕头转向。令德国选民更没有想到的是,“总理是谁”竟然成了最大悬念。同样,大选结果也让欧美十分忧虑,舆论尤其担心德国的“前途未卜”会给欧盟带来动荡。

  选民的两难选择

  近年来,德国经济发展迟缓,高失业、低增长、高额赤字且社会福利制度负担过重。当年拉动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如今却拖了欧洲经济复苏的后腿。今年,德国在25个欧盟成员国中经济增长最为迟缓,失业人数上升到了500万的战后历史新高。同时,德国已步入老年社会,6100万选民中的1/3年逾花甲,因此,国计民生的社会、经济政策最受关注。一言以蔽之,德国社会需要变革,德国人期待变革。

  默克尔主张美国式的完全自由市场改革,并削减社会福利,以减轻企业负担,刺激投资;施罗德则在竞选中力称,德国需要更温和的改革,这种改革在政府的推动下已经逐步到位。

  选举前,经济界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无论哪方胜出,都将带领德国改革上一层楼,但目前的胶着状态令市场沮丧。也许是德国人对经济衰退和社会福利丧失的双重担忧,导致了这场大选的结果。施罗德希望证明,改革路线是顺应民意的,但是他失败了。默克尔希望选民选她当总理,以便推行更彻底、更激进的改革,她也失败了。选民们认为“黑黄执政”将加剧德国贫富之间的“剪刀差”,让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也许正是由于选民这种“既想变、又怕变”的矛盾心理,使此次选举投票中出现了“分散投票”的情况。

  谁会出任新总理

  德国法律规定,新选举出的国会必须在30天内开会,首要议题是选举总统,接着即是选举总理。所以,在此之前能否争取到国会半数以上席位的支持将决定到底由谁执掌总理宝座。

  由于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一个选区的一名候选人前不久突然去世,该选区18日未举行选举,将于10月2日进行补选。因此,各党所获议席的数目可能还会有小幅调整。

  为了争取组阁所需的半数以上席位,默克尔和施罗德都在寻求与第三党的合作。

  从理论上讲,面对大选结果,新一届联邦政府可以是“红红绿”形式,即社民党—左翼党—绿党;也可以是“红黄绿”形式,即社民党—自民党—绿党;还可以是“黑黄绿”形式,即联盟党联合自民党和绿党组阁;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是“红黑”政府,即社民党—联盟党。然而,左翼党和自民党领导人已分别表态,不愿意和反对党联合组阁,说穿了就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传统结盟伙伴。同样,社民党和联盟党也都声称不会同左翼党结盟。这意味着几种排列组合都非易事。

  民调显示,人们最希望看到的是第四种组阁形式,即社民党与联盟党组成“大联合政府”。因为从历史上看,1966-1969年,社民党在勃兰特任总理时曾与基民盟联合组阁。再从目前的选情和政局来看,如两大党组成“大联合政府”,既可以实现双赢,又可以在议会中成为绝对多数,有利于推进社会经济改革。不过,施罗德已放言,要组阁也得以他出任总理为基础,而从德国现行选举法规定来看,获得议会最多席位的政党领袖有优先组阁权,默克尔肯定不会充当施罗德的副手。同样,施罗德也不会给默克尔当副手,除非施罗德急流勇退,否则大联合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按德国宪法,如果第一次选举没有推选出新总理,现任总理有权要求总统在选出新接班人前代为履行总理职权。如果新议会3次都没能选出总理,总统将指定组成一个少数派政府,新总理将是选举中简单多数领先政党的领袖,也就是默克尔担任新总理。

  联合组阁难度大

  此次出人意料的大选结果,使得德国下届联合政府无论如何构成都必将是一个相互妥协的产物。由于3席的差距无法保证两大政党单独组阁,因此社民党与联盟党必须就组建大联合政府展开谈判。基于选举结果,虽说组成社民—联盟党大联盟的内阁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由于施罗德和默克尔互不相让,这种希望似乎已经越来越渺茫。

  在这场政治角力赛中,谁将联合更多的党派抢先组成稳定的政府内阁就是最终的胜出者。目前,除社民党外,联盟党还将与几个小党派接触。而施罗德在重申他希望继续出任联邦总理决心的同时也表示,他将就组阁问题与各党派进行全面的协商。

  在9月20日新一届联盟党议会党团会议上,与会的222名联邦议员中,219人投票支持默克尔连任,3人反对。默克尔以98.6%的高票连任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高支持率将加强默克尔在今后的日子里与社民党、自民党和绿党就组阁问题进行意向性磋商中的地位。默克尔表示,作为联邦议院第一大力量,以她为首的联盟党有权组建新政府,领导组阁谈判。

  同在9月20日召开的新一届社民党议会党团会议上,现任主席明特费林也以95.2%的支持率连任。明特费林重申,新一届政府应该由现任总理施罗德领导。

  现任外长菲舍尔在绿党总部也于20日出人意料地宣布,他将不会进入新一届内阁,也不在绿党中担任领导职务。

  与此同时,联邦议院第三大党自民党重申,不会与社民党和绿党组成所谓的“红绿黄”联合政府。

  可以预料,新政府组成谈判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使得德国下届联合政府必然成为相互妥协的产物。对于正处于改革关口的德国来说,什么类型的联合政府能够解决德国目前面临的高失业、低增长、社会福利制度负担过重这三大难题,而且联合政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稳定都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可以说,大选后的德国政局面临着深刻变革,下一步的走向仍属未知。

  国际社会很关注

  事实上,德国的这场选举可以看做是欧洲目前所面临经济困境的一个缩影。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国的这场选举,他们急于了解德国人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美国和英国所喜欢的那种没有政府控制的自由式道路,还是大多数欧洲国家所喜欢的发挥国家重大作用的道路。大选将使德国飘向何方?

  德国大选结果不仅在德国造成了混乱,美国人也感到一头雾水。美国一名外交官透露,华盛顿现在关注的不是德国出现首位女总理还是施罗德继续当政,重要的是陷入僵局的德国政坛能否出现新迹象。毕竟,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欧盟的“

发动机”,美国希望出现一个同自己合作的强大的、团结的欧洲。美国国务卿赖斯在一次记者会上表示,美国不介意谁当选德国总理,而是希望德国出现一个稳定的政府。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大选对于欧洲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法国一家

证券交易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德国选举结果对市场来说是“最糟的结果”。由于市场担心政治僵局将影响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的改革前景,欧元兑美元一度下跌1%,达到7周新低。德国经济界9月18日对德国大选结果的扑朔迷离并由此造成新一届政府组成的不确定性表示担心和失望,并呼吁继续推进改革政策。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希望,德国“能尽早组成一个稳定政府”,因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德国,欧盟不能重新崛起”。

  德美分歧难改变

  施罗德在2002年竞选期间反对美国出兵

伊拉克,标志着德美关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是欧美关系中的一场革命。德国一直寻找摆脱美国束缚的机会,而这种意愿长期以来得到了国内舆论的大力支持。柏林和华盛顿在理论方面的根本分歧是在对外政策问题上看法不同。德国人在外交方面达成的共识是稳定最重要,这就要求解决国内或外交各种重大问题(从近东危机到国内经济),不能引起危机。而美国新保守派的理论却与此截然相反,布什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丝毫不考虑维护稳定和维持现状,相反却准备付出人力和物力的沉重代价。

  即使默克尔当政,从某种范围内有可能改变德美关系的现状,但不会从总体上改变。两国关系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依然存在。施罗德最近表示,如果美国决定攻打德黑兰,德国不会向伊朗派军。默克尔没有反对这一讲话,她只是表示,重要的是尊重其他反对派的意见。此外,她重申反对伊拉克战争,并再次表示,如果她当选,不会派兵增援。她明确表示,她丝毫无意充当布什总统的矛头,从而损害了她自己在舆论中的好名声。 -

  相关专题:关注德国议会选举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