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注德国议会选举专题 > 正文

拼图背后的德国病:黑红大联合政府已成定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1:05 世界知识

  德国大选的投票工作结束了,政府却难产。目前各政党正进行紧张的拼图游戏,政治颜色学突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五色拼图

  说起来挺有趣,西方国家民众对政坛人物或政党经常起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绰号。如美
国人以象代表共和党,以驴作为民主党象征。一到大选,驴象海报到处悬挂,一时间整个美国好像成了驴象之争的战场。德国大选中有25个政党参加,其中五个政党超过得票率的最低界限进入议会,它们也是德国政坛主要政党。崇尚科学精神的德国人可能缺乏幽默,也似乎找不到几个合适的动物来为政党命名,于是依据政见不同或政党特征,给每个政党冠以一种色彩,把政治拼图搞得有声有色:联盟党是黑色、自民党是黄色、社民党是红色、绿党是绿色,左派联盟是深红色。于是乎,德国政坛五色杂呈。

  依据德国法律,总理是由议会超过半数的议员选出。但从此次选举结果来看,默克尔率领黑黄联盟执政的希望破灭了,施罗德继续领导红绿联盟执政也无法实现,新政府必须由新的政党组合形成,必须进行新的拼图。由于选出的五个党很难组合,从而导致德国政坛首次出现艰难的拼图游戏。

  痛苦的“德国病”

  其实,在拼图游戏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德国社会乃至欧洲社会沉重的一面。大选前夕的民调已经显示:德国选民对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已有的改革不满意,对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的激进改革不放心;对改革的必要性赞同,对改革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担心。一直到大选前,还有近30%的选民拿不定主意该投谁的票。可以说,大选结果凸显了选民的痛苦和信心不足,而痛苦根源又在于他们不能确定哪个党能开出良方治愈日益严重的“德国病”,不知道自己要为改革付出多大代价,更不知道付出代价后是否可以得到光明的前途。

  德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加上高失业和国家债务负担沉重,一些媒体将其称为“德国病”。经过施罗德政府七年改革,德国人已经明白了“德国病”的根源在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问题,而这一体制曾经是他们心中的骄傲。

二战后,西欧一些国家创建了著名的 “莱茵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德国被视为“莱茵模式”的主要代表。然而,上世纪70年代后,在世界石油危机冲击下,德国经济成本增加,经济增长趋缓,这一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为特征的模式开始显现出问题。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模式受到德国统一和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压力,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首先,德国统一给德国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这些负担一方面来自联邦政府对东部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来自统一进程中德国对欧洲一体化事业的承诺,包括对实行欧元的承诺。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德国模式的冲击,既有来自经济发达而成本较低的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来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还有来自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东欧邻国。面对全球市场物美价廉产品的竞争,德国企业大量外迁,失业人口增加,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加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国家已不堪重负。

  改革之艰难

  施罗德前任总理科尔看到了问题,在执政后期开始尝试削减社会福利、降低税收的改革。1998年施罗德上台后,逐步推出各项改革方案,希望通过削减社会福利来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削减税收以增加企业活力,抽出财力投入到教育和高科技上,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以此来改善财政状况和解决失业问题。

  施罗德的改革药方直指现存体制的弊病,方向不能说有问题,但大选结果却表明改革之艰难。其原因,一是利益问题。德国需要改革,这道理谁都明白,可减福利减到自己头上谁也不干,更何况主要“牺牲者”是承受能力差的社会中下层民众呢;二是改革环境不好,步子过急。体制改革是一项大的社会工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较好的外部环境和逐步推进的政策。近年来,德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好,施罗德急于在任期内看到改革成效,连续推出多项改革措施,急功近利的后果是改革成本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导致社会严重动荡。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身上,但是随着选举的深入,选民在联盟党的竞选纲领中并没有看到有什么过人之处,默克尔在选举关键时刻更推出“杀贫济富”的税改方案,结果吓跑了许多人,她也丢掉了许多选票。

  失衡与再平衡

  当前德国政坛的拼图游戏看似混乱,但细细察之仍有脉理可寻:对改革持强烈置疑立场的左翼党在组阁拼图中已出局,黑红大联合政府基本成定局。可以看出,现在的关键问题已经不是改革与否之争,而是由谁改、怎样改的问题。从施罗德与默克尔领导的两大党的改革纲领看,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无论谁改革,都必须把改革建立在德国国情基础上,必须考虑到社会承受能力,否则就要出乱子。两大党都不想放弃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基础,而是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减少一些“福利、社会、均富”色彩,使经济更具活力。当然,说起来容易,要在改革的同时兼顾“社会与市场”、“改革与稳定”的双平衡,又谈何容易。看看周围,除了德国,法国、荷兰等实行“莱茵模式”的国家也遇到同样的困难,北欧国家经济状况虽然还可以,但也不是无懈可击。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冷战刚结束的时候,欧洲保守势力好不神气,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洲政治版图变成“一片粉红色”,如今保守势力再次主宰欧洲政坛。这些变化的背后,无非是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欧洲各国“社会与市场”不断失衡与再平衡的过程,是欧洲选民对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认真选择。当前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社会负担过重,各国盛刮“撒切尔主义”旋风,市场主导的改革再次占了上风,当然德国也不例外。许多人把默克尔称为“德国的撒切尔夫人”。对此,默克尔回答说,“我可能借鉴撒切尔夫人一些做法,但我就是我,德国不是英国”。的确,德国人需要探询新的未来发展之路。

  阅读背景

  莱茵模式与美英模式

  莱茵模式与美英模式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形成的两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莱茵模式是具有相当的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模式,它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有序竞争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这种模式又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欧洲福利资本主义”。美英模式是指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美英实行的新自由主义模式,也称“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它崇尚个人主义,强调市场竞争,不主张国家过多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有人认为,美英模式与莱茵模式之争是效率与公平之争,是“冷酷的资本主义”与“温情的资本主义”之争。

  莱茵模式在欧洲经济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是实行莱菌模式的代表性国家,并创造了经济

神话。但这一模式也滋生了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如高福利政策使人从生到死都有生活保障,国家社会福利负担越来越重,劳动力昂贵等。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劳动力成本过高使欧洲产品越来越不具有竞争活力。相反,美英模式则更具有竞争力。在过去六年中,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而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率只有1.9%,其中德国和法国等实行莱茵模式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则更缓慢。 孙恪勤

  相关专题:关注德国议会选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