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骚乱警示全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1:44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报道 在21世纪的转折关头,到底应该怎样去建设一个现代国家 法国骚乱发生后,远在千里之外的《瞭望东方周刊》编辑部接到了不少读者打来的电话。他们问的是同样的问题:法国不是世界文明之都吗?那里不是非常民主吗?那里的人
今年,正值法国文化年在中国举行,许多中国人第一次从中领略了法国文化、科技、艺术和思想的魅力,因此,他们感到困惑,实在是非常自然。 法国人是高傲的,以自己的文化而自豪的。就在骚乱发生后不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沪京列车上遇到一位法国妇女,她大谈法国文明的先进,同时称美国是多么的没有文化。而对于正在发生的骚乱,她闭口不提。 这起10月27日开始于巴黎的骚乱,已持续了十几天,至记者发稿时仍未平息。据法国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1月7日,法国发生骚乱的城镇已达274个,被焚毁的汽车约4700辆,10余个华商的仓库亦遭烧毁。11月7日,一名61岁的无辜男子遭袭击后不治身亡,成为骚乱事件的首名遇害者。 人们记忆犹新的是,37年前的1968年5月,法国1000万学生及工人走上街头,引发全国性的罢课、罢工,巴黎街头出现了像1789年大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那样的街垒和巷战,整个社会达到了革命的临界点。这场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 “2005年的骚乱与‘五月风暴’虽然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形式和规模上非常相似。”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马胜利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其实,相似除了形式,还有两场运动所引起的同样深刻的全球震荡及思考:在21世纪的转折关头,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建设一个现代国家? 发生于“浪漫之都”巴黎的这场骚乱犹如一面镜子,直接照出的是文明世界的忧患,但应该引以为“镜鉴”的,却远远不止法国一国,也远远不止欧洲一洲。 “我们是三等、四等公民” 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室主任张祖耀看来,法国骚乱带给世界各国最大的警示是如何将各自国家的弱势群体融入到主流社会当中。 法国的弱势群体是外来移民,尤其是阿拉伯裔和非洲国家移民。在法国总共600多万移民中阿拉伯裔和非洲国家移民占大多数。而参与这次骚乱的基本上是这部分移民。 10月27日晚,巴黎以北克利希苏布瓦市两名男孩为逃避警察追捕,慌不择路,跑入一所变电站,不料却遭到电击。15岁的巴努和17岁的齐亚德当场丧命。巴努拥有突尼斯血统,而齐亚德是毛里塔尼亚移民后裔。 此后,数以百计愤怒的青少年走上街头,焚烧汽车和垃圾桶,打砸店铺和一所消防站,并与警方发生冲突。尽管后来警方否认曾追捕这两个男孩,但是这并没能阻止骚乱的升级。 清华大学欧洲问题专家史志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法国的骚乱是“迟早的事情”,两个男孩的死恰好提供了一个导火索。 骚乱的背后是长期的经济社会问题。统计显示,巴黎地区城市和郊区的贫富差距目前已达到将近10倍,巴黎地区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是50961欧元,最低收入家庭只有6864欧元。法国的失业率多年来在8%—10%之间,而郊区移民的失业率达到25%。 普遍的贫困和高失业率使法国大城市的郊区成为多年来犯罪的高发区。在巴黎留学多年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每年都要来几天的,特别是东边的斯特拉斯堡,每年都要烧几十辆汽车。” 与经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是这些非洲裔移民社会认同感的缺乏。一位非洲裔移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是法国的三等、四等公民,甚至连二等公民都算不上。” 长期以来,非洲裔移民承受着居住、就业及政治上的种种歧视。为了应对非洲裔移民的增多,法国政府在郊区建了许多简易房供这些移民居住。“这种集中安置的办法使移民实际上与社会主流人群长期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这既不利于种族融合也不利于社会治安。”马胜利说。 在就业上,公开在招聘时进行种族歧视,会受到法国法律的制裁。但是张祖耀说,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办法可以使移民处于劣势。“比如,一封寄自郊区的或者填着阿拉伯姓氏的求职信很难得到回馈。” 不公的还有政治上的歧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问题专家张朝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法国的各级政府及议会中,很少有非洲裔移民的代表。“这使得这些移民的利益和诉求缺乏一种政治通道来表达,也使得社会少了一个安全阀。如果他们拥有自己的政治表达渠道,可能就不至于诉诸暴力。” “自由平等博爱”之失 文化宗教因素也是探究此次骚乱真相不得不考量的重要方面。 法国内政部长萨尔科齐在处理此次骚乱中成为众矢之的,他将参加骚乱的青年统称为社会“渣滓”、“乌合之众”,这进一步激化了骚乱群体的敌对情绪。为骚乱推波助澜的还有一些警察,他们在平息骚乱的过程中喊出了“铲除清真寺”的口号。 马胜利说,法国政府一贯对移民实施共和同化政策,通过新的立法来控制移民,强调外来文化与法兰西文化的融合。 但法国的这一移民政策在同化穆斯林移民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法国国民议会于2004年通过了被人们称为“头巾法”的法律,根据这部法律,公立学校里不准出现任何带有宗教符号意义的标志物,而这主要针对伊斯兰妇女的头巾。 “头巾法”的通过引发了一场“头巾之争”,法国穆斯林妇女会创办人贾米拉·沙伊比说:“这会隔离穆斯林社区,创造一个穆斯林社区。孩子们不会像别人一样融入社会,他们将被推到一边,总是被人指指点点。” 张祖耀表示,欧洲实际上是文化、宗教多元的地区,但是有很多国家并不承认这一点,比如法国人,他们认为法国就是法兰西人的国家,但实际上在法国拥有不同信仰的人数有600万,超过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是穆斯林。 “自由、平等、博爱是滋养法国几个世纪的理念,但是在上个星期的巴黎郊区这些理念荡然无存。”有媒体评论说。 “融合”之败 巴黎骚乱发生后,欧洲媒体预言说:“法国的秋季风暴很可能是欧洲冬季风暴的前奏。” 目前在欧洲各国中,英国外来移民占人口的比重为7.9%,总计460万,其中来自印巴次大陆、非洲等地的穆斯林为150万到180万。德国的外国人比例为8.9%,总数为730万,持伊斯兰教信仰的大约是330万。荷兰外来移民为160万,穆斯林人数在90万到100万之间。 西欧舆论普遍认为,迄今为止,各国政府推行的融合政策是失败的。伊斯兰移民没有融入西欧社会,而是形成了一个个对外界封闭、对内自有一套规则的“平行社会”。 11月8日晚间,比利时三座城镇发生了焚车事件,共有十辆车被烧毁。而之前,德国首都柏林,同样有五辆轿车被焚毁。 事实上,四个月前,当四个“人体炸弹”在伦敦地铁制造了那场世界震惊的恐怖袭击,已经暴露了西欧在融合穆斯林移民上的失败。 张祖耀认为,法国骚乱的警示意义是全球性的。 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 法国骚乱发生后,世界舆论哗然。在因为讲究秩序和集体观念而频频被西方国家指责为“侵犯人权”的新加坡,其《联合早报》发表评论《严肃维护得来不易的和谐》称,这起事件显见所谓的“西方文明”是多么不足。新加坡的少数族群已没有理由羡慕法国少数族群那些“福利待遇”。 “此刻,回看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脆弱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富足和谐的新加坡,我们还能不重视建国以来各种预防与消除冲突隐患的政策与措施吗?还能不以更严肃的态度加以珍惜维护吗?”这篇文章说。■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