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中欧进入后蜜月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9:52 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以来,欧盟解除对华军售暂时搁浅,以及中欧贸易摩擦频仍,使得中欧的蜜月事实上已经结束了,现在回复到了一个更为正常的阶段

  ★ 文/曹明

  2005年11月8日,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踏进白金汉宫,出席英国女王的欢迎宴会时,
伦敦一片红色。

  为了向中国表示敬意,国家剧院、皇家艺术学院、萨默塞特大厦和“伦敦眼”,甚至伯灵顿大厦院中的喷泉喷出的水柱都在巨大红色聚光灯的帮助下变成红色,一如一年前巴黎的艾菲尔铁塔。

  这样的礼遇并不多见。一家海外媒体评价说,随着中国政经日益壮大,中国领导人这次前来英国访问,受到的礼遇和气势,较之以前,显然高出许多。大国架势在这次胡锦涛的访问中,逐渐浮现。

  从英国开始,胡锦涛还要访问德国、西班牙和韩国,这也是他一个月内的第二次重要出访。此前,他刚刚去过越南和朝鲜。

  重视经贸 淡化政治

  在胡锦涛访问欧洲期间,经济问题成为重中之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时殷弘教授认为,此次访问,经贸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主题。

  在英国,中英领导人会晤后,两国的企业代表在唐宁街首相官邸签署了价值13亿美元的合约,中国企业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涵盖了从飞机引擎到城市设计的多个领域,还容许英资在华经营再保险业务。

  英国首相的发言人表示,两国领导人今年的第三次会晤主要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特别是在贸易和投资领域。

  而在德国,代表团与德国企业界签订了14亿欧元的合同,其中包括购买西门子公司7亿欧元高速机车的合同以及中国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合作协议。

  在谈到经济为何唱主角时,时殷弘认为,中欧之间没有中美那样的安全方面的障碍,且在政治上,比如对抗美国的单边主义以及伊拉克战争等问题上已有共识,所以双方之间的关系更主要地表现在经贸领域。“欧洲对于中国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经济和技术上。”

  事实上,与去年的中欧“蜜月”相比,国际大背景的变化使得中国领导人在打欧洲牌的时候,理性做出了淡化政治的抉择,因为“中欧的蜜月事实上已经结束了,现在回复到了一个更为正常的阶段”。刚刚从柏林归国的庞中英教授对记者说。

  身为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的庞中英是在和德国学者的讨论中感受到这一点的。在他看来,今年以来,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的暂时搁浅,以及中欧贸易摩擦的频仍,使得一度被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法国总统希拉克炒得很热的中欧关系恢复了其正常的面目。

  而在更大的背景下,今年年初,小布什连任美国总统之后,开始着手修复美欧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的大西洋两岸开始出现缓和。另一方面,据时殷弘教授分析,中美关系在经历了今年年中的紧张之后,也已经趋于平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欧如果在会谈中再高调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时殷弘对记者说。

  避谈军售事出有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都有意淡化了对华军售解禁的话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问题专家让—皮埃尔•卡贝斯唐说:“中国十分清楚欧洲不会在对华武器禁运问题上向前迈进。”

  在胡锦涛和德国总理施罗德的会晤中,双方重点讨论了经贸问题,而在与候任总理默克尔的谈话中,更是从始至终没有提到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问题。

  众所周知,施罗德是个中国迷,在其执政的7年时间里6次访问中国,而即将上任的总理默克尔则更愿意将解除禁令和中国的人权等问题挂钩。

  默克尔所属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内负责外交事务的弗里德贝特•普夫吕格尔参加了与胡锦涛的会晤,他指出,继续发展与中国关系的愿望,不会妨碍未来政府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新总理不会主张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因为这是一个需要与欧洲盟国和美国协调的问题,中国首先需要改善人权状况及与台湾的紧张局势。

  但是德国媒体提醒说,施罗德也曾谴责过其前任科尔对中国的态度过于“缺少批评性”,但在担任首相后却改变了态度。另外,将发展对华关系列为头等大事并不是始自施罗德,而是出自与默克尔同党的前德国总理科尔。

  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事实是,在由社会民主党人和保守派组成的未来联盟政府中,外交部长将由现任总理府部长、社民党人弗兰克—韦尔特•施泰因迈尔担任。施泰因迈尔是施罗德政府对华政策的策划者之一,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施罗德表示:“我们将继续在欧盟内部寻求(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的)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尤其是与法国。”

  “默克尔需要一个时间来转变,她对外政策调整的重点是美国,由于美国是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主要障碍,所以默克尔本人现在不能松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孙恪勤向记者解释说。他认为,如果再考虑到默克尔现在只是一个待任总理,那么,胡锦涛主席在与她的会谈中不提军售问题也很正常。

  中国外交针对性增强

  如果不算俄罗斯,这已是胡锦涛作为国家元首第4次出访欧洲,而温家宝总理从2003年至今也已经3次出访欧洲。另据媒体报道,温家宝还将在下月12日开始访问德国、捷克等欧洲四国。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国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访问欧洲7次。据孙恪勤统计,今年以来,中欧已经举行了8次首脑会议,足见中欧关系之紧密。

  在很多熟悉中欧关系的人看来,这是中欧关系的一个新趋势。法国《世界报》驻京首席记者柏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欧盟的力量在过去一直被中国低估了。 而孙恪勤则认为,中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是非常自然的,毕竟双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联系,欧洲需要中国庞大的市场,而中国也需要欧洲的资金和技术。但是孙也承认,中国和欧洲的接近客观上也可以起到制约美国的作用。

  但是今年以来,在欧盟东扩及美欧修好后,中美欧三角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分析人士认为,胡锦涛此次访问的三个国家针对性较强。

  首先是英国,孙恪勤分析说,在欧盟刚刚发展之时,法德两国被称为欧盟的发动机,但是随着欧盟的东扩,欧盟内部领导核心的调整势在必行,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英国在其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英国是美国的最重要盟友,发展和英国的关系对中美关系也不无好处。

  其次是德国,庞中英对记者说,德国政府的更迭,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变化,所以胡锦涛对德国的访问也是为了确保德国对华政策的延续性,对于这个欧盟的重要国家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人可能无意中忽略了西班牙,但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邱震海指出,西班牙已成为一个在欧盟外交中不可忽视的国家。

  西班牙埃菲社则看到了一层更为深远的含义。它在报道中指出,在西班牙与中国即将形成的新型关系中,还包括加强双方企业界的联系,密切双方在拉丁美洲的合作等目的。 目前,西班牙是拉丁美洲的第二大投资国。由于中国把拉丁美洲看作是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因此中国对西班牙在人文、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等领域对拉丁美洲的影响十分关注。

  除了出访国家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外,时殷弘还注意到,中国领导人在对外解释中国方面也显得更为积极。“这一特点在近几个月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胡锦涛的此次访问中,他不断向东道国各界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符合自身和国际社会的利益,尤其是不会对西方国家构成挑战与威胁。 事实上,英国女王在欢迎胡锦涛主席的晚宴上就说过,“我们很关注中国人民会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他们会在21世纪的世界扮演什么角色。”由此可见,中国领导人正在积极推进的解释性工作显得多么重要。★

  声明:本稿件为《中国新闻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网络转载,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