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英间谍丑闻背后的政治较量:俄欲羞辱欧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06:02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俄联邦安全局发言人伊格纳坚科23日宣布,该机构成功地破获了4名英国外交官在俄从事的间谍活动,并首次查明外国间谍向俄境内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的事实。此前一天晚上,“俄罗斯电视台”播出了英国间谍通过手持电脑向伪装成“石头”的高科技通讯装置收发机密信息的录像。接下来的两天里,“石头—间谍”用词不仅充斥着俄各大新闻媒体,也严重冲击了原本尚算平静的俄欧关系。
事实上,“石头间谍案”与“资助非政府组织案”应为彼此存在一定关联的两起间谍活动。在俄联邦安全局的声明中,并未明确透露“石头”间谍装置所接收的就是资助俄非政府组织的证据文件。此间权威人士因此指出,俄安全部门将间谍活动与资助非政府组织放在一起的做法相当耐人寻味,“间谍丑闻”本质是俄与西方之间激烈的政治较量。 首先,俄通过此举回击西方有关普京政权正在破坏民主、“公民社会”的指责。本月中旬,俄总统普京签署了新修订的联邦《非政府组织法》,对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活动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俄曾经做出暗示,修订联邦法的理由之一就是打掉人道主义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这个间谍活动保护伞。俄对外情报局局长列别杰夫称,有证据显示,外国特工正利用各种人道主义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作掩护,在俄罗斯从事谍报活动。但是,俄的修法举措却不断遭到美、德等国的批评甚至警告。美国国务卿赖斯说:“对于俄审议、通过《非政府组织法》我们深表关注,希望它能认识到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访俄期间,德总理默克尔直截了当地要求普京承诺“该法不会对在俄的德国非政府组织工作造成影响”。显然,俄通过播放英国间谍在俄活动录像,从而揭露了西方以传播民主、建设“公民社会”为名,行间谍活动之实的真面目。 其次,遏制俄非政府组织活动猖獗的势头,对美、英等国在俄企图发动“颜色革命”提出训诫。俄国家杜马于去年11月23日一致通过的联邦《非政府组织法》曾规定,严格禁止本国非政府组织接受外国资金援助。在国内外“民主势力”的压力下,俄不得不对这些强硬条款做了弱化处理。俄高层希望以“曝光间谍”对外宣告,即使《非政府组织法》没能发挥制约作用,反间谍部门一样能保卫俄国家安全。在俄联邦安全局的名单上,不仅有以“全球财力基金”为名义向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的英国“间谍外交官”马克·道,还有“反刑讯委员会”、“民主和保护人权发展中心”、“欧亚基金”、莫斯科“赫尔辛基小组”等许多俄罗斯非政府组织。这样,一旦“赞助方”和“接受方”的非法资金运转渠道被堵塞,俄联邦登记署就可以从容地监督非政府组织的资金运转和用途。同时,正如莫斯科“赫尔辛基小组”负责人所说,俄此举目的在于让公众不再信任那些“受国外间谍机构资助”的非政府组织。 再次,“杀鸡儆猴”,以破获英国情报机关为突破口来警告美国。据情报观察家认为,英国的间谍机构历来十分神秘,历史长、机构多、分工细。不仅其反间谍工作出色,而且其人力情报也非常成功,早在“冷战”期间,英国军情五处、六处就是前苏联克格勃的主要对手之一。在当年那场颠覆前南总统的情报战中,军情六处甚至还走到了美国中情局的前面。军情六处当时的重要手段就是资助“自由之家”、“抵抗”等反当局的非政府组织,并且取得成功。同时,在俄外交界、情报界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那就是“英国人的大脑加上美国人的手脚”。早在1943年,英、美两国就签署了共同分享情报的《英美协定》,两国情报联盟一直稳固。这样,俄希望通过“砍掉大脑”实现“束缚手脚”的目的。 此外,俄之所以选择目前这个时机公布“间谍丑闻”,具有现实斗争的需要。本月20日召开的欧洲议会大会笼罩着浓重的反俄气氛,大肆谴责俄在车臣违反人权、共产主义的“犯罪记录”。对此,俄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于24日致函给欧洲议会同行,呼吁提交讨论“英国使馆外交官在俄罗斯从事间谍活动”问题。俄媒体认为,俄议会的目的是羞辱欧洲的“双重标准”。(本报莫斯科1月25日电) 相关专题:英国驻俄外交官间谍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