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记者11年后重返平壤体验朝鲜的变与不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2:10 国际先驱导报

  “艰难的行军”已经结束,朝鲜人民生活得如何?平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朝鲜人民的精神状态如何?本报记者11年后重返朝鲜,感受朝鲜的变与不变

  国际先驱导报驻平壤记者高浩荣报道 去年12月26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应该载入“个人历史档案”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又踏上了驻外记者的道路,到平壤分社担任首席记者。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第三次到平壤担任记者,也是我1994年9月离开平壤后第一
次踏上朝鲜的土地。

  离别11年之久,却时时关注着朝鲜。众所周知,自1995年以来,朝鲜遭遇了连续几年的前所未有的自然灾难,再加上美国对朝鲜的长期制裁和封锁,朝鲜经济雪上加霜,使人不由得想起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遭遇的三年困难时期。朝鲜党和政府呼吁人们勒紧裤带,进行“艰难的行军”。现在,“艰难的行军”已经结束,朝鲜人民生活得如何?平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朝鲜人民的精神状态如何?

  带着种种疑问,怀着莫大的好奇,我又来到了平壤。

  对领袖:感情依旧

  去年12月30日,行装甫卸,我与同事就驱车前往平壤市中心的万寿台。高大的金日成铜像依然如故,面向东方,伸出右臂,仿佛依然在指引人民朝鲜前进。站在万寿台举目远眺,大同江已经结上薄冰,像一条银色的丝带静静地铺展在大地上。江边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显得安详宁静。也许是快到岁末的原因,大批平壤市民或携带着花束,或抬着花篮,源源不断地拥向万寿台,非常自觉地在金日成铜像前排成一列列队伍,把鲜花摆放在铜像的基石上,把花篮摆放在铜像前,然后根据现场人员的口令,低头静默,鞠躬致敬,默默离去。铜像前的鲜花组成了一片花的海洋,绚丽多彩,蔚为壮观。

  元旦前夜,我们来到金日成广场,看一看平壤市民如何迎接新年的到来。当广场后的人民大学习堂上的电子钟敲响新年钟声的时候,聚集在广场的大约10万名群众发出一片欢呼声。为数不多的几朵礼花升上夜空,引起孩子们的尖叫。广场上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年轻人在拍照留念,有的打出象征胜利的“V”字手型。没有以往的广场歌声,也没有激越的音乐和婀娜的舞蹈。这是一次没有任何人组织安排的、完全自发的活动。望着这些兴高采烈的平壤市民,我不由得感到,朝鲜人民在困难和考验面前没有倒下,他们有他们的信念,他们有幸福,他们有他们的欢乐。有的人可能难以理解这一点。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活着是为了明天。”朝鲜人是活在明天的人。

  离开金日成广场,我们又来到万寿台。已是深夜时分,金日成铜像前依然人山人海,铜像前的花束、花篮还在不断增加,低头静默,鞠躬致敬依然在有序地进行。记得11年前的1994年7月8日,金日成不幸突然逝世。对于朝鲜人民来说,金日成的逝世就像天崩地裂。那时,我奉命到平壤采访,曾几次来到万寿台,满耳听到的是撕心裂肺的痛哭声,满眼看到的是痛不欲生的伤心状。11年过去了,“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标语在平壤随处可见。万寿台前虽然没有了泪水,没有了哭声,但从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的行动上可以看出,朝鲜人民对金日成的感情依然如旧,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化。

  对中国:情谊依旧

  到平壤后,忙着拜会朝鲜外务省报道局、朝鲜中央通讯社等有关单位,忙着办理各种手续,也忙着请朝鲜同行吃饭,出席朝鲜同行的宴请。新朋旧友,欢聚一堂,自然而然地谈起过去,谈起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

  朝鲜同行说得最多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去年10月访问朝鲜的盛况。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胡锦涛总书记的访朝是朝中关系的一件大事,把朝中关系推向了新的更高阶段。然后,他们又提到吴仪副总理去年的访朝,提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前年访华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前年的访朝。这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中朝两国高层的频繁互访已经成为两国友好关系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征。

  在与朝鲜同行们交谈中,他们还经常提起由中国援建的大安友谊玻璃厂的事情,并把这座工厂看作是新时期“朝中友谊的最高象征”。一位朝鲜同行告诉我,伟大的将军金正日曾两次陪同中国领导人参观大安友谊玻璃厂,并且还单独视察过该工厂。伟大的将军在很短的时间内数次视察一个工厂,是非常罕见的事情,说明朝鲜对朝中关系的重视。

  朝鲜同行的这些话显示着朝鲜对中朝友谊的重视没有变,两国人民不断加深友谊有着坚实的基础。

  不变中的改变

  重返平壤后,发现了许多“没变”,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在大街小巷所看到的。冬天的平壤多雪,而且说下就下。在白雪的映衬下,妇女们穿着的五颜六色的冬装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很显然,平壤市民的服装颜色、款式比过去丰富多彩了,而且看上去质地也不错。平壤市里的小汽车也比过去多了,而且还常常可以看到私人牌照的小汽车。平壤市里的街道还是那么整洁,见不到痰迹、废弃的塑料袋,街道旁有时可以看见过去很少见到的流动商亭。

  平壤市民还是那么遵守公共道德,排队等车的队伍有时长达几十米,人们还是耐心地等待,尽管电力供应不足,公共电车(平壤的公交车都是电车)数量也较少,但车进站后,没有人争先恐后,一拥而上。

  平壤市里依然有不少标语口号,但反美的标语口号已很少见到,反韩国的标语口号已经绝迹。与过去相比,这是很大的变化。当然,广告牌在平壤还是稀罕之物,在平壤市里转一圈,我只看到平壤火车站前广场竖着一块广告牌,那是朝鲜和韩国合作经营的和平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口哨”牌汽车的广告。它的广告词是:“吹响口哨,心情变好”。

  变化明显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上。自2002年7月朝鲜实行“经济管理改善措施”,对工资、物价、

汇率、流通等采取了一些调整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北京至丹东的火车上,记者与一位朝鲜旅客闲聊。这位旅客不仅不讳言自己的收入和他的领导的收入,而且还对自已与领导的收入相差一倍感到有些不平。他甚至说,韩国的经济发展得到国际上的承认,现在我们也承认韩国的经济比我们强,承认这一点,我们就能进步,并且赶上去。如此坦率和直截了当让人有些出乎意料。

  出人意料的市场

  平壤的统一大街市场也许是我时隔11年后重返平壤看到的最大变化。平壤过去也有被称为“农民市场”的集贸市场,但规模很小,而且也得不到政府的鼓励,外国人不能随意进出。而统一大街的市场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外面的停车场还专门设置了外国人停车的场地,外国人自然可以随意进出。市场里面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从服装、鞋帽、电器、日用杂品、工艺美术品,到鸡鸭鱼肉、各种蔬菜和海产品,应有尽有。有人开玩笑地说,这个市场里除了不能买到军火外,其他的都能买到。最引人注目的是销售各种面包、糕点、糖果的摊位不少。看来只要有钱,吃饱肚子是没有问题的。

  市场里的摊贩大多是妇女,穿着干净,除了年纪很大的妇女外,中年以下的妇女大多涂脂抹粉地化了妆,显得整洁利落,看到年纪较大的顾客,他们会不分大小地称呼“爸爸”来拉生意,然后拿出计算器与外国顾客讨价还价。摊贩们叫卖的声音都不大,只有在顾客经过时才小声地介绍自己的产品。置身于这样的市场,除了满耳的朝鲜语外,与中国的农贸市场简直没有两样。

  更令人惊奇的是市场里设有专门兑换外币的“外币兑换所”。朝鲜从2002年开始用欧元取代美元作为主要支付货币,但美元仍然可以在这里兑换,人民币也可以兑换。同时,这里的兑换率要比官价高得多,1美元可以兑换2800元朝币。“外币兑换所”是公开的,外国人可以正大光明地进去兑换,丝毫没有偷偷摸摸的必要。这样的变化,是我以前没法想像的。过去我也去过“农民市场”,那时打扮得要尽量像朝鲜人,尽量少讨价还价,买完东西赶紧走,生怕被管理人员看出来是外国人而被赶走。此次大不一样了。我大模大样地走进市场,在兑换所里换了10美元,拿着2.8万元朝币,与摊贩们一番讨价还价后,用4000元买了一条近1公斤重的黑鱼,再买了些蓬蒿、豆芽、豆腐、厥菜等等,花了将近1万元,也算满载而归。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相信还会在朝鲜发现更多的变化,也相信朝鲜会越来越好。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