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基布兹公社面临私有化浪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5:32 青年参考 | |||||||||
本报特约撰稿陈圣龙
1997年8月的一天,笔者陪同一个访问以色列的中国代表团驱车,参观位于叙利亚和以色列交界处的戈兰高地。 午饭时间,在高地脚下加利利湖边的一个绿茵环绕的村庄,我们
据接待我们的女服务生介绍,这是一个“基布兹”开办的自助餐厅,仿照基布兹的食堂采取自助就餐形式,用餐者各 取所需,方便而实惠。每人交费后,就可随意享用这里提供的各种食品和饮料。餐厅有点类似我们当年的“公社食堂”,却丰 盛多了。饥肠辘辘的我们尽情享受了一顿包括烤牛肉、烤鸡腿、以色列特有的霍尔姆斯酱、腌橄榄等美味佳肴的丰盛晚餐,美 好记忆至今难忘。 为了赶路,很遗憾我们没时间入内参观这个旅游业基布兹,但从服务员的介绍里,我们第一次了解到基布兹的基本社 会结构和生活形态:它是以色列农村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由志愿者组成,这里没有私人财产,按需分配,大家同劳动,同享 受,完全民主与平等。其实就是一种小范围的共产主义社会。
“伊甸园”的辉煌 以色列农业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5%,却不仅能满足国内的农产品需求,而且大量出口优质农产品。早期的犹太移民 为了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求生存,求发展,同时也追求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平等社会”的理想,于是创建了伊甸园般的基 布兹。 基布兹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货币流通,是一个真正平均主义的共产社会:这里的土地是共有的, 向国家租借,租期通常为49年,也有99年的,期满可延长;基布兹里的全部财产也是公有的,采取按需分配制度;基布兹 所有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脑力和体力劳动没有差别,享受同等待遇;基布兹成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可谓“从摇篮到坟 墓”,一切都由集体包揽,无忧无虑。 基布兹内部不使用货币,成员所需采取记账方式,但每月每人可领取一些零花钱作津贴或外出急需;基布兹在公共设 施上投资巨大,通常每个基布兹里从健身场地、娱乐设施,到医院、超市、仓库等一应俱全,简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微缩王国 。 除了基布兹,以色列农村还有另外两种合作社形态:莫沙夫和莫沙瓦,是个体农户自愿组成的农业合作社。在莫沙夫 与莫沙瓦里,财产是私有化的,归个体农场和个体农户所有。这三种农村合作社的组成,为推动农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起到了 集中人力物力和资源优化的作用,这也是以色列成为中东第一农业强国的秘诀。举世闻名的滴灌技术、大棚种植、电脑控温、 自动施肥给药等高科技农业技术,无不从以色列起步,如今在全世界得以推广。 目前,这三种形式的农业组织占有以色列99%的农业用地,为全国提供了80%以上的农产品,而且通过水果、蔬 菜、鲜花等优质农产品的出口,赚取了大量外汇。
在“阵痛”中变革 基布兹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发展到了辉煌时期,然而,在时代浪潮的冲刷下,美丽的“伊甸园”逐渐走向衰落 ,正经历着变革的“阵痛”。 早期的基布兹成员深受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绝少私心杂念。但基布兹的新一代则思想更加多元化,年轻人渴望走出 封闭而平均主义的小社会,追求自由生活。年轻人的出走,成为基布兹发展的致命伤。 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出现了经济高通货膨胀的危机,当时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400%,许多基布兹的银行负债 因此剧增,有的甚至到了破产边缘。据统计,以色列260多个基布兹拖欠政府债务高达20亿多美元;在2004年,终于 出现了第一个宣告破产的基布兹,成为基布兹近百年发展史上一大历史事件。 面对挑战,基布兹目前正在探讨改革自救的途径:一些基布兹开始进行住房改革,实现私有化;取消免费食堂,定期 发放补贴给个人自由支配;外出打工者收入可归私有;一些基布兹还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将田地分给成员,让他们自负盈 亏。 总之,改革的目的是在维持现有结构的前提下,提高基布兹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而不是将这个人间“伊甸园”送入历 史坟墓。 参考辞典 基布兹是希伯莱语“集体”的意思。第一个基布兹是1909年由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俄国犹太青年在加利利湖 畔组建起来的。到目前为止,以色列共有260多个基布兹,人口约12万。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