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新闻分析:小泉强势从何而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08:05 环球时报

  ●小泉之所以强硬,固然有其性格因素使然,但日本当今的政治体制也为这种强硬提供了制度支持

  ●在所有的政治改革中,有两项改革对今天的日本意义重大。一项是选举制度改革,一项是行政体制改革。这两项改革的核心都在于集权

  ●在缺少有效制衡的情况下,日本政治能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人的资质禀赋。而将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押宝在少数人身上,很难说是一个保险的选择

  如果小泉纯一郎履行诺言,在今年9月离任,他将成为日本战后60余年来在位时间名列第三的“长命首相”。小泉我行我素,独断专行,是近年日本政坛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但正是这位“怪人”,以其惊世骇俗的手法颠覆了日本的政治传统,以其长盛不衰的人气实现了久违的长期政权。小泉何以能坐稳相位并保持政治强势?小泉开创的政治模式产生了哪些现实影响?在后小泉时代即将到来之际,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今后日本的政治流变。

  小泉用活日本政治改革成果

  小泉政权的特点在于强硬。内政上,他强硬地排除异己,推行邮政民营化;外交上,他强硬地拒听异议,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小泉之所以强硬,固然有其性格因素使然,但在个人性格之外,我们应该看到,是日本当今的政治体制为这种强硬提供了制度支持。正是由于依靠体制掌握重权,小泉才拥有了强硬的资本。

  小泉成为“长命首相”、“强权首相”,直接得益于日本的政治体制改革。日本政改初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小泉执政时已进行了十年有余。在这十余年中,日本经历了冷战终结、泡沫经济崩溃、自民党下台又上台、信息化及全球化扩展等重大转变。这些复杂背景使政改内容不断扩大,即由当初的改革金权政治逐渐演变为改革整体的战后格局。但是,由于改革内容繁杂,旧体制惯性巨大、经济发展不力、领导人缺乏胆识等诸多因素,政改的效果未能及时显现。因此,世纪交替之际,日本政改具有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政治制度确实发生了关乎根本的改变;另一方面,这些变化被“失去的十年”阴影所笼罩,尚不为人们觉察。小泉上台时,日本的政治环境恰恰处于这样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临界状态。

  小泉凭借其敏锐的政治感觉,以“摧毁自民党”为旗帜掀起小泉旋风,既利用了已有的改革成果,又树立了自己的改革形象。上台后,小泉进一步凭借位置优势,把更多的改革成果兑现为实实在在的政治资源,为自己打造了坚实的权力基础。可以说,小泉是日本近年来最善于把握机会的首相。他以独特的个人性格和行为方式,首度将十余年来政改的制度构造变化转变为现实政治中的决策模式变化。在小泉的强力牵引下,日本政治体制已发生结构性转变。

  两项改革改变日本政治

  在所有的政治改革中,有两项改革对今天的日本意义重大。一项是选举制度改革,一项是行政体制改革。

  首先看选举制度改革。战后,日本一直实行一个选区选出多位议员的中选举区制。在中选举区制下,政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派系林立。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腐败丑闻相继曝光激起民怨,日本开始政治改革。

  1994年,日本国会通过《政治改革四法案修正案》,核心内容是改革选举制度,将中选举区制改为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其中小选区制占主导地位。

  选举制度改革对自民党的改变,主要体现为中间层的派系失去政治合理性,下层议员与上层本部之间产生直接关联和互动,权力向上层集中。首先,在选举运动中,由于小选区制是一个选区仅产生一位议员,因此,成为党的唯一公认候补、获得本部分配的竞选资金、以广泛的政策理念争取广泛的支持,变得至关重要。而这些都是派系和后援会难以满足的,本部开始掌握主动。

  其次,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由于小选区制使当选议员不分资历深浅,成为选区的唯一代言人,所以年轻议员与资深议员渐趋平等,党内论资排辈的序列结构走向崩溃。年轻议员发言权的加重,直接推动了党内的民主化进程,实现了总裁选举方式的变更。2001年,小泉纯一郎以脱派系立场,在地方选票支持下当选总裁后,首开人事任命无视派系意向的先河,进一步摧毁了派系的影响力,强化了总裁对全党的控制。目前,自民党内虽还存有若干派系,但影响已今非昔比。从发展趋势上看,自民党正由此前的分权型政党向集权型政党转变。

  再看行政体制改革。自明治维新时代起,由于政党政治的不健全和不成熟,官僚体制在日本政治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民党虽在1955年后维持了长达38年的单独执政,但本质上依赖于官僚行政,形成了所谓“官高政低”的局面。此外,官僚体制还存在权力分散,各自为政的弊端。为改变政党对行政的被动以及行政条块分割的低效,自1996年起,在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的主导下,日本开始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桥本改革的重点在于强化首相的权限,为此采取了缩扩并行的举措。一方面,通过省厅再编,削减行政规模,将原有的1府(总理府)22省厅改为1府(内阁府)12省厅。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内阁府,扩大首相权限。按照日本现行《内阁法》规定,内阁府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以内阁官房为中心,负责就“内阁重要的政策进行策划、立案及综合协调”。作为特别机构,内阁府还下设4个重要政策咨询会议,10位特命担当大臣。他们均可在各具体分管省厅之上,进行综合协调,以此强化内阁的综合战略机能。由此可以看出,经过体制改革,日本内阁已由原来的顶层行政机构转变为综合执政机构,首相也从原来执政党派系和省厅官僚的制肘中解放出来,掌握主导。在首相统领内阁,内阁统领官僚的新型格局下,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正在成形。

  权力过于集中缺少制衡

  综上可见,选举制度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都在于集权。前者确立了政党系统中总裁的集权,后者确立了行政系统中首相的集权。从时间上看,前者实行于1996年10月,在先;后者实行于2001年1月,居后。从效果上看,后者的正式启动激活了前者,在两项改革的综合作用下,首相成为集权核心。小泉上台于2001年4月,算是占尽天时。此外,小泉不循惯例、不念旧情的独特性格,使他在政治资源的分配上任人唯亲,进一步促使日本的政治权力向以小泉为首的小集团集中。

  目前,小泉政权的“独走”现象日益突出。首先,在政党体系中,小选区制的实行摧毁了社会党等左倾政党,保守政治成为主流。在保守阵营中,民主党作为第一大在野党,不但政策理念没有独特性,资金等实力因素方面也无法与自民党抗衡。至于自民党内部,由于小泉一手操纵人事,在党干事长和重要阁僚位置上安插亲信,那些“反主流派”、“非主流派”被小泉迅速边缘化,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牵制。而在行政体系中,由于内阁府和首相可以通过政策咨询会议、特命担当大臣等特殊形式,叠床架屋地主导行政,官僚出于害怕被架空的心理,也开始对内阁和首相俯首听从,积极配合。现在,日本的内政、外交事务,无不以内阁官房和内阁府为中心,处处显现首相特色,职业官僚的决策能力大幅降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痛感分权型政治体制的弊害,开始向集权政治、强权政治的方向转变。从这个背景看,小泉可谓时势造英雄。但这种转变是否有利于日本的长期发展,目前尚很难定论。因为在缺少有效制衡的情况下,日本政治能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人的资质禀赋。而将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押宝在少数人身上,很难说是一个保险的选择。▲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学者。)

  《环球时报》(2006年03月30日第十一版) 金嬴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