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英吉利海峡两岸遭黑色星期二:英法罢工风起云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0:26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一边操心着年轻人的就业,一边则对推迟5年才能拿到退休金耿耿于怀,于是三四月之交,英吉利海峡两岸,罢工风起云涌。虽说都是为了生计,但相似的罢工,内中却各有各的滋味。

  本报特约撰稿 丁可 发自法国

   两场偶遇的罢工

  “黑色星期二”之后的又一个星期二,更黑。

  继3月28日法国全国范围的罢工和游行示威之后,法国反对“首次雇用合同”就业法案(简称CPE)的运动升级了,想象一下4月4日,一天之中数百万人同时涌向街头的情景……

  罢工组织者声称有300万,警方的统计为106万,但不管究竟是多少,罢工的规模也超过了3月28日的那个星期二。这场工会与学生联手的罢工,持续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多,波及范围之广,即便在视罢工如家常便饭的法国,也破了近些年的纪录。

  上街的青年学生的父辈曾是上世纪90年代享受充分就业的一代,而如今时过境迁,好景不再。今天的法国面临各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这使得年轻人的负担尤重——巨额的财政赤字要由年轻一代来承担,而年轻人的就业门路不多,生活保障少,大把的人以最低生活保障维持生计。

  1968年,法国的失业率仅为2.5%,其中26岁以下就业人口的失业率为4.9%,这还引发了当时著名的“ 五月革命”。而如今,法国的失业率已高达9.6%,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达到了23%的高水平。高失业率已成为法国民众和政府心头一道浓重的阴影。

  谁都知道法国的问题需要改革。不过,当法国政府自身维持着庞大的

公务员队伍,每年消耗国家财政1/3的时候,却总是在动普通民众的“奶酪”,就难怪法国人不领情了。

  早年,拉法兰政府推行退休金制度改革,引发了抗议连连。继任总理德维尔潘则立下军令状,发誓解决高失业率。德维尔潘从欧盟其他国家取经,推出了一系列新雇用合同,企图刺激法国企业增聘员工。CPE法案在此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不料在法国社会引起的动静也更大。

  先不管法案初衷,“2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在与26岁以下青年人签订雇用合同的最初两年,可以无需说明原因,随时将其解雇”,这样的措辞也会让年轻人觉得吃了亏。更何况,法国工会力量强大,CPE法案掀起这么大风波实在不足为奇。

  无独有偶,3月28日,英国工人隔着英吉利海峡也举行了罢工,约150万名市政工人走上街头。参与罢工的人员包括:文娱中心员工、学校雇工、垃圾收集员、房屋管理员、幼儿园护士、青少年及社区工作人员、旅游服务职员等。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到北爱尔兰,一些学校、

图书馆和体育中心不得不暂时关闭,一些城市的交通、垃圾清洁和殓葬服务部门也受到影响。

  让略显保守的英国人大规模上街这些年并不容易,上一次还是1926年的事情了。这次罢工的导火索是英国政府去年年底提出了新的国民退休金改革计划,其中延长人们的工作年期、押后领取退休金年龄的规定激起了英国各地民众的普遍不满。

  按早先的规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人员的年龄与工龄相加如果等于或超过85,就可以在60岁退休领取全额退休金,而新的国民退休金改革计划,则把领取政府全额退休金的年龄推迟了5年。

  对于英国政府来说,退休金改革确是不得不为。目前的英国社会处于人口老龄化大潮,据估计,到2050年,65 岁以上的人口会比现在多78%。同时,英国还有1500万处于工作年龄的人没有加入任何退休金计划,如果他们没有额外积蓄的话,退休之后,将只能依赖政府提供福利。可以预见,这种制度不改革的话,英国实在难以承担不断加重的社会负担。

  英法罢工,风格迥异

  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和法兰西模式的就业及社会保障制度在同一天遭遇抗议示威,这是个偶然事件,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加拿大新闻记者让-伯努瓦·纳多在《六千万法国人不可能错》一书中形容法国人的罢工像下雨一样随意,“抗议示威是法国首都日常生活的常规特色。”甚至有人总结出法国人罢工的规律,诸如罢工一般分布在一年中的哪段时间,哪段时间是罢工的高峰季节等等,其中的一些策略包括与学校假期、节假日错开,选择在国民议会复会讨论下一年财政预算的时机之类的……

  对罢工带来的无秩序状态,法国人的容忍度比起其英伦邻居来高得太多。法国人甚至也为此传统感到自豪,动辄则会提及共和的价值理念,仿佛法国的罢工文化就渊源于斯。不过,罢工的权利可是法国工会通过长期奋斗才得到的,这样的历史惯性使法国人坚信自己的权利只能靠自己争取,于是动辄采取对抗的方式。于是乎,农场主把拖拉机开进闹市、学生封锁校园设置路障、公共部门罢工等等,在法国都见怪不怪。

  法国罢工也往往是政府妥协,罢工者以胜利的姿态告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这跟法国国家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法国工会成员总数加起来不足法国劳动力总数的10%,但他们集中在公共服务部门,尤其是运输系统。一旦工会举行全国罢工,法国人日常生活秩序乱成一团,甚至有媒体把工会的这种行为称为劫持乘客向政府勒索。工会行动的影响大,还在于法国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巴黎是全法交通枢纽,只要几辆抢占到位的卡车就足以封锁首都,切断地面交通,使巴黎瘫痪。长期积累经验的结果,就是法国工会愈发善战,总能抓住要害。这一次,法国政府方面至少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妥协,德维尔潘承认犯下一些错误,总统希拉克也提出了妥协方案。

  与法国的弱势政府不同,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下的英美两国政府倾向于对罢工者采取高压政策。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经受经济衰退的英国,罢工层出不穷。1979年“铁娘子”撒切尔担任首相后,把缩减工会影响力,减少工会权力列为政府工作优先所在。撒切尔促使通过一系列反工会的立法,工会受到打压,会员大量流失,加上工会力量集中的重工业本来就处于衰退之中,英国工会逐步在与铁娘子的斗法中败下阵来。

  在过去,英国人总是排队等着加入工会。曾有一首老歌唱到“19岁生日那天,我得到了一张工会卡和一件结婚礼服 ”,一张工会卡和一件结婚礼服相提并论。而如今,工会则风光不再。进入20世纪以来,无论是劳动力增长幅度最大的服务业,还是新的IT产业,往往成为工会最薄弱的一块。而且,今天工会组织的对抗性已经大大减弱,人们要求工会的也往往不是待遇,而是压力和工作方式等问题。

  因此,虽然罢工组织者曾表态,如果政府不做回应,将会组织更大规模的罢工。但3月28日之后,鲜见英国进一步罢工的信息。一些工会激进分子已经在担心工会领导人与政府谈判时会置未来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人员权益于不顾,只限于争取现有工作人员的退休权益保障。

  而法国方面,则持之以恒。希拉克的妥协方案并没得到普遍认同,4月4日零点始,法国国营铁路工会开始罢工,法国主要劳工及学生组织也计划举行全国大规模抗议活动。

  两场罢工,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至于各自的结果,还有待揭晓。来源:

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