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进入内心疆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10:18 新世纪周刊

  -戴新伟

  如果说海因里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两位作家乃是见证了德国的后奥斯维辛时代,那么他们的前辈托马斯·曼则早 行一步,这位在纳粹时期愤怒得不停谩骂的绅士注定了要被后人谈起,且一再谈起。连日本畅销得不能再畅销的作家村上春树 也会在他的《挪威的森林》里安排主人翁在女朋友家里夜读《魔山》——当然这种安排和如今的网上书店给此书安
排个离谱价 很相似,一种众所周知的文学的东西在作怪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原因。

  在我读到的跟托马斯·曼有关的文章中,要数波兰的亚当·米奇尼克最为特别,他并没有局限于一个在全世界都获得 了文学名声的作家或者作品身上,而是根据托马斯·曼于1933-1936年间的私人信件写成了一篇《堂·吉诃德与开骂 》,叙述了托马斯·曼身处一个邪恶时代的种种表现,他的煎熬,这位标准的德国贵族的出格之举,如此种种。与其说米奇尼 克解放了一个文学的托马斯·曼,不如说他为托马斯·曼的现实性意义作出了相当精彩的阐释。我还记得米奇尼克文章的末尾 说:“因此,波兰的读者,当你想起波兰的作家和大学教授被送到死亡营和在大街上被枪决,你要咬紧牙关,固执地重复,一 个休戚相关、痛如身受的密语:托马斯·曼、托马斯·曼、托马斯·曼……”

  而现在我们将谈到的同样与托马斯·曼有关的这位塞尔西奥·皮托尔,一位生于1933年的墨西哥作家,同时有着 28年的欧洲生活经历,其中26年从事外交工作,足迹遍及捷克、波兰、法国以及前苏联。他的随笔集《逃亡的艺术》里有 一篇《与托马斯·曼共度两周》,在这篇1995年某两周的日记里,无独有偶,塞尔西奥·皮托尔也像亚当·米奇尼克那样 研读托马斯·曼,只不过他读的是托马斯·曼的日记,并且是对照着看“试图揭示托马斯·曼生活中阴暗的侧面、秘密的领域 ”的西班牙文版和“强调托马斯·曼在他一生中这两个特别动荡不安时期的政治烦恼和道德选择的两难处境”的英文译本,还 有他妻子和子女的回忆录。

  正如亚当·米奇尼克从私人信件上寻找一个文学肖像的阴影,塞尔西奥·皮托尔这位外交官作家,同样对托马斯·曼 的政治立场感兴趣,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些对于世界的基本的看法的研究,也就无法从文学上确立托马斯·曼的地位与影响 。塞尔西奥·皮托尔说:从两次大战时期的日记看,“我们感到托马斯·曼处于完全溃败的状态,脚下缺乏坚实的土地。字里 行间充满了喧嚣和愤怒、困惑与讥刺、非理性的暴力宣泄以及身心的病态”。而这种种“喧嚣和愤怒、困惑与讥刺、非理性的 暴力宣泄以及身心的病态”无一不在托马斯·曼的小说里一一展现。

  要理解托马斯·曼的文学成就,自然少不了还原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种还原式的理解同时也包含了对探索者相当 程度上的报偿——这种报偿远远要比我们单纯地阅读作家作品来得丰富。通过托马斯·曼,波兰的亚当·米奇尼克和墨西哥的 塞尔西奥·皮托尔被读者联系到了一起,并且可以看出极其相似的影响力。墨西哥是帕斯的墨西哥,是富恩斯特的墨西哥,也 是塞尔西奥·皮托尔的墨西哥,即使作为一位外交家,足迹在异国多于祖国,时时刻刻敏感的是作为作家的触觉。以“逃亡的 艺术”作为书名不无深意,这本集随笔、杂记、游记、日记和报告文学于一身的书其中不乏可口的篇章,但绝不仅仅于此。如 果我们注意整本书的结构——“回忆篇”:一个墨西哥作家的外交家生涯;“写作篇”、“读书篇”:一个墨西哥作家技艺与 眼光;“结尾篇”:一个墨西哥外交家心系“三农”问题——这篇写的是1994年墨西哥恰帕斯地区农民起义,作家实地考 察的结果——我们也能像前面提到的诸人阅读托马斯·曼那样,逐渐进入到塞尔西奥·皮托尔这位作家的内心疆域,看到他所 看到的一切,现实是如何在锤炼着他笔下的虚构。

  以“逃亡的艺术”作为书名不无深意,这本集随笔、杂记、游记、日记和报告文学于一身的书中不乏可口的篇章,但 绝不仅仅于此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