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群众互相攻击 网络成冲突另一战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4:44 国际先驱导报 | |||||||||
【提要】亲历冲突的黎巴嫩人和以色列人,用键盘敲击出这场冲突在网络世界的投影 国际先驱导报驻耶路撒冷记者华春雨报道 打开马赞·凯巴伊的博客,可以听到“杀人的声音”——这位黎巴嫩漫画家在自己于贝鲁特寓所的露台录音,把以色列军机的轰鸣声还有贝鲁特市内的轰炸声放到网络之上,以示抗议。
持续了半个月的以黎冲突已经造成了双方数百人死亡,数十万人被迫离开家园。而在互联网上,亲历这场冲突的黎巴嫩人和以色列人,则用键盘敲击出这场冲突在网络世界的投影。 【小题】同在战火下 一个黎巴嫩人近日逃离了战火中的贝鲁特。在自己的博客“贝鲁特日记”中,他写道:“逃离黎巴嫩因为我有3个孩子。离开黎巴嫩因为不想他们经受战争、内战、死亡、破坏。离开黎巴嫩因为不想他们学会仇恨……昨晚(在伦敦)孩子们听到飞机飞过时没有吓得跳上我的床,没有哭,没有担心自己可能会死。我问我11岁的女儿为什么只怕贝鲁特的飞机声,她说:‘贝鲁特上空的飞机是出来杀人的’。” 而在7月25日,他说,“我终于意识到黎巴嫩已经不再属于我了……我已经开始给我的孩子找学校,给自己找工作……我真希望我能当个记者,在报道灾难的时候,我会是个外国记者而不再是个受害者。” 与此同时,一个以色列人在他的博客“来自地下掩体里的直播”里写道:“25日,终于又来了新的指示——警报解除之后15分钟之内继续待在掩体里,不要出来。” “为什么?因为以前的情况是,警报响了,人们跑下掩体,警报解除了,人们就出来,但就在这个时候,火箭弹又打过来了——他们就是想用这个空当袭击我们。在掩体里是绝对安全的,这也是最近以色列人的伤亡减少的原因吧。但问题是,如果一个警报解除之后的第10分钟,警报再次响起,那就意味着你至少要在掩体里待25分钟。我在掩体里,收音机里放着老歌,打发着这该死的25分钟……” 【小题】他们有“共同语言” 黎以的网民们其实彼此并不陌生,因为黎以冲突早从上个世纪就已开始。黎以两国民众的通用语言分别为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在交流时,英语成为他们共同的语言。 如今冲突升级,战争之门洞开,两国网民的交流更酣。 “Dovster”(网名)住在以色列北部边境附近的一个集体农庄,“BEYflyer”(网名)住在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奇怪的是,两个身处对立阵营的“主播”却能够和谐地在网上共同撑起一个独特的空间。 从6月28日以军的“夏雨行动”开始,两个分别从各自的视角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着点评,并回答其他网友在网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或与他们进行交流。 “现在是午夜12:45,贝鲁特非常安静——实际上应该说是空空荡荡的。我真的不习惯这座城市在这个时间就这么安静,尤其是在7月——真是个耻辱!Dovster,希望你家附近的那些(以军)坦克也能歇歇,你也就不用被坦克的‘歌声’吵得睡不着觉了。明天见。”这是BEYflyer在7月24日的留言。 这个帖子的留言目前已经达到115页,总计1723条留言。而在大多数的留言最后,网友们都会向两位身处战火中的主播道一声“珍重”。 【小题】让战争远去 毕竟身处敌国,争论还是难免。 在黎巴嫩军队的官方论坛,也许是因为美国国务卿赖斯24日的到访,抛出了“如果在目前的情况下实行停火你是否支持”的问题。而到25日晚的投票结果让人震惊——46票反对对11票赞成。 反对停火的人说:“这个地方已经有过多少次停火了,1982年、1972年、1967年甚至在40年代,我希望战争永远停止……每次战争带来的只是仇恨的蔓延和滋长、杀戮的循环……如果世界想帮助黎巴嫩,那他们就解除真主党的武装吧,帮助黎巴嫩政府把军队部署到南部吧,我们再也不要一个拥有自己武装并能随意宣战的组织了。” 而支持停火的人则认为反对者多数都是旅居海外的以色列人。“付出代价的不是你们,无论将来怎么样,现在停止破坏黎巴嫩吧,我不会因为任何理由而支持别人破坏自己的家园。” 不过也有人说:“这个选择太困难了,为什么双方不能抛开老百姓,到边境的山谷里面对面地厮杀,而让我们平静地生活呢?” 相关专题: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