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五角大楼的“9·11”纪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15:57 新民周刊

  许多经历者的创伤,依然没有抚平。

  撰稿/吴 越(发自华盛顿)

  站在五角大楼前,罗斯玛丽·迪罗德双手不停地颤抖,她的言语越来越缓,最终哽咽,两行泪水从眼眶中溢出。“站在这儿,我依然能感觉到痛……”她说。

  在5年前的“9·11”恐怖事件中,迪罗德的丈夫是美洲航空公司AA77航班的飞行员,飞机最终被劫持后撞向了五角大楼,机上64人全部遇难,地面125人罹难。

  当“9·11”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美国国务院组织外国记者到五角大楼采访,与幸存者和罹难者家属会面。因为申请得早,笔者成为其中唯一的中国记者,也由此进入以往戒备森严的美国国防部。

  5年时光,世界已变样。在当年的袭击中,五角大楼西侧一度坍塌。现在,大窟窿已经修补好,大理石的外墙一如往常齐整。只是外面的停车场上,还残留着建筑工人留下的大量建筑构件。

  但许多经历者的创伤,依然没有抚平。

  “当他们(恐怖分子)冲进驾驶舱时,我可以想到我丈夫所处的情况,他们肯定非常无助和孤单,我时常在梦中见到这个恐怖场景。”迪罗德女士说。

  “9·11”当天,她正在华盛顿郊外的杜勒斯国际机场工作,他丈夫执飞的AA77航班拟飞向洛杉矶。但在飞机到达俄亥俄州和肯塔基州时,恐怖分子控制了飞机,飞机被迫调转飞向华盛顿,9时43分,飞机撞向五角大楼西侧。

  “只听得一声巨响,火球朝我们扑来,人们在尖叫,我都不知道怎么逃出来的,当我在外面站定时,天哪,我的鞋都掉了。”黛布拉女士是五角大楼的工作人员,她对那一天最深的回忆是:“我记得和我一块上班的同事说:‘今天天气真不错。’”

  但这个早晨成了她以后的噩梦。“我就看到一个巨大的黑影朝我们冲来,我就在窗户边,我甚至似乎都看到了飞机中的乘客,天哪!”她说。

  对五角大楼的震撼

  黑色的大理石,镌刻着一行文字:“September 11,2001(9月11日,2001年)”。在重修五角大楼被炸毁部门时,美国国防部特地在西侧外墙的最底层,设了一个小小的纪念碑。

  不时有美国人,在军人的陪同下,到这里来缅怀,默哀。

  纪念牌外,栽种着一排我叫不出名的灌木,红色的花开得异常刺眼。

  一位年轻的美国军人对我说,来参观的基本上都是美国的公职人员,或者是五角大楼工作人员的家属。“在这座建筑中大约有23000人,这是一个城市。”他说。

  这个1943年落成并指挥了

二战最后几大战役的美国军事总部,办公面积达380万平方米,光楼内走廊总长度,就有28公里,电话线至少16万公里,每天至少有20万个电话进出,每天接收邮件逾120万份。

  走在五角大楼,就仿佛走进一个迷宫。按照五角大楼的统计数据,楼内有各种时钟4200个,饮水器691个,厕所284间,各种电灯16250个;此外,楼内餐饮、商店、邮局、银行、书店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楼外4个大停车场可停放汽车约1万辆。

  我看到一个钟表店外挂了好几个钟,分别注上所在地点的时间:洛杉矶、华盛顿、伦敦,还有一个——巴格达。

  咖啡店里,有络绎不绝的士兵来用餐,一切很平和,至少在大楼内部,已很少看到“9·11”的痕迹。但绕过去,转到与大理石纪念牌连接一个大厅,则是新设的祈祷室,像一个微小的教堂,正中讲坛上,摆放着一本翻开的圣经。

  上校牧师威廉对我说,祈祷室是新设的,“经过‘9·11’后,人们都意识到了脆弱,大家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祈祷。”

  对他和许多美国军人来说,美国超强军力指挥中枢的五角大楼遭到攻击,是难以想象的。“以前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几个军人都这么回答。

  形势迫使美国国防部进行了最严格的安检制度。一条原本紧沿大楼的公路也为此改道,挪到了几十米外。

  我们到五角大楼采访时,也反复被要求进行了安检,先查证件,然后扫描包裹内的物件,最后发给一张通行牌,上面写着“只准在陪同下进入”。

  美国国务院发给我们的采访须知上也写明:在五角大楼内,前往任何地方,必须有陪同,拍照必须严格按照限制。

  威廉上校说,安检带来了安全,也确实带来了麻烦,“以前我可以很快进到办公室,现在上班时我们都必须排队接受安检,要排大概十来分钟。”

  五角大楼罹难的中国人

  在祈祷室旁边,五角大楼设置了一个“美国英雄”的展室,悼念在“9·11”事件中在这里辞世的罹难者。

  黑色的幕板,密密麻麻的姓名,黯淡的灯光,让人感到些许压抑。

  旁边的介绍上写着:“以此悼念184名罹难者。”

  突然有一些疑惑,在整个五角大楼爆炸中,应该是共有189人丧生,飞机上65人,地面124人;半晌,才明白过来,有5人是被确认为恐怖分子的,自然不在纪念之列。

  展室正中央的一张桌子上,有两本画册,记录着每一个罹难者的照片、姓名、年龄、爱好等等。与公文般的悼词不同,每一个人的生平都写得很细致,都有不同的故事,但这些故事都有一个相同的不幸的结尾。

  我慢慢把画册翻到末尾,映入眼帘的是两个中国老人的照片,老妈妈穿着红衣服,抿着嘴,但却笑着。他们就是AA77航班上仅有的两名中国人,一对夫妇,郑于光和杨树荫,分别是65岁和62岁。

  旁边的情况介绍上写着,郑先生是一个退休的药剂师,南京大学毕业;他夫人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是一个退休儿科大夫,两位老人当时探望完在巴尔的摩的女儿后,搭乘AA77航班在洛杉矶转机回国,不想遭此横祸,丧生于五角大楼。

  “于光和树荫已结婚35年了……尽管他们兴趣爱好不同,性格也有异,但彼此十分相爱。丈夫喜欢绘画,经常打

太极拳……对他的孩子来说,他是一个特别的爸爸,因为即使他不说话他子女都能从心底感到爱。他的妻子是一个活跃、开放和慈祥的女士,她喜欢尝试任何新鲜事物,即使有时可能有些冒险;她喜欢烹调也非常擅长,任何尝过她手艺的人都会喜欢她的菜肴。”

  这何尝不是普通中国老人的写照。只是他们多了这样一个悲伤的结局。

  “他们的英语很有限,但他们在周围交了不少好朋友。有时朋友邀请他们去吃饭或喝茶,他们通过简单和有限的单词进行交流,一待几个小时……尽管他们都已60多岁了,但他们带着热情学习英语,当碰到新词时,他们会立刻查一下词典或者询问他们的女儿,有时,他们甚至要求女儿把生词和句子写下来,这样他们便于记忆。”

  他们的材料介绍很长,我相信这是美国国防部和他们在美国的女儿联系后,女儿流泪写下的回忆。她的痛苦,何尝不也是许多美国家庭的苦痛。这毕竟是一次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在登机前,他们告诉送行的女儿,他们非常爱她,并答应过几年还会来看他们……对他们的家人来说,唯一的安慰就是知道这对恩爱夫妻一直在一起,即使是在生命最后一刻……在他们孩子的心中,亲爱的爸爸妈妈仍然和他们在一起,仍和往常一样关心着他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