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CCTV-4《今日关注》专题 > 正文

央视《今日关注》:俄前特工之死-没有谜底的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4:33 央视《今日关注》

  央视《今日关注》12月2日播出节目《俄罗斯前特工之死没有谜底的谜?》,以下为节目内容。

  解说:

  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中毒致死案又有新进展。

  (播放短片)

  伦敦大学学院医院发言人 帕特森

  检测发现斯卡拉梅拉先生体内有钋-210。

  解说:

  放射元素钋-210成为抓捕原凶的线索,随着迷雾层层拨开,利特维年科之死能否水落石出。稍候请看《今日关注》。

  (字幕显示):

  11月1日,俄罗斯叛逃特工利特维年科在伦敦神秘中毒,生命垂危……

  谁下的毒?

  11月23日,利特维年科不治身亡;

  体内查出钋-210,西方媒体将矛头指向俄罗斯;

  俄罗斯总统普京:

  我希望英国有关部门不要煽动政治丑闻,那些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

  (字幕显示):

  11月27日,伦敦西区发现钋-210;

  11月29日,英航客机发现可疑放射物,三万乘客被疑遭染;

  12月1日,新发现使案情扑朔迷离;

  伦敦大学学院医院发言人 帕特森:

  检测发现斯卡拉梅拉先生体内有钋-210。

  (字幕显示)

  利特维年科之死能否水落石出?

  王世林(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日关注》,最近一个月来,围绕着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死因的猜测可以说是沸沸扬扬。那么就在昨天,英国警方发现,曾经被怀疑对利特维年科投毒的一名意大利人,斯卡拉梅拉的体内也检测出了钋-210。那么围绕着钋-210,利特维年科的死因到底能否水落石出?另外,就这件事情为什么以英国为首先的的西方媒体这么集中地进行炒作,这其中和背后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就这些话题,今天演播室请两位专家为我们做解读。一位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欧洲研究所的所长冯仲平先生,您好。

  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您好。

  主持人:

  还有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研究员姜毅先生,欢迎两位到演播室来参与我们的节目。

  我们知道,就在昨天英国警方对这件事情的调查又有了最新的进展,我们先来看一看相关的情况。

  (播放短片)

  解说:

  从利特维年科体内检测到大量放射性物质钋-210之后,与利特维年科生前曾有过接触的两个人也被检测出有放射性物质钋-210的痕迹,这无疑使案情更加地扑朔迷离。

  人物一:意大利安全专家,马力奥•斯卡拉梅拉。

  11月1号,利特维年科在伦敦的一家寿司店与马力奥•斯卡拉梅拉共同进餐,在那之后,利特维年科就病倒住院,因此,斯卡拉梅拉一度曾被警方怀疑是给利特维年科下毒的人,但遭到他的坚决否认。如今斯卡拉梅拉也被证实受到幅射,而他是与利特维年科接触过程中受污染,还是被人下了毒,目前还有待证实。

  人物二:利特维年科的家人。

  英国内政大臣里德,12月1号证实,利特维年科的一名家人也被查出有放射性物质的痕迹。虽然里德没有说明这个人的身份,但据利特维年科的的朋友透露,利特维年科妻子的尿样检测呈现出钋-210的阳性反应,但没有达到威胁生命的程度,也没有入院接受治疗。就在同一天,利特维年科的尸检工作在伦敦皇家医院进行。据英国媒体报道说,尸检结果可能要等几天才能出来。利特维年科的死因有望在尸检后最终确定。

  主持人:

  好,两位专家,在前两天,我们就这件事情也做过一期节目,但是在那次节目中,还没有出现这些情况,比如说飞机上发现了放射性物质的残留,还有包括他的妻子出现了阳性的反应,另外包括跟他一起就餐的斯卡拉梅拉出现了钋-210的检测的反应等等。那么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些线索,现在这些线索出来了,你们觉得是对于侦破这个案件或者找到这个凶手是提供了线索呢,还是使这件事情看起来更扑朔迷离了。

  冯仲平:

  总体上这个事肯定是疑点还很多。

  主持人:

  好像感觉疑点更多了,是吧?

  冯仲平:

  对,我和姜老师谈过,这个疑团好像还是那么多,但是有些事情好像是有一些清楚的地方,比如说有些人是排除了,比如意大利人斯卡拉梅拉。就完全地讲,因为前一段时间我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和他一起吃过午餐,然后那一天利特维年科就得重病了,他曾经是一个重要的嫌疑犯。但是这次他好像又成了受害者之一了,从他身上发现这个东西,但是还不至于让我们排除他的干系,特别从伦敦到莫斯科的飞机上突然发现这些污染的东西,大家觉得这可能好像与他没关系了。这个事情是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的。

  主持人:

  这一件事情可能清楚了一点,但是其他的呢?关于寻找凶手的问题呢?

  姜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实际上现在看起来与前两天一样,线索不仅不清楚,而且更扑朔迷离,更复杂了,人员现在牵扯到这么多人,都查出至少有感染。比如说斯卡拉梅拉,为什么?如果说凶手曾经是要想害利特维年科,那么也就是说斯卡拉梅拉当时是不是也被作为一个被杀的对象。

  主持人:

  对。

  姜毅:

  如果说是,为什么他中毒的情况没有利特维年科那么严重。

  主持人:

  而且当时斯卡拉梅拉并没有吃,对吧?

  姜毅:

  对。所以什么情况下中的毒,比如像利特维年科的妻子。利特维年科的妻子在他整个对外的活动过程中并没有跟他在一起,怎么中的毒,什么时候中的毒,实际上应该说案情是越来越复杂了,不是越来越清楚了,牵扯面越来越广了。

  主持人:

  还有一个信息就是利特维年科的尸检,那么医院方面说这个尸检的结果要几天以后才能出来。那么你们两位分析一下,这个尸检的结果对于破案有没有帮助,到底进行哪些方面的尸检?因为这个钋-210当时按说应该是利特维年科把它吃进去了,消化了以后,那么尸检会从哪几方面来入手。

  冯仲平:

  这次尸检可能给我们提供的还是大家现在已经知道的一个结论。就是说大家都知道在他体内发现了这个东西,而且和他一块吃饭的意大利人也发现了这样的东西,那么我估计几周以后告诉我们的一个结果还是这个结果,就是说他是由于食用了,吸收了钋-210,受到这种感染以后致死的,可能还是这样一个结果,但是我同意姜老师刚才讲得,究竟他怎么给受感染的,这个问题我估计尸检还不能告诉我们。

  主持人:

  就是说这个尸检可能对于破案不见得会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姜毅:

  只能够查出他的一个死因。

  主持人:

  就是死因确定的问题。

  姜毅:

  死因确定。

  冯仲平:

  我觉得也是一个确定的意思,实际上这个结论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再确认一下。

  主持人:

  这期节目的起因是利特维年科的死,但是放射性物质钋-210这几天可以说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非常得高。那么,到底钋-210是一种什么样的放射性物质呢?我们再来做一个科普,大家看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导致利特维年科死亡的放射性元素钋,是由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与丈夫在1898年发现的,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两人将这种元素命名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的毒性和放射性极强,可用于制造核弹的触发装置,被人体吸收后很难被发现。

  从利特维年科体内检测到大量放射性物质钋-210后,英国警方随后又在伦敦发现了多出放射性元素钋-210。随着调查的进行,11月27号,英国警方在伦敦西区的两幢建筑发现放射性物质钋-210元素。11月28号,俄罗斯富翁别列佐夫斯基伦敦的办公室里惊现钋-210的身影。29号,三架英航的客机上发现了可疑放射性物质的痕迹,三万乘客被疑有染,英国公众的安全神经再次绷紧。

  11月30号,英国内政大臣里德在议会下院接受质询时说,英国警方已经在与利特维年科有关的地点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其中12处证实发现了放射性污染痕迹,但他没有说明,放射性物质是否就是导致利特维年科死亡的钋-210。里德还说,英国国家健康服务局已经接到了1700多个电话,有69人前往国家卫生保护署,其中18人被送往专门的医疗机构接受检查。但29份尿样检测都成阴性。

  主持人:

  利特维年科在当天去当时有一个叫Itus的寿司店,去那儿吃饭之前的那些地点并没有发现钋-210的放射性物质,从寿司店开始,一路上他走到哪儿,基本上都有这样一个线路出现了,而且对他的妻子还有影响。那么他那天到底走过哪些线路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11月1号,利特维年科的行程图,首先是从Itus寿司店开始的,然后他吃完寿司以后到了千年饭店、大堂酒吧和几个俄罗斯人的商人谈一些商务事宜。

  冯仲平:

  三个。

  主持人:

  然后他又到了格罗夫纳广场,在那儿他好像复印了一个名单,就是斯卡拉梅拉教给他的,说是暗杀名单,里面他们两个人。然后他又到了别列佐夫斯基的办公室,最后回到家里面。这个线路是很明显的,很清楚,这一路上都发现了有放射性的物质,也就是说他从寿司店开始带着这个放射性物质。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凶手真的是想爱杀利特维年科的话,那么他到底是想,就是说钋-210这个物质是吃进去以后,对凶手本身也好,或者对被害人也好,或者周围的人也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它是不是一种非常容易放射的物质?如果这个凶手的携带的时候,他会怎么处置这个。那么,在被投了毒以后会施展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姜毅你来分析一下。

  姜毅:

  首先作为钋一个放射性的元素,应该说它在携带过程中是相当严密的,不管是凶手也好,还是其他的什么人,任何人携带放射性元素本身肯定是相当严密的。比如我们经常知道的,携带放射性元素可能使用密封的铅桶,可以阻挡放射性射线。现在的问题就在这儿,这其中也是这个案件现在看来更加扑朔迷离,或者说更加复杂的一个疑点,一个关键,现在12处都发现了放射性的痕迹。凶手,不管他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携带放射性元素到处窜,而且会让这个放射性元素泄露出来,我刚才讲,如果是使用一个铅桶,外头根本不会留任何痕迹,这个放射性元素为什么会泄露出来,而且这个地方显然不是他经过留下,显然是他在那儿停留过才可能留下。如果只是一般走的话,那么应该说来所涉及的地方就更多了。

  主持人:

  对。

  姜毅:

  比如他到大街上去打开铅桶,那么大街上可能就会有,现在只有这12处密封的地方,那么就说凶手打开过铅桶,为什么要打开铅桶?包括凶手本人是不是也会因此受到伤害,这个凶手难道不清楚吗?

  主持人:

  对,对于被害者来讲,比如利特维年科食用了钋-210,他食用了以后,这个物质的放射性那么强吗?回到家以后是怎么样传染给他的妻子,使他的妻子也受到幅射?

  冯仲平:

  在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大概我们判断,应该说他第一次食用了,他吸收了,这个导致他死亡。

  主持人:

  他有没有揣在身上。

  冯仲平:

  他肯定还应该有物质的携带,否则的话解释不了以后的现象。

  主持人:

  对,他已经吃在肚子里面了。

  姜毅:

  现在问题就在这儿,如果说他携带在身上,那么他生病以后,很快,因为他住院没有多久,医生就诊断出来,他肯定是受了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伤害。为什么这些物质没有找着?比如说在他身上或者在他家里,如果在他携带这个物质……

  主持人:

  哪怕他放在一个烟盒里头,或者放在一个小包里面,没有找到。

  姜毅:

  哪怕它很小,也应该是受到严密的监控。

  冯仲平:

  这就是疑团,还是疑点,要不然我们解释不了他妻子的问题。

  主持人:

  对,另外还有一个,除了这12处之外,在英行的客机、俄航的客机上,都发现钋-210的放射性物质。那么,到底这是个专业的凶手呢,还是个业余的凶手呢?就是它已经上了飞机了,那么这个是凶手本身释放出来的污染,还是一个被害者,或者说跟利特维年科接触过的人,再乘坐这个飞机所释放出来的污染呢?

  冯仲平:

  从时间上算起来,飞机受污染是在利特维年科受伤害之前。

  姜毅:

  对。

  主持人:

  那就可以说明了,是凶手携带着这个,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吗?

  冯仲平:

  对,如果是这样的,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凶手曾经携带过放射性物质钋,乘坐过飞机,但是问题在这儿。

  主持人:

  他能那么业余吗,他就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保护好,因为对他自己也是一种伤害。

  姜毅:

  首先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五架飞机?

  主持人:

  对。

  姜毅:

  如果说凶手乘坐一班飞机去或者一班飞机回,那么最多两架飞机,现在是五架飞机,而且这五架飞机问题是航线还一样,如果这五架飞机去往不同的地方,伦敦到俄罗斯,俄罗斯到伦敦。

  主持人:

  包括斯卡拉梅拉也跟警方说了,说他坐飞机从伦敦返回意大利罗马了,那架飞机可能也要查一下。

  冯仲平:

  英国政府已经通知意大利政府了,不仅是他乘坐的飞机,而且他呆在的地方可能都要处理好。

  主持人:

  对,由这个客机又引发出一伙俄罗斯的球迷的怀疑,说这个凶手很可能是混迹在球赛中间,然后搭乘飞机到伦敦去看球赛,因为那是英国的一个队和俄罗斯一个队的比赛,然后看完这个比赛,投完毒可能走了。那么顺着这样一个思路的话,凶手的大致方位是不是可以确定了。

  冯仲平:

  我估计整个英国的媒体和警方的一些说法,事实上就是导向这种说法,就是让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他没有公开地讲,没有直截了当地讲出来,但是他实际上,一方面他说我们发现了飞机有这种污染,另外一方面,他又把那个时间都卡在俄罗斯人当时正好有一大批球迷来伦敦,把这个时间点和交通整个都给你导向,这个凶手是来自何方,他应该基本上给你这样的影响。

  主持人:

  那就是说,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顺着西方媒体的一些报道思路在走。

  冯仲平:

  或者说西方媒体也是他在假设,他在推断。

  主持人:

  其实在这个报道中出现的很多的一个词汇还有,就是俄罗斯的情报部门。俄罗斯的情报部门在苏联时期叫克格勃,到底这样一个组织是什么样的结构,我们再来看一段新闻背景。

  (播放短片)

  解说:

  俄罗斯的情报机构举世闻名,克格勃就是佐证之一。作为前苏联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特工组织,“克格勃”三个字曾经让不少世界各国政爱谈虎色变。

  克格勃,即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于1954年3月,其主要职责是搜集、提世界各国军事、政治、经济情报资料。除此之外,他还负责保卫国内安全和反间谍的工作,防止破坏活动。在前苏联时期,克格勃的职能几乎涉及了国内所有领域,而克格勃组织的众多成员更是以间谍身份在世界各国为前苏联做了大量的工作个。在其敌对国家眼里,克格勃几乎成为了铁血无情的代名词。

  1991年12月,克格勃组织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解散,依照他以前所负责的领域,俄罗斯分别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反间谍总局、联邦对外情报局等。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以及这次俄前特工中毒案的主角利特维年科都出自俄罗斯联邦安全局。

  主持人:

  那么,这个情报部门的名字这么高频率地出现在西方媒体中,是不是也跟炒作有关系?为什么要突出俄罗斯情报部门在其中的嫌疑问题?

  冯仲平:

  这里面一切还是一些猜测,一方面我们说是不是俄罗斯人干得,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是俄罗斯哪部分人干的,那就更加是我们在疑问的问题上继续设了一些问,但是不妨碍我们进行猜测它,我们也可以顺着他这个思路往下猜测。俄罗斯现在两种人可能会下毒,一个是情报部门。因为西方人一直是把俄罗斯政治和情报部门联系在一起,这是俄罗斯政治在西方人心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一有什么事就想是俄罗斯特工干的、前特工干的这种事情。再加上一个他们认为也有可能是莫斯科的黑社会、俄罗斯的地下党干的。这两种里面,你说是俄罗斯情报部门,我觉得很难找到一些特别好的理由来。

  主持人:

  没有证据。

  冯仲平:

  不仅是没有证据,我们连推断都难以推断。俄罗斯这个时候为什么要干这样的事情。

  主持人:

  没有必要。

  冯仲平:

  第二天可能是俄罗斯和欧洲要举行峰会,这个时候,普京给自己找这么一个事,而且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对接是非常微妙的,也可以说是比较紧张的,在这个时候找这么一件事情,普京等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主持人:

  现在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西方媒体的报道实际上是带着人们在一步一步地往一个点上走,那么,到底他为什么要这么集中的炒作呢?观众朋友,稍候欢迎继续收看我们的节目。

  解说:

  西方媒体集中炒作利特维年科死因,背后又有什么目的?《今日关注》继续讨论。

  (播放短片)

  解说:

  这场石头间谍案最早曝光在2006年1月22号,根据俄罗斯国家电视台22号晚上播放的纪录片披露,四名英国外交官曾经使用一块被充当通讯设备的石头,与被他们收买的俄罗斯人进行联络,片中援引俄俄罗斯安全人员的话说,“他们在莫斯科郊区的一个小公园中发现了这个石头,它的外表就像普通的石头,但是内部放置了高科技产品,它的作用像传统信箱一样,谍报人员通过它自动发送或接收信息,被收买的俄罗斯人,通过笔记本电脑像石头装置发送信息。英国外交官以同样的方式是取走信息。”报道还说,播放的部分画面是在2005年秋天就拍下的。另外俄罗斯电视台还公布了几份文件,文件显示,英国曾向设在俄罗斯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提供了资金。

  主持人:

  我们注意到,有的媒体评论说,今年年初的石头案使英国感觉到非常得难堪,这次利特维年科案件出现以后,有人也说,是不是英国的媒体在对俄罗斯进行报复。你们觉得这种说法成立不成立?

  姜毅:

  应该说,从英国的媒体来讲,这个动机应该很明显,不管是不是对石头案本身的一个报复,但是刚才冯老师讲了,现在实际上最有利于利特维年科这个案子,所有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大家知道的信息,全部是潜在地指向一个国家,不管是这个国家的谁干,他不明说,但实际上都在明确地指向,那么这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今年年初的时候报了一个石头案,说明英国间谍冷战结束以后继续在俄罗斯大肆地从事情报间谍活动,那么现在反过来,通过这样一个前特工被暗杀的事件,西方媒体也想说明一个什么东西呢?俄罗斯也在英国进行大量的间谍特工的,包括暗杀的这个活动,英国媒体这个基调我认为是很明显的。

  主持人:

  那么你们判断这样一个有报复嫌疑的出现,跟利特维年科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整个利特维年科案是跟后面连续的报道是有关联的吗?是提前策划的吗?还是说英国媒体利用了这一个案件在进行这样的一种媒体方面的报复。

  冯仲平:

  我一直认为整个案件是特别复杂的事,而且我有一种感觉,它永远会复杂下去的,就是大家永远不可能知道这个谜底,它是一个永远没有谜底的谜。

  主持人:

  可能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冯仲平:

  如果这样一来,我们今天所说的东西,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找到任何的一些线索,但是我感觉英国媒体肯定是利用了这个事情,突然出了这么一个事情,而且俄罗斯最近出的事情很多,他顺便抓一个就能炒作这个事情,我同意姜老师讲的,英国媒体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就是恶意炒作。

  主持人:

  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了,为什么利特维年科这样一个俄罗斯前特工的被投毒死亡的案件,能够引起媒体这么多大的关注。这背后也可以看到,这么多年以来,英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这种关系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说,这几年来,两位一直研究俄罗斯问题,欧洲问题,那么这两个国家可以说暗战,就是说背后的这种争夺或者斗争也是不断。

  冯仲平:

  俄罗斯和欧洲关系很重要的,不论对俄罗斯方面,还是对欧洲方面,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邻国,又是他最重要的一个能源来源地,相反,对俄罗斯来讲,欧洲又是他最大的一个贸易伙伴,这个关系很重要,双方的心里都非常清楚,但是这个关系中有一点一直困扰着他们的关系,就是互信程度差。

  主持人:

  缺少信任。

  冯仲平:

  缺少信任。这里面,西方人对俄罗斯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一直就存在,再加上近几年来俄罗斯前的这些欧盟共和国,不是加入了欧盟吗,还有一些中东国家也脱离了原来树立的集团,加入了欧盟以后,这些国家加入到欧盟之后,更加深了西欧人对俄罗斯这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这个不信任,一旦出现这种间谍案,什么案,立刻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姜毅:

  这些年,应该说从普京执政之后,大概到2004年、2005年左右,俄欧关系总体上来讲,发展得还是比较顺利的,双方也提出了要建立4个共同空间这么一个构想。问题是处在哪?刚才冯老师讲了一个,一个是原来苏联集团的这些中东欧国家,加入到欧盟以后,实际上加强了欧盟集团内部不信任俄罗斯的因素,或者说声音,因为这些国家,历史上,传统上各种原因对俄罗斯的这种不信任,比其他传统的西欧国家来得更强烈些,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西方,包括媒体,在这里头宣传俄罗斯所谓普京执政以后,加强中央控制,加强政权,对社会的这种指导和控制,认为普京又想回到苏联时期,好像所谓的高压控制、高压统治,专制政权那么一个形态上去,这也加强了双方对俄罗斯的不信任。所以使得双方的关系从2005年以来就相当的微妙,都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大家又不想使这个关系破裂,但是大家又相互地比过去更加提防对方,包括这次利特维年科的案子,本来是一个前特工,一个叛逃人员被暗杀了,虽然说这个案子本身是很扑朔迷离的,影响也非常大,但是这一次把它炒得这么热,西方实际上反应的是,刚才冯老师讲得,它历史上的、心理上的对俄罗斯的这种不信任、敌视。

  主持人:

  通过这个案件折射出来了。

  冯仲平:

  对。

  主持人:

  在今天节目的最后,我们再对这个案件做一个总结,通过两位的分析,无论是案件的本身,还是背后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等非常复杂,那么接下来这段时间,这个案子会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怎么样有一个结局?

  姜毅:

  我认为这个结局可能就是没有结局,因为像类似这样的间谍案……

  主持人:

  最终是个无言的结局。

  冯仲平:

  比如说前几年炒得特别热的查尔斯•达安娜的死,多少年过去了,没有结局。

  主持人:

  也是个谜。

  冯仲平:

  也是个谜。

  主持人:

  好,今天关于利特维年科死因这个谜的讨论我们就先到这儿,非常感谢两位到演播室来参与我们的节目,谢谢。

  好,观众朋友,今天的《今日关注》就到这里结束,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策 划 桑瑞严

  编 辑 张梦溪 倪彬彬

  制片人 杨继红

  监 制 王跃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