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官:会谈形势严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10:52 《环球》杂志 | |||||||||
12月21日,谈判进入第四天。这天晚上,佐佐江返回酒店后,一反常态地作了近5分钟的讲话。他在讲话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表示,目前“会谈的形势极为严峻”,现在“看不到打开困局的前景”。接下来他还指责,朝方不改变自己的强硬立场,是会谈面临的“最大困难”等等。其间,他多次使用了“坦率地说”这样的字眼,而且用词也比平时清晰很多。
当时在场的一些记者听完他的讲话后,都感到日方是在努力向朝方施加压力,争取迫使朝方在第二天——也就是会谈的最后一天能有所让步。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似乎日方未能实现这一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希尔和佐佐江的发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外交辞令为主。当你在现场旁听的时候,会觉得他们似乎说了不少话,但是等你仔细再听一遍录音,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几天来说的几乎是同样的内容,无非具体言词有异而已。这可愁煞了不少记者,毕竟新闻要天天有“新”,如果每天发回同样的报道,这日子可就没法儿过了。 激烈的新闻战 前面提到,“新闻区”在国际俱乐部酒店大堂的一隅,长不足十米,宽不满两丈,这里云集了众多著名和不那么著名的新闻媒体。根据《环球》杂志记者的估计,每次吹风会时,这里通常都挤有14~16台摄像机、几乎相同数量的方便梯(供摄像师站立取景用)、12~14枝长杆麦克风、4~5位摄影记者、近50位文字记者。当然,还少不了代表团长及其随从。每逢这时,必然摩肩擦踵。 耐人寻味的是,在国际俱乐部酒店现场,记者人数最多的是日本。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每逢希尔吹风时,在场的日本记者大概都在30人左右,几乎占全场记者的一半还要多。更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一半都来自各日本媒体的华盛顿分部,他们跟着希尔跨越了半个地球,还要在会谈后很快再飞回华盛顿。 照理说,日本媒体从东京派人更为方便,为什么还要这样兴师动众呢?据几位日本记者的说法,大致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美国国内目前主要在炒作伊拉克问题,而日本国内民众对中东并无太大兴趣,他们还是关心离自己更近的朝核问题;其次,驻华盛顿的记者更熟悉希尔和美方班子成员,这对采访有很大的帮助。 这两点都为现场情况所验证。关于第一点,记者注意到,现场的美国媒体很少,平时无处不在的CNN和FOX标记此次压根儿未见踪影,大概就是因为目前频道时间全被伊拉克所占据,根本没有可安排给朝核问题的余地。 关于第二点,记者感触尤深,这些来自华盛顿的日本记者普遍比驻华记者更为熟悉美国情况,而且英文非常流利,能够向希尔提出不少有深度的问题。此外,“面熟”也是个优势。会谈第二天早上,美国助理财政部长帮办丹尼尔格雷泽走出酒店,这些记者马上就认出了他,并能由他的身份联想到当天可能会有美朝金融会谈。而直到他走出去,尚有不少其他记者在相互询问:“这个人是谁?”还是一位NHK的老兄给解释了他的名字和身份。 这些记者抵京后,大都利用雇员和朋友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络,钓鱼台、各国使馆、酒店外围,都有他们布下的“眼线”。每每代表团的车队一出钓鱼台,新闻区的记者就多了起来,等车队快到酒店时,会有一批记者的手机几乎同时响起,这是门外的“眼线”在“通风报信”,等几句短暂的应答之声过去之后,就能看到这些人不约而同地开始挤占“有利地形”,准备即将到来的采访。 不过这样的信息网还是存在局限性,很多时候,代表团从钓鱼台出来,并不直接返回驻地,而是去本国使馆,或者干脆是去附近用餐。但是车队每经过附近一次,一众记者就要紧张一番,摄像记者把灯打开,文字记者把录音笔打开放好,摄影记者赶紧爬上梯子“卡位”,过了一会儿,发现大门口依然是空荡荡的,才知道是一场虚惊。一天里,常常是如此反复不已,由于大家都紧绷神经,以至于连摄像记者试灯都可能引发一场小混乱,真正都成了“惊弓之鸟”。大家闲下来相互交流时,都说采访六方会谈是最“没谱”的事情,盖因会谈的发展往往本身就不按计划进行,各代表团又都行踪不定,最苦的就是记者,只能靠施展“等”功来防止漏掉新闻。 漏掉新闻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在会谈第一天下午,希尔回到饭店后临时向记者发表了一次讲话。他刚讲了没几分钟,一位大概是刚刚得到消息的记者从酒店大门外狂奔进来,由于他个头儿不高,又穿了一件长大衣,还系了一条长可及膝的围巾,跑起来自然是绊手绊脚跌跌撞撞,最后几乎一头撞到希尔身上,引发认识他的同行一阵哄笑,还惹得美国代表团的小胖保安赶忙拦住他,直到他亮明记者证件才放他入围。而这已算是很走运了,因为他是某著名通讯社的记者,通讯社是最讲究时效性的,如果他没能赶上这次重要的吹风,而二十分钟后他的后方上司看到了别的通讯社发出的电讯,那么少不了也要扣掉当月的些许银两。 当然,生活总要继续,尤其是新年将近之际。在没有采访任务时,那些临时来京的外国记者们也没闲着。12月22日下午,大家都已知道会谈将在当天结束。伴随着浓厚的圣诞节气氛,几位记者开始在酒店大堂里互秀“战利品”——给孩子带的童装,给夫人带的小工艺品等等,原来他们几位都刚逛了秀水市场。到了晚上才听说,原来希尔当天也忙中偷闲地逛了以珍珠和工艺品著称的红桥市场,看来各国人民对于节日购物的热爱都是相通的。 顺带一提的是,六方会谈还带动了国际俱乐部周边几家小店的生意。由于代表团返回的时间“飘忽不定”,记者们自然无法按时吃饭,只能叫些外卖。于是,经常可以看到有人从马路对面的“星巴克”里提着数十杯咖啡和一大袋羊角面包到这边送餐,另一家7-11便利店里也经常能看到不少记者。记者特意问了一位“星巴克”的服务员,她说这几天店里生意的确不错,她还很好奇地问:“对面这几天有什么事情么?” 一场热闹的会谈过去,大家各自带着自己的新年礼物回家,有的是一份文件,有的是一组报道,还有的是玩具、首饰、小玩意儿。只是不知下次再见时,又会生出何许故事。(记者 刘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