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毫不掩饰”地亲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14:23 世界知识杂志

  法国:“毫不掩饰”地亲美

  这是萨科奇第一次在多边国际舞台上亮相。

  20多天前,即5月16日上午11时,52岁的尼古拉·萨科奇在爱丽舍宫从希拉克——他的政治导师(30年前希拉克慧眼识英才将萨科奇引入政坛)手中接过核密码箱,正式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六任总统,他也是法国历史上的第23任总统。

  希拉克是反伊拉克战争的世界先锋,为此恼怒的赖斯曾称要对法国进行惩罚。萨科奇与希拉克和活跃于法国政坛的许多人物不同,他与美国一直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萨科齐的上台显然为法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契机。冯仲平所长认为,“这一点从美国对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的欢迎姿态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5月6日法国大选结果一公布,布什总统就打电话给萨科齐,祝贺他赢得总统选举。同天,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德罗对记者说,美国和法国是历史上著名的联盟和伙伴,随着美法关系的继续加强,布什总统期待与萨科齐开展合作。第二天,美国白宫发言人斯诺发表讲话,再次表达了美国总统布什与新当选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及其政府开展合作的愿望。斯诺表示,布什希望在出席八国集团峰会时与萨科齐举行会谈。

  萨科齐从来不掩饰对美国的赞赏,他在总统竞选期间就明确表示了改善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愿望。令冯仲平所长印象深刻的是:萨科齐选择了美国之行作为竞选的开始,并在华盛顿发表了被媒体称为“毫不掩饰的亲美讲话”。他将美国称为“欧洲明显的天然伙伴”,把大西洋两岸的关系描述为“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关系”,并特别强调,“我对我们与美国关系的贡献众所周知,我也因此在法国受到很多批评”。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萨科齐在其大选获胜后发表的演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美国的态度。他说,我想告诉“我们的美国朋友”,“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法国永远站在他们那边。但我也想说友谊意味着接受朋友们可能会产生的不同想法,在应对气候变暖的战斗中,像美国这样的伟大国家有责任不从中阻挠”。

  据冯仲平所长介绍,受美国的影响,萨科齐入主爱丽舍宫后首次在法国设立了“国家安全会议”,主席由法国前驻美大使出任。

  法国是欧洲独特的大陆国家,向来具有抗衡美国以凸显其大国地位的传统。这已深深融入法兰西民族悠远而又自信的文化价值中。法国人不大瞧得起美国是深入骨髓的。在法国人眼里,美国不过是一夜暴富,哪里比得上法兰西辉煌的历史、厚重的思想积淀和灿烂的文化,西方有谚语云:造就一个百万富翁也许只用一夜就够了,而培养一个贵族却需要几代人。总统选举时,社会党候选人罗雅尔在一场大型拉票活动上宣称:“我们在美国总统布什面前不会屈膝!”人们立即高呼她的名字以示响应。

  把握未来法国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冯仲平所长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法国战后以来形成的独立外交传统。有人将法国战后以来“下意识的反美主义和一直疲于奔命地试图在世界政坛扮演独立、突出角色的尝试”称为“戴高乐的遗产”,并认为这“已被写入了第五共和国的基因程序”,难以改变。二是萨科齐本人的对美态度还值得进一步观察。与默克尔不同,萨科齐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持反对态度。另外,萨科齐对美国的许多好感似乎更多的在于美国经济等方面。

  有位法国人这样比较希拉克与萨科奇:希拉克是一位智者,而萨科奇还需要磨练。举例说,同样在面对是否出兵伊拉克的问题上,希拉克可以坚定而从容地对美国说“不”,但假如是萨科奇当政,他会有这勇气吗?

  显然,对于萨科齐来说,考验还在前头。以伊朗核问题为例。到目前为止,美国和欧洲国家仍共同在外交和金融上对伊朗施压,希望以此影响伊朗的行为。这一政策立场为美欧合作提供了基础。然而,一旦外交途径不能解决伊朗核问题,而美国执意采取军事行动,萨科齐会和美国站到一起吗?

  冯仲平所长指出,也许,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关于法国地位的看法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法国外交有些用处。他不久前在法国《费加罗报》撰文指出,我们曾经影响过世界:我们的言论、态度、人道主义和人权观念流芳至今。看到美国以如此令人质疑的方式在今天的世界上扮演我们以前认为应该属于我们的全球角色,这真令人伤心。他认为,法国应避免一会儿因过去而自命不凡,一会儿又在现实面前低估自己。法国需要做的是“继续实行不仅是西方或欧洲的、而且是自己独树一帜的对外政策”。

  英国:淡化“特殊关系”

  布莱尔作为英国首相,在国际舞台上露面的机会已经不多。不久后他还要出席欧盟的一次峰会,然后就要告别唐宁街了。

  5月16日,布莱尔乘专机抵达华盛顿,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告别之旅”。布什率夫人劳拉热情欢迎了这位最亲密的伊拉克战争盟友,他们共进私人晚餐。据悉,当天晚上,布莱尔罕见地留宿白宫,下榻二战期间丘吉尔首相访美时居住的房间。第二天,布什与布莱尔在白宫玫瑰花园举行记者招待会。在记者招待会上,两人除了展示双方的友好感情之外,再次为伊拉克战进行辩护。

  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从一开始就受到各方质疑,战后伊拉克局势的演化更使他备受指责。但布莱尔自始至终都坚定支持布什,即使在英国国内受到来自朝野各方的重重压力。有一次,英国的黑客黑掉了工党的官方网站,将一张讽刺照片——咧嘴大笑的美国总统布什怀抱一只长了个“布莱尔头”的哈巴狗——贴在了主页最显眼的地方,从而令布莱尔“哈巴狗”的绰号广为流传。访美期间,布莱尔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他已经学会了承受别人指责他为布什的“哈巴狗”。

  法新社曾讥讽布莱尔和布什说,他们初次会面时发现都喜欢同一种牙膏,从此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在世界热点问题上总是步调一致。

  许多评论家把布莱尔和布什的亲密关系看作是“极端怪异的联盟”。也有分析人士说这是“意识形态上的幻想航程”。

  冯仲平所长这样剖析布莱尔:“布莱尔实际上并非美国单边主义的同路人。但他与希拉克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担心对伊拉克战争说‘不’,将导致美国在全世界受到孤立。布莱尔对美国的许多想法与德国默克尔总理和法国新总统有些相似,就是今天的世界离不开美国,跨大西洋联盟还需要巩固和加强。但同时布莱尔强调的是,只有与美国在一起,才能够对美国施加影响。为此,媒体戏称布莱尔为“美国的第二国务卿”。

  十年前当布莱尔入主唐宁街10号的时候,他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布莱尔执政的十年,英国经济保持了不断的增长,社会福利得到了持续的改革,与经济陷于停滞而被称作“欧洲病夫”的法、德相比,英国人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正在得到人们的艳羡。但是,他的伊战决策赌上了他的声誉和政治生涯。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他个人支持率从十年前的接近80%滑落到了目前的30%。内心深处,他不会不正视自己过于亲美的立场。2003年,美国国会准备颁给布莱尔一枚金质奖章,但他迟迟不肯接受这样的荣誉。

  据英国《卫报》报道,布莱尔原本希望英国在欧盟和美国之间充当“桥梁”,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方面沟通美国,另一方面与欧盟共同对美国施加影响。但想不到,在伊拉克问题上,人们认为英国更像是美国的一个“小跟班”。

  布莱尔的时代正在过去。6月24日,工党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布朗于三天后出任英国首相。布朗1951年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的一个牧师家庭。他16岁上大学,31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爱丁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布朗32岁时与小他三岁的布莱尔同时进入英国议会,合用同一间办公室,由此开始了他们持续20余年的政治合作。

  布朗上任后的新政也将浮出水面。那么布朗在外交政策方面会不会有太大变化。

  冯仲平所长认为,关于布朗人们对其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还是一个谜,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在国际舞台上,他的处事风格会截然不同。他肯定会很好地研究布莱尔外交政策的失误之处。首先,他不会把自己定位为“美国的第二国务卿”。另外,布朗很可能也不会像布莱尔那样一味跟随美国。这一点将使他和法国、德国的新领导人更相像一些。

  布朗上台后,英美“特殊关系”无疑还会维持。他清楚跨大西洋战略关系的重要性,同布莱尔一样他也表明了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但布莱尔与布什依靠个人感情建立起来的“特殊关系”将会有所淡化。

  今年4月,布朗访问了美国。据媒体报道,当他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举行会谈时,布什走了进来,与他就伊拉克、阿富汗和世界贸易等问题交谈了45分钟。白宫官员表示,这次会面是事先安排好的。但布朗却极力淡化说,布什是碰巧进来的。分析人士认为,英国公众对伊拉克战争的憎恨意味着布朗在上任后将不得不与白宫保持一定距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