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本:蜜月难再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14:23 世界知识杂志
日本:蜜月难再现 日本首相安倍也是第一次在峰会上露面。 安倍的前任小泉在任时,美日关系被称为“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这与小泉在9.11后积极支持布什的伊拉克政策有关。据说就在9.11袭击发生后不久,小泉就递给布什一张他亲笔写的纸条,安慰他说“一切并未结束,可能会带来更多价值”。事实证明,小泉在任期间,一直坚定地支持布什打伊拉克,虽然日本国内多数民众都反对这场战争。正因为如此,当小泉最后一次访美时,布什无比热情地接待了他。据日本《东京新闻》说,尽管小泉首相不是国家元首,但布什以相当于国家元首的规格接待他…… 安倍就不同了。4月26日,安倍对美国进行了自去年9月出任首相以来的第一次访问。媒体普遍注意到,历届日本首相大都会在上任后不久立即前往美国访问,像安倍这样等了半年多才姗姗访美的首相实属少见。据称安倍上台之初布什就对其发出了到自家农场小聚的邀请。有人分析,这似乎是安倍刻意与布什保持距离。有媒体则认为,这是安倍施行“对美自立”外交的直接后果。安倍将日美关系正常化看作任内最大使命,这不仅意味着对邻国的强硬,就是在美国面前也要逐渐挺起腰杆做人。 安倍访问美国也很低调,两天一晚的日程他没有前往国会山亮相,也不举行一次正式的记者招待会。不过,布什带他游览了白宫,向他展示了一个世纪以前日本在日美签署首个贸易协定并建立邦交之后赠给美国的家具。安倍说:“当我看到已经见证了日美关系150年风雨历程的这套家具时,不禁感慨万分。” 安倍的美国之行被认为有力地巩固了日美同盟关系。安倍自己也表示:“布什总统和美国国会领导人都同意深化不可替代的日美同盟关系。”在为期两天的访问中,人们也可以明显察觉到布什与安倍在努力发展双方的私人友谊,但他们的关系就像有人形容的那样,似乎像一壶没有热源的温水,最终也难以烧到小泉与布什那样沸腾的状态。 其实,日美关系不仅不大可能重现小泉时期的那种“蜜月”,自日本诞生“第一位战后出生的首相”以来,日美关系还在不和谐音中进行“磨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认为有“三个不合谐音”。 一是围绕二战历史问题的不和谐音。 安倍上台以来,声言要“摆脱战后体制”、修改美国主导下制定、实施了60余年、被称之为“和平宪法”的宪法,并于不久前推动国会通过了《国民投票法案》,为修宪迈出重要一步。美国对此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日本给“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自我约束松绑,将为美国提供更多的军事合作;忧的是,日本这一松绑是在否认“战后体制”的方向上进行的。日本无疑给美国亮出了一把双刃剑,即一方面与美国一道挥剑海外,另一方面也剑指美国,迫其承认战后把一套不合理的宪法与体制“强加”给了日本。 近年来,美国对日本高层否认侵略历史的动向曾保持了异样的沉默。然而,在小泉以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之举极度恶化了日本与邻国关系后,美国出于对历史的是非感和对现实的危机感,终于打破沉默开始轻度敲打日本。安倍上台以来加速“摆脱战后体制”的动向引起了美国的注意,而其3月1日否认“慰安妇问题”的言论终于让美国的不满爆发出来。 眼看美国真的动了怒,安倍在访美前后急忙向布什总统及美国政府、国会及媒体做了一连串的“道歉”,把这一迟来的访问变成了“修补关系之旅”。但他一转身在前往中东途中,又矢口否认自己道了歉。 二是围绕日本自主外交动向的不和谐音。 安倍声言要开展“自我主张的外交”。久间章生防卫相和麻生太郎外相接连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提出批评,久间在驻日美军基地调整问题上也对美国颇有微词。这些举动触怒了美国高层,以致切尼副总统2月访日时竟拒绝会见久间防卫相。原定于2月举行的日美外长与防长“2+2会议”也推迟到5月1日举行。久间于4月底5月初的访美,也被日本舆论评为是“解释和修补之旅”。 安倍上台以来,在军事体制领域接连实现了重大突破。如把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把向海外出兵变成了自卫队的主要业务,指示咨询机构探讨“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可能性。与此相呼应,日本鹰派势力鼓吹起了“中国威胁论”和“美国无用论”。近日,以对华强硬著称的中川昭一称:“中国的第一道防线正好穿过日本群岛”,“假使中国攻击日本,情况会怎样?美国会为我们报仇吗?” 日本欲利用美国的支持而加速走向军事大国,同时又加强对美外交自主性。日本能在这条钢丝上走多远?将来美国还能控制住日本吗?美国精英们正以复杂的目光注视着日本。 以狂妄而名躁一时的石原慎太郎,前几年出了本《日本要对美国说不》,美国人不高兴了,要日本政府“管管”,日本政府搪塞:日本是民主国家,言论出版自由,不好管。结果第二年此公更来劲了,又推出《日本坚决对美国说不》,美国人也无可奈何。过两年又出了第三本《亚洲要对美国说不》……美国的担心不无道理。 三是围绕东亚局势的不和谐音。 5月1日,日美举行了双方外长与防长“2+2会议”。据悉,双方在确定联合声明内容的最后一刻,一致同意从“共同战略目标”中删除“台海议题”。此举显示出,日美对中国的对应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近年来,美国曾敦促小泉政权改善对华关系。如今,中日握手言欢,美国又感到了隐忧,试图判明中日“融冰”进程究竟要走多远。美国十分担心中日携手推动将美国排除在外的东亚区域一体化。 在朝鲜问题上,日美间的不和谐音也增大。2002年9月小泉突然访问平壤,曾令美国颇感不悦。近来,布什总统却不顾日本劝阻而放软了对朝姿态,令对朝姿态最强硬、把解决“绑架”问题置于最优先位置的日本措手不及。 金熙德指出,日美关系正在“磨合”,近期看,不大可能重现小泉时期的那种“蜜月”。 俄罗斯:激愤正此时 在八国集团里,俄罗斯的身份比较特殊,由于它的经济实力最弱,有人甚至说它是“二等公民”。 八国集团的前身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七国集团,从1991年开始,先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后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被邀请同参加峰会的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自1994年开始,七国首脑会议邀请叶利钦参加政治问题讨论,形成“7+1”机制。1997年,七国首脑会议正式邀请叶利钦参加,从而使七国集团变成八国集团。后来,叶利钦把这件事看作是自己对俄罗斯的重大贡献,他自豪地说:“内政上,我带领俄罗斯走上了民主之路;外交上,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的一员。” 2002年,在普京与布什的私人关系和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因9.11事件而升温的情况下,八国集团决定由俄担任2006年的轮值主席国,去年,俄罗斯主办了八国峰会。 据披露,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普京作为外国领导人第一个向布什打去电话,表明俄罗斯将全力配合布什反恐。普京的表态令布什非常感动。 9.11事件发生几个月后,普京顶着国内压力作出重大让步,俄罗斯主动宣布了一个帮助美国进行反恐战争的五点建议,就是同意美军进入中亚,给美国开放领空,提供情报资源等。作为回报,美国基本上不再严厉指责俄罗斯在车臣实行的政策。俄罗斯与美国关系开始升温。不过,没多久,两国的关系又开始出现起伏。美国先是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从而使它可以不受约束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接着又在俄罗斯周边策划“颜色革命”;副总统切尼还攻击俄罗斯“民主倒退”和奉行能源霸权外交;近来,美国又要在俄罗斯大门口建立反导体系,甚至还把俄罗斯同“邪恶轴心”国家并列。这激怒了俄罗斯。 今年1月,美国开始与波兰和捷克就在欧洲建立导弹防御基地问题展开谈判并达成协议。2月10日,普京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的讲话中猛烈抨击美国“几乎无节制”地在世界上滥用武力。普京的发言人说,这是普京当选总统以来针对美国的最激烈批评。 有报道说,苏联最后两位领导人曾对苏美关系寄予厚望,甚至向往“美国模式的民主”和“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结果事与愿违。不仅经济上惨遭失败,而且政治上也很难“融入”西方,总是被视为“另类”。更有媒体披露,戈尔巴乔夫在其75岁生日之际,十分悔恨自己在处理苏美关系方面的失误,严厉批评美国企图充当世界警察,指点别国江山,并批评美国在民主和人权方面的虚伪性。 5月15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开始对俄罗斯进行访问。但是,作为俄罗斯问题专家以及对俄关系的重要决策人,赖斯访问俄罗斯将解决什么问题、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月29日,俄罗斯宣布成功试射两枚能携带多弹头的新型导弹,其中包括一枚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并声称它能突破现有的一切导弹防御体系。这是俄应对美不断扩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最新措施之一。 俄美关系的这种发展势头已引起两国社会各方面不安,也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美苏对抗的历史教训,有人担心俄美正在滑向“冷战”边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问题专家王郦久认为,就目前情况看,俄美矛盾几乎涉及双边关系的各个方面。 在政治领域,普京在第二任期内提出“主权民主”的概念,意在强调民主除了遵守国际法公认的普遍原则,还应尊重各国根据本国文明传统和现实情况坚持各具特色的民主价值观,也就是说,俄罗斯要根据本国实际选择来完善自己的民主道路,如坚持俄式的总统制、议会制等民主形式,美国则批评俄罗斯的民主“不符合西方标准”,指责普京将地方行政长官由选民直选改为总统提名、议会选举的方式是“民主倒退”。 在经济领域,俄罗斯为了纠正上世纪90年代私有化“运动”中的错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决定将部分寡头和外国企业在俄能源等重要经济领域的股权收归国有,组建国家控股的若干大型企业集团,以“商业航母”形式参与国际竞争,美国则批评俄罗斯此举“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美国还在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不断设置障碍。 在安全领域,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奉行以“共同安全”为标志的新安全观,力求通过建立新的国际安全体系,维护本国和世界的安全与稳定。美国则始终坚持以冷战思维为基础的安全观,追求“单方面”的“绝对安全”。美国不顾俄罗斯反对坚持退出“反导条约”,不仅在本土大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且借口防止伊朗和朝鲜的导弹威胁,提出要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甚至放风要在格鲁吉亚等国家部署反导系统,引起俄的激烈批评,并被迫采取“以牙还牙”的行动反击。美还通过各种手段向独联体渗透,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及北约先后作出决定,宣布积极创造条件接纳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为北约成员国,激起俄罗斯的很大不安和不满,迫使俄开始在独联体范围内采取应对美的系列行动。 在国际领域,俄罗斯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用和平和谈判方式解决包括朝核、伊核问题在内的各类国际争端,美国则更多倾向于以武力和制裁来解决。凡此种种,表明俄美矛盾具有全面性和不断升级的趋势。 王郦久进一步分析,如果把俄美上述种种矛盾上升看作是“显性矛盾”或更多的是战役战术性和策略性矛盾,那么,还应更加注意到俄美关系背后的“隐性矛盾”,也即战略矛盾难以冰释这一事实。当年的帝俄、过去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在美战略家眼中如出一辙,是对美保持和延长“独占世界鳌头”战略的最大和最具潜力的威胁。因此,美基于“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考虑,始终坚持对俄防范和遏制,尤其是在俄罗斯国力开始恢复,并且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之际,美政治家和战略家们的“危机意识”更加强烈,所以全面加强对俄围堵和打压就成为美对俄政策的必然选择。美国一如既往的战略进逼加上俄国力逐渐恢复,使俄半是被迫、半是主动地重新燃起与美抗争的意识。今天的俄罗斯正处于发生这种战略意识转折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的俄美关系也处在重新选择的“十字路口”。 王郦久认为,基于俄美战略矛盾难以化解,未来俄美关系中各类“显性矛盾”还会不断持续甚至扩大,尤其是随着俄美先后进入议会和总统选举,双方各政治势力都会充分利用俄美矛盾作为打赢“选战”的利器,因此,俄美关系在近中期内还会继续走低。普京和布什在八国峰会期间的会晤,最多能使双边关系紧张气氛得以缓和,却未必能使双边战略分歧和诸多战术性矛盾得到解决。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