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造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17:58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王巧玲

  日本小樽市24位市民发起的运河保存运动历时30多年,谱写了传统街区的重生故事

  日本北海道小樽市是一个近代发展起来的都市,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上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部门决定把昔日的 运河填埋,修建公路。1973年,24位小樽市市民组成了“小樽运河保存协会”的筹备会。自此开始了往后10年引起全 国舆论热烈关注的小樽运河保存运动。两年后此协会会员达到1200名,还争取到10000名赞成保存的签名。他们“决 议用自己的一颗心和一双手,重建自己的家园”。尽管如此,市政府的态度却非常冷淡。1983年,“小樽市运河百人委员 会”成立,获得全市18万人过半数的签名,使这一运动达到高潮。“填埋运河”终于暂时被冻结起来。

  更重要的是,小樽运河保存运动不只是一个运河保护运动,他们请更多的市民来到运河周围,参与环境学习运动,提 出了“从运河到社区营造”的口号,其中以20多岁的年轻人为中坚。从1978年起,他们举办小樽港都庆典,在广场和历 史性建筑物中举办

相声或演讲会活动,至1994年,这个庆典共吸引了300万以上的人参加。一出名为《小猫最喜欢运河 》的话剧也在上演。之后,“小樽运河研究讲座”、“小樽运河清扫活动”,以及为了集资收购运河周围石造仓库的保存运动 ,而举办了各种各样的义卖活动。

  在“小樽运河研究讲座”中,内容涉及运河的历史、小樽的社区营造,全面性地提出各种建言或各地的实例等加以讨 论。市民还提出了运河与交通计划能得以两全的解决方案。而在保存计划的幕后,一些年轻的理论家们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尽管,小樽的市民做了如此多的工作,但是运河南边还是被填埋了一半。但是市民们也并没有就此放弃,其中有人建 立了“小樽再生论坛”,人们又开始了后续的街屋整建工作。“小樽运河保存协会”前会长峰山富美说道:“真正的故乡是自 己的心之所在,要生活于其中,就近地去保护它。”

  这个故事来源于建筑评论家史建编辑的《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这是一本关于日本旧城改造的真 实纪录,作者西村幸夫是日本非常著名的城市计划、城市设计、城市保全与历史古迹保护专家。小樽运河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 。书中还介绍了散落于日本各处的17个城镇的社区营造故事。这些改造,完全都是市民自发的行动,当地的市民无不是以非 常高的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其中。他们把老旧的红砖建筑改造成爵士乐演出场所,改造成红砖博物馆;为昔日的洋馆建筑重新刷 上颜色,并建立了“色彩基”;把废弃的纺织厂改造成纺织博物馆等。

  “这本书在日本出版已近十年,是一本长销书,拥有很多读者。在四五年前,台湾引进了这本书,也很畅销,引起了 广泛关注。今年,我们也引进了这本书。从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城市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史建说。

  在史建看来,日本在传统街区的改造中,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民间运动是具有启蒙意义的。“那些产生于街区的民间社 团,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把他们所生存的城镇改造得更有魅力,而无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诉求。在政府和个人之间建立起了 沟通和缓冲的桥梁,这种改造社区运动重新唤起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活力。”

  作为一直关心城市改造的建筑学者,史建发现,在我们的

城市规划和改造中,采取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无论是政 府的行为,还是学者建筑师的推动,几乎不和民间发生关系。在一次深圳规划局的研讨会上,史建介绍了日本这种自下而上的 社区营造运动,肯定了日本民间社团在再造城镇中所起到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我们的情况和欧洲的情况很不一样,欧洲已经有一套非常完善的保护体系,而我们还没有,我们的情况应该说和亚 洲国家比较像,比如日本。建筑形式也比较接近,有木结构的老建筑。后来,台湾借鉴了日本的经验,在宜兰市也进行了社区 性的改造运动。”

  史建认为在那些社区营造中提出的“保护理念”也是一种新的角度。“他们关于保护的理念不是文物古迹的保护,不 是历史的保护,不是去申请什么世界遗产,而是市民自己去寻找城镇中有意思的建筑、街道、色彩等元素。这是一种更高境界 的保护,而且不是旅游化的,不是经济开发。我们提到城市保护的时候,常常是一种宏大叙事,不像他们的社区运动,细致到 一栋建筑物、一个邮筒、一种色彩。”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夏铸九认为,社区营造“保存了居民的集体记忆,勾勒了人民对明日城市的想象,提 出了新专业者的出路与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这种自发的市民意识,市民的责任感,还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日本的市民社团也是在不断地自我争取和与政府部 门的不断沟通中成长起来的。可贵的是,作为国际知名的城市规划和保护的专家,西村幸夫在这本书中真实地纪录了来自民间 的改造故事,而不是谈论自己的观点。”史建说。

  “虽说在正进行急剧社会变革的今日中国,理解这些如同绘画一般缓慢的社区营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日本也经历 了同样快速的发展时期,而且,正是对历经巨变后的故乡风貌的关心,成为了触发书中所介绍的这些历史保护运动的原动力, 这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