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夜为昼的夜视技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11:11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撰稿倪海宁

  在古今中外的战场上,人们都十分重视利用夜幕掩护,夺取白天难以取得的战果。朝鲜战争中,美军曾发出“太阳归 我们,月亮归中国人”的叹息。因为志愿军善于利用月夜掩护,隐蔽接近美军防守严密的阵地,突然发动袭击,每每令沉浸在 梦乡的美国大兵措手不及。但纵观美军近年来发动的几场局部战争,却几乎全是夜间打响的。美军从怯于夜战到勇于夜袭,在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夜视技术的发展。

  

  夜视器材

  “改变”黑暗

  夜视技术,就是应用光电探测和成像器材,将夜间肉眼难以发现的目标转换成可视影像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技术 。

  夜暗环境中存在着少量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等),统称为夜天光(又叫夜微光)。此外,还有许多物体 在向外发射红外线。夜视器材就是利用微光和红外线,把人眼看不见的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放大转换成人 眼可见的光信号。这种由光到电再到光的两次转换,就是一切夜视器材实现夜间观察的共同途径。

  自1934年荷兰人霍尔斯特制成第一只红外变像管,树起人类冲破夜暗的第一块里程碑后,夜视技术不断发展,夜 视器材的品种也持续增多,目前主要有: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造价低廉,且自带红外光源,受环境照明条件的影响较小,观察距离一般为300米左右,主要用 于近距离侦察与搜索、短射程武器的夜间瞄准和各种车辆的夜间驾驶。

  微光电视依靠微光工作的夜视器材,利用它能进行间接观察,还适用于定向、定点观察,传输图像距离远,其摄像机 的作用距离可超过10公里。

  热成像仪大多数军事目标(如飞机、坦克、导弹、军舰等)都是发热体,即使采取了伪装手段,也很难使目标与背景 温度完全相同。热成像仪就是依靠接收目标发射的红外线成像的。它用于手持观察和瞄准射击时,作用距离可达3公里;用于 舰艇上进行水面探测、搜索时,作用距离可达10公里。

  夜视技术的进步,不仅使人的视力延伸到过去被夜幕笼罩的空间,而且使夜战部队的信息获取能力、机动能力和打击 力倍增,更引发了传统战法的变革。如今,夜视技术和光电对抗技术已成为争夺“制夜权”不可或缺的“矛”和“盾”。

  

  “反夜视技术”

  应运而生

  尽管各国装备的夜视器材种类很多,且第一至第三代扫描型红外热成像仪和微光夜视(头盔眼镜)在实战中都已得到 广泛应用,但仍有许多缺陷。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的缺点是易暴露,因为红外探照灯发射的红外光束能被对方用仪器探测到。微 光夜视仪则受环境照明条件及天气的制约。它在星光条件下可观察到800米距离上的人员和1.5公里距离上的车辆,但雨 、雾天均不能正常工作,一点光线都没有就会完全失效,而且观察者必须和仪器一起亲临现场,对目标直接观察。微光电视虽 能间接进行观察,并可远距离传输图像,但体积大、笨重,耗电多,操作、维修复杂……

  由于存在这些不足,许多“反夜视技术”应运而生。如“热红外伪装技术”,能模拟植物背景全天温度变化或全天热 红外特征的伪装;还有“全波段伪装”,使军事目标拥有在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雷达波段和声、磁环境下的整体隐身功 能,等等。而且,反夜视技术的偶尔反击也会让敌人深受其害。如在史泰龙主演的电影《绝岭雄风》中,在深夜的一个山谷中 ,史泰龙感觉到有戴夜视镜的狙击手存在,他突然点燃

打火机,而习惯暗夜微光的狙击手一下子被突如其来的强光致盲。

  世界军事强国目前正致力于采用新技术,提高夜视器材性能,进一步解决“看得清”和“看得远”的问题。但与此同 时,有矛必有盾,反夜视技术也会不断更新。在未来的夜间战场上,这种“矛”和“盾”的攻防游戏会不断上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