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台风频发与全球变暖有关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11:12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撰稿李月
8月19日,台风“圣帕”在福建登陆,猛烈的降水和台风席卷福建和浙江两地。而就在一周前,另一股名为“帕布 ”的热带风暴刚刚袭击了广东湛江雷州半岛。台风这种暴戾的自然灾害,为什么变得如此频繁?与全球变暖有关吗?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凯文·E·特伦贝斯教授,多年来一直跟踪调查有关强风暴的情况。他说,从2004年开 始,热带风暴的活动明显“猖獗”起来:4个飓风袭击美国佛罗里达州,前所未见;10个台风登陆日本,超过历史上最高纪 录的4个!2005年北大西洋的夏季飓风数量再度打破纪录,其中包括破坏力强大的“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但到2006 年,飓风和台风的总数却大为减少。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真对台风的产生有影响,为什么2006年发作的那 么少? 先看一下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台风的前身是热带大气扰动(指大气的恒定状态被破坏或改变)。当扰动发展成有组织 的雷雨系统,就开始旋转。 如风速超过每小时62公里,气象学家就会为它编号。如果系统最大风速超过每小时119公里,则称为热带气旋。 但它在不同区域的称谓不同,比如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地区使用的名称是“飓风”,西北太平洋地区称“台风”,印度洋地区 则简单称为“气旋”。 近年来,气象学家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计算出模型,模拟台风的生成。 首先,台风的形成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温暖的海水,它们的“出生地”大多在热带海区,由于强烈的阳光直射, 海水大量吸热后以蒸发形式排热,蒸发的水气凝结形成雨,最终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去。 在冬天,风会把热量送到高纬度地区,再辐射到太空;但在夏天,热量会一直滞留在赤道,并通过对流上升到高空。 而对流会造成各种天气现象——从积云到雷雨。在适当情况下雷雨群可以组成旋涡,从海洋汲取大量热能,最后形成台风。 台风形成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旋涡,旋涡来自大气扰动。比如北大西洋的大气扰动,通常由非洲中部的西海岸传来 ,这是由于非洲内陆的沙漠和海岸山脉的森林之间温差很大,有利于产生大气扰动。 海面温度必须高于26℃、水气要充足、洋面有低压带,以及高低纬间的风切变(风切变是一种大气现象,是风速在 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突然变化)微弱等条件,也是旋涡形成的条件。 简言之,温度和旋涡是台风生成的关键要素。联系到近年来众所周知的全球变暖问题,台风的频发是否和此有关呢? 2005年发表在美国《自然》和《科学》期刊上的文章,肯定了全球变暖促使台风频发的结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 院的气象学家彼得·韦伯斯特和同事在《科学》上撰文表示,根据过去35年的数据调查:强度超过4级(相当于强台风)以 上的热带气旋,数目有明显增加,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数目大约攀升了57%;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里·伊曼努尔在《自 然》上也发表论文认为,由于热带气旋需要温暖的海面来提供能量,全球变暖自然脱不了干系。 另外一些气候学家也认为,1994年起,有编号的北大西洋风暴和台风数量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北纬10~ 20度的北大西洋海温也上升了,这和飓风数量的增加吻合。 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这些证据仍不足以证明全球暖化对台风有直接影响。比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特伦贝斯认 为,由于分析资料的时间不够长,只有30多年,所以这些研究所指出的台风强度增加的趋势,仍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1994年以后北大西洋的海温上升,只不过是反映大西洋多年振荡(AMO)的影响而已。AMO 是一种自然循环,北大西洋海温在保持数十年的相对低温后,会升高数十年,之后又逐渐降低(最大温差约0.5℃)。 不过,无论是支持全球变暖影响台风的一方还是反对方,都无法合理解释2006年的反常现象。 只是有人猜测这可能和“拉妮娜现象”(特指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比正常低0.5℃或以上)有关—— 拉妮娜形成于2005年末至2006年初,并带来了强劲的北大西洋海风,降低了海洋温度,2006年的海面温度比2004 年和2005年有所降低,因此台风才在2006年有所收敛。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