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偏爱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10:10 新世纪周刊

  -夏石

  等待难熬,更难熬的是对于不可避免的死亡正一日一日临近的等待,这引起了读者感同身受的巨大情绪反应

  专题新闻摄影奖总是每年普利策奖最后一个被评选的奖项。2008年4月7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普利 策评奖委员会成员正在激烈讨论这个奖项的最终归属。看上去争议并不大,10几分钟后,结果就得以公布。名不见经传的地 方媒体《康科德箴言报》的年轻摄影师普雷斯顿获得了第92届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奖以及1万美金。她用一组记录生命的最 后日子的报道“RememberMe”胜出。落败的是美联社记者一组反映越南战争过去几十年,孩子们仍受影响的照片, 以及《达拉斯早报》拍摄的渴望生活在富裕状态的德克萨斯人的一组摄影作品。

  “RememberMe”讲述了一个家庭被病魔夺去女主人卡罗琳的故事,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在这个原本悲伤 的故事里,卡罗琳希望在离世前给丈夫和孩子们留下一些关于自己的回忆,于是,普雷斯顿应邀为他们记录这最后一段记忆的 摄影故事,与这家人一起分享治疗的痛苦、节日的快乐、病情恶化时的担忧以及对人生的留恋与不舍。卡罗琳说:亲爱的,请 记住我。

  读完报道,人们在感叹生命无常的同时发现这个主题并不新鲜。2007年公布的第91届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奖颁 给了《萨克拉门托蜜蜂报》的摄影记者雷内·拜尔,她以女性细腻的视角拍摄了“一位母亲的旅程”,主题和“Rememb erMe”大同小异,是一个11岁美国男孩安乐死的全程纪实。11岁的德里克患上了腹部恶性肿瘤,妈妈放弃自己的生意 一直陪在他的身边。故事讲述一个母亲如何用自己的爱、坚韧和耐心引导儿子面对死亡。碰巧的是,当妈妈得知德里克日子不 多的时候,也是在2006年的年底。

  第90届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奖落在《洛基山新闻》托德·海斯勒的肩上。他拍摄的《最后的葬礼》,讲述的是一个 关于葬礼的故事:通知海军陆战队凯西少尉的妻子有关凯西在伊拉克阵亡的消息后,海军陆战队贝克少校准备对凯西的遗体进 行最后的检查。贝克原以为自己会被派往伊拉克或阿富汗战场,但他所领受的任务却是他从未想象过的:为他牺牲的战友们安 排葬礼。

  近几年,死亡变成了普利策专题摄影奖的主题。所谓“坏消息,好新闻”,媒体从业者总结出来的规律,放在这里屡 用不爽。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没有比死亡更坏的消息了,也没有比等待死亡更坏的感觉,记者们于是把这个煎熬的等待过程, 化成点点滴滴的瞬间剥开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动容。在这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正确,死亡的方式是不平等的 ,尤其是当你无法选择。小个体的命运和引人悲愤的情绪成为最讨喜的角度,作品呈现出撕裂人心的悲痛正是得奖所需也是人 们的看客心理所需。

  以往新闻摄影作品的题材越是重大,越是具有较大的影响性,评价就越高。专题新闻摄影属于深度报道,在文字上是 特写,图片上则是新闻摄影。常常是多时空状态下的多个瞬间形象的集合,由此通过情节的联系来达到完整性,反映的往往并 非重大题材。所以它最善于对一个家庭或典型群体里有代表性的一两个人持续跟踪采访和拍摄。比如2002年第87届普利 策新闻专题摄影奖获奖作品记录了一名洪都拉斯少年从墨西哥偷渡美国寻找父母的危险旅程,2000年的专题摄影奖获奖作 品则是记录了两名在宿舍大火中严重烧伤的大学学生被送往医院救治直至康复回校上学的全过程。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死亡题材的专题摄影更受普利策奖青睐了。因为对于专题新闻摄影来讲,跟踪记录极端状态下不 可避免的死亡最易引起人们内心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

  在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史上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1993年拍摄的作品,摄影师凯文卡特因此而自杀。

  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震撼世人 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不知道。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角度,按下快门, 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在获颁这一生最高的荣誉两个月之后,卡特自杀身亡。这一事件,此后每每被拿出来拷问 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准则。

  获得普利策奖在新闻业发达的美国是传媒人最引以为豪的荣誉,影响力波及世界。可是,如果当死亡变成经常获奖的 主题,当报章充满了悲伤愤怒的情绪,那再好的作品读多了也会味同嚼蜡,再激烈的情感也会归于淡漠。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