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赢大输金融衍生品抢钱更疯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5日16:08 青年参考

  盘点数次金融危机,说创新型“衍生产品”是祸根恐怕没人不同意。从美国长期资本公司的倒闭,至当下尚未结束的 美国次贷风波所引起的全球经济动荡,都能发现所谓“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身影。近日香港深陷数十亿美元亏损的十几个投资 者,向香港证监会投诉导致其巨额亏损的“累股票据”产品,让人们再度见识了衍生产品的危害。

  文毕晓雯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股票买卖、商品买卖、货币兑换等交易中衍生出来的相关交易,比如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这 种交易通常有杠杆效应,能放大损失,也能放大收益。而累股票据(Accumulator),业内人士按其英文发音,又 将其称作Ikillyoulater(晚些时候杀死你)。这是去年开始盛行于香港私人银行(门槛费50~100万美元 )的一款与权重股票挂钩的衍生产品。根据合约,投资人可按一定的折扣价买入某只股票,但若股价跌穿这个折扣价位时,便 要开始双倍接货,直至合约期满为止。市场人士指出,这类产品有很强的杠杆效应,大涨大盈,大跌大输。由于港股去年以来 的最大跌幅曾达约30%,持有这类产品的投资人损失相当惊人。

  中国银行(香港)的一位中层人士,现在谈起他投资累股票据的经历似乎还惊魂未定。据他介绍,他于去年买入了中 银系统发行的一款类似累股票据产品,起点投资金额比较小,合约规定按一定的折扣价买入中国人寿。

  “买了没多久股市就开始跌了,一开始还是接股票,但后来实在顶不住了,就平仓了。”他心有余悸地说,“幸亏当 时投资的资金很少,不然全部身家搭进去也不够啊。”中国人寿从去年10月末的最高价52港元,一路跌至今年3月的26.85 港元。

  位于香港的花旗私人银行的一位专业人士则指出,跟其他的衍生产品一样,目前还无法知道涉及这类产品的金额到底 有多少。“不过,无论对产品发行人、投资人,还是监管者来说,这次全球金融动荡中暴露出的问题,倒真不一定是坏事。” 他说。

  

  避风险不能靠祈祷

  辛苦打拼积攒的钱,在不当投资中灰飞烟灭估计谁都难以接受。专业投资人士指出,创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眼花 缭乱,非普通投资者能完全理解。特别是这类产品都包含了杠杆作用——用很少的钱买入数十倍于投资额的产品,产品价格下 跌,则会产生数十倍的亏损,产品价格上涨,则产生数十倍的收益,所以更好地了解、认知这类产品,是投资者决策之前的必 做功课。

  国泰君安(香港)首席策略员蒋有衡介绍,推出这类产品的机构,往往都利用更多的衍生产品,以及更多的金融手段 对冲了发行这类产品时的风险。而个人投资者却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花旗私人银行人士也指出,理财、投资产品没有好坏之分,用得好就是好产品,用得不好就是坏产品。对于提供服务 的私人银行来说,明白产品给客户带来的风险,而非一味只管推销,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中国银行业今年初也爆发出一系列的理财产品零收益或负收益的案例。这些产品多是与股票挂钩的产品,最终争论焦 点往往都归结为一点:银行推销这类产品时是否只一味强调了收益,而少提或不提风险。因此,不论是投资者,还是这类产品 的发行机构,充分了解金融衍生产品可能带来的收益及风险同样重要,正所谓收益一定伴随着风险。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一位专业人士指出,许多普通百姓都不清楚,你买的理财产品可能是跟你根本没什么关系,也许 是某种货币的汇率,也许是石油期货产品,或者股票等。“说到底,就是产品的发行人跟投资者对赌,只不过他们还可以对冲 风险,而你只能祈祷方向朝有利于你的一边变化。”

  

  监管期待突破

  作为最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金融衍生品对推动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不可否认,其也是威力最 大的金融风险引爆剂。在香港股市搏杀多年的投资人士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时代不同了,目前活跃于香港市场的多种衍生 工具及崭新的场内合约产品,已对股市起着令人恐惧的负面作用。

  国泰君安(香港)首席策略员蒋有衡指出,由于与累股票据等衍生产品挂钩的都是权重股,往往会在股市大跌时起到 更凶猛的助跌作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股票挂钩的票据在股市下跌时,投资者有可能被迫集体平仓。

  而这类衍生品合约并不透明,从没有人知道这类产品实际的持仓情况,为危机埋下种子。因此,如何更好地监管被称 作“金融野兽”的衍生产品,就成为投资人、市场人士及监管层当下最关切的主题。

  美国次贷危机虽然尚未结束,但美国财长保尔森因此而提出的全新金融监管系统整改计划,却不失为市场最大的收获 。保尔森提出,美联储将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方面承担更多的权责。联邦政府机构将加大对证券和商品期货市场的监管等。他 提出,旧的金融监管模式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这个新计划将处理美国金融系统更为复杂的、长期性的问题。

  对于主要以美国监管模式为模板的中国监管层来说,此次危机不失为一次良机。“中国太幸运了!”中国银监会上海 银监局一位官员表示,在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全面发展的前期,可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到很好的经验,相信对中国的金融监 管思路有很好的启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