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错估他人看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18:26 青年参考

  博客主人SamanthaDuke::编译Joy

  美国《新闻周刊》连续两周都在讨论一个人性问题:我们总在猜测别人的想法,但他人到底是如何看我们的呢?结果 科学家发现,人人都会猜错。

  在这篇名为《名声差距》(ThePopularityGap)的文章中,科学家用长达一年的时间追踪了一个班 级的163名学生。

  在开始,研究者问每一位同学,在周六他们最愿意约哪几位同学出去玩?同时让他们估计自己在班上的受欢迎程度。 结果发现,那些很受他人欢迎的“人气王”,自己并不认为受欢迎;反而那些自认为是“人气王”的同学,在其他同学中的口 碑却并不好。结果,只有25%的同学“别人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人气旺”,剩下的75%都错了。这个发现很让人震惊,科 学家说,“我们都错估了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在接下来对这些学生长达一年的追踪中,研究者进一步发现,这些不被同学们喜欢而他自己也知道不受欢迎的可怜人 ,人格与情绪发展相当糟糕,出现了不合群、逃学等现象。而那些大家喜欢的“真人气王”,在人格与情绪发展方面都非常健 全。但有趣的是,那些“自以为大家喜欢他”的“假人气王”,竟然也和“真人气王”一样非常健全。

  这就让人扼腕了。许多人一辈子都以为自己“不是人气王”,认为自己的能力只不过如此,于是自暴自弃地不愿与人 为伍。当然,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很少有人到现在还像在青少年时期那样追求当“人气王”,不过我们还是希望在别人心中印 象良好,不是吗?

  有些人会觉得,“我明明很棒,为何每次面试都过不了关?”“我长得也不差,为何就是没有桃花运?”“我做事正 直可靠,为何没人看到?”“我很有诚意,产品又很不错,为何就是谈不成生意?”一开始也许每个人都会自我怀疑,但时间 长了以后,有些人或许就真的认为“自己就是不行”。

  事实上,“自己并不是不行”。科学家发现,人人都有同一个“盲点”——我们总是将“自我”放大太多倍。这并非 自大狂,而是忽略了“个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而“个人信息不对称”,就是我们掌有太多“关于自己的 信息”,而别人则掌握得太少。我们总以为别人从我们的几个表现中,就能完全接收到关于“我的所有信息”;我们总以为, 别人已收到所有信息,殊不知对方靠的也不过是一个武断的直觉而已。

  《新闻周刊》的另一篇文章《自己最糟糕》(OurOwnWorstCritic),就进一步对“个人信息不对 称”现象进行了分析。科学家找来一群大学生,将他们分成两组,上台唱一首冗长的流行歌曲。科学家让A组直接拿着歌词上 台唱,而却让B组唱两次:第一次是在台下拿着歌词练唱,只有自己能听得到,第二次让他们上台唱,却不让他们拿歌词。结 果,科学家问每个观众,“没拿歌词的B组唱得比拿着歌词的A组差吗?”观众表示,除了看出一组拿歌词一组没有外,觉得 “唱歌的水平差不多!”

  接着,科学家私下问B组,“觉得自己在台上的表现怎么样?”不料,B组的人都觉得“自己唱得不好!”

  为什么观众觉得他们唱得好,他们自己却觉得唱得不好呢?这是因为B组已听过自己私下拿着歌词唱过的那一次,而 第二次(也就是上台的那次)没拿歌词,表现当然较差,于是他们就以为表现得不好。但B组忘了,观众其实只听到第二次, 而没有听到他们在上台前的第一次,所以观众自然觉得“不错”。

  你看懂这个实验的意思了吗?人们常常将“公开信息”与“私人信息”搞混。每个人获得的“私人信息”是24小时 不间断的,自己永远跟着自己,所以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但“外人”并没有看到,他们只是凭着直觉来判断你做得好不好。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个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当需要判断自己做得好不好时,大部分时候是“和从前的自己”比较 ;而别人判断他人时,就算知道前因后果,大部分时候仍是“和其他人比较”后再来决定。

  ::博客地址http://www.blogspot.com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