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驻伊美军:撤,还是不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2日13:09  新华网

  驻伊美军:撤,还是不撤?

  《环球》杂志记者/刘华

  “伊拉克战争”是目前美国政治生活中最为热门的关键词之一,自然也成为麦凯恩和奥巴马两位候选人争论的焦点。

  而两位候选人争执的关键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撤,还是不撤?”

  军人出身的麦凯恩力主继续坚持,他认为不仅不能撤军,反而要向伊拉克增派部队,以加强伊拉克的稳定,并反对制订任何撤军时间表。

  主打“新思维”牌的奥巴马则主张撤军,甚至提出了一旦当选就将在16个月内撤军的时间表。

  撤军后果复杂难料

  这种观点差异的背后,是异常错综复杂的伊拉克困局。

  今年以来,美军在伊拉克的月均伤亡有所减少。自4月以来,单月阵亡人数都在30人以下,而往年这一数字通常在 60人以上。单从这一数字来看,伊拉克的治安状况似乎趋向安定。

  但实际上,这种数字的减少有三个因素。首先是美军在一些热点地区减少了巡逻的频率和次数,或是干脆向伊拉克政府军移交防务,这就减少了受袭击的概率;另一方面,美军将部队更多集中在一些要害地区,以确保当地的稳定,抵抗分子没事也不会去碰这种钉子;最后一点也很重要:某些此前在伊拉克非常积极的武装人员似乎把重心转移到了阿富汗等其他热点地区。驻伊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7月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曾表示,进入伊拉克的外国武装人员已经从去年的每月上百人减少到了目前的“每月20人”。

  在那些美军移交出去的地方,治安形势跟以前比并无什么太大变化,爆炸和伤亡仍时常出现,但毕竟已经和美国无关。集中兵力守护重要地区的方式,则能够在短期内产生明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某一地区的形势。更关键的是,外国武装人员流向阿富汗,虽然对美国整体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但单就“伊拉克”这个议题而言,绝对是福音。

  今年以来的这种变化坚定了麦凯恩的信心,使他更坚持认为,只要增兵,就能控制伊拉克局面,最终获得胜利。

  从军人的角度看,这样想是有道理的。既然能够在部分地区通过增加兵力密度的方式改善局势,那么在全部地区普遍增加兵力密度,也应该能够取得同样的效果,甚至更好的效果。

  从麦凯恩的言辞看,其实他也想要撤军,但是他首先要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且他对胜利仍然抱有希望。他反对制定撤军时间表,不等于他心里没有一份时间表。的确,只要一支军队还打算战斗,公开“撤军时间表”肯定就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伊拉克局势发展到目前这一步,即使美军真的要撤军,也没有那么容易。

  如果不撤军,或是增兵,即使不能明显改善治安,坏到底的结果也无非是美军继续在伊拉克待4年,当地形势不会出现什么颠覆性的变化。但是如果撤军过程安排失当,导致当地形势崩盘,无疑会造成对美国极为不利的结局。

  撤军虽然是为了退出战争,但往往是战争中最困难的阶段,撤军必须要撤得漂亮才能保证自己的威信。当年美军从越南撤出,几乎迅速导致了南越政府的垮台,这对美国的威信造成了重大打击。苏军在阿富汗的撤军也几乎遭遇了同样的结果。

  因此,如果奥巴马上台,美国撤军就必须要保证其支持的伊拉克现政府继续存在,并确保伊拉克形势基本稳定。否则,这种撤军就和失败无异。

  但是,如果美国撤军,特别是按照奥巴马所说的“16个月”撤军,仅靠伊拉克现政府军维持国内局势,是否确定能够保证稳定?这是个未知数。

  16个月,要撤离16万甚至更多的军队,同时还要保证撤离的地方有足够的伊拉克政府军接替防务并控制局面。从以往美军培训伊拉克政府军的“业绩”来看,这样做的难度有些高得异乎寻常。

  根据目前形势,奥巴马如果上台,在撤军问题上可能有三种结果:一是按照“16个月”计划撤军,这极有可能引起伊拉克形势的重大变化,很可能出现剧烈的不稳定局面;二是完全食言,这种可能性很小,而且对他的威望损害很大;三是寻找借口拖延撤军,逐步缩减部队数量,撤军过程可能一直延续到任期结束,甚至可能直到那时仍有驻伊部队。

  而按照麦凯恩的做法,增兵后的可能性只有两种:一是局面稳定,但这需要美军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因为大批民兵组织和抵抗人员等“硬骨头”都需要美军来啃;二是局面仍然不稳,那样也许麦凯恩会继续增兵,或是干脆拖延不决等待任期结束。

  从战术上来看,麦凯恩的选择看起来更加接近“维持伊拉克稳定”的目标,但从战略上来看,麦凯恩“增兵”的做法,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变数,因为增兵不仅关系到伊拉克一个国家的命运,也直接影响整个世界格局的发展。

  撤军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

  实际上,撤军(或增兵)与否的背后,关系到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目前,美军在伊拉克部署了十几万人,考虑到轮换因素在内,其陆军兵力的一半都已经被伊拉克牵制住。如果再考虑到美国还要在世界其他地方驻扎相当多的部队,美国目前实际上已无可以机动使用的地面部队。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队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威慑能力大幅度下降。从那些美国的老对手的角度来看,美军现在也许有能力发动一次两次空袭,却笃定没有能力发动任何大规模地面攻击。这样的美国,的确已经有“纸老虎”之嫌。

  如果美国继续把战略重心放在中东,特别是放在伊拉克,那就意味着其领导人认为,美国在全球其他地方追求利益和施展威慑的需求不是那么迫切,因此军队留在伊拉克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迫使美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战略重心,那么美国就必须把军队从伊拉克这个大泥坑里搬出去,否则新的战略就无从谈起。

  那么现实怎么样呢?

  在近期俄格冲突期间,西方媒体频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以“集体安全”为卖点的北约,面对冲突却什么也做不了。虽然格鲁吉亚不是北约成员国,但这次冲突却提醒北约一个事实:如果现在北约真的需要大规模用兵,就会立即面临无兵可用的地步。

  而美国,正是北约的核心,美国军队也是北约各国军队联合作战时的核心。

  伊拉克泥潭的存在导致美国缺乏在世界其他地方作战的余力,进而导致北约的军事威慑大幅度下降。更何况,北约军队在反恐战争中也入了股,其在阿富汗的兵力不断扩张,甚至有可能从目前的4万增加到8万。届时,北约用兵可能会面临更加捉襟见肘的境地。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美国真的打算增兵伊拉克,那它打算如何应对世界其他地方出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大国,也来自于中等国家。目前的现实是:美军现在很难有效威慑一个中等强国。

  这种局面的本质,是美国相对地位的衰落和过度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在冷战时期军事力量的建设标准是同时在中东和亚洲打两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当时也的确具备这种实力。但现在美国军力相对下降,目标却依旧定得很高,自然就会遇到麻烦。

  奥巴马也许看到了这种矛盾,他在对外关系上提出的种种“新思维”,其共同点就是更少地使用军事力量,这实质上是一种“收缩”。而麦凯恩的决策,则充满了一个军人的本能反应。总之,职业军人麦凯恩和议会精英奥巴马不同的选择,可能真的会给伊拉克乃至全球战略格局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来源:环球杂志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