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罗江县。图为历史悠久的太平廊桥。(摄影:刘梦阳)
中国日报网1月4日电(刘梦阳) 提到四川,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三国时期的蜀国,八大菜系中的川菜,还有以神秘换脸著称的川剧。而这几样川蜀文化的代表,都能在同一个地方寻根溯源,那就是位于四川德阳东部的罗江县。
唐代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当来到位于罗江的白马关时,当地人就会介绍,由此处入蜀,艰难的蜀道到此结束。那一刻,真觉得自己正与千百年前的伟人干将们一同并肩齐驱,冲关而下。
白马关庞统祠内多幅楹联发人深省,让人恍若重返金戈铁马的三国鼎立时代。庞统是三国人物,刘备谋士,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可惜英年早逝,史家对其事迹不惜笔墨。后人常在楹联里感叹三国这对才子谋士,尤其是庞统祠栖凤殿前这一副,令人不由感叹造化弄人,英雄气短:三分鼎才,天使龙凤双兴汉;一点忠意,臣光日月万古关。
整个罗江,似乎就是一座睡在厚厚的历史文化上的古城。罗江畔江而生,和静的罗纹江穿城而过,庞大古朴的水车在岸边悠悠地转着,数百年历史的太平廊桥上,行人熙熙攘攘,置身画中,仿若隔世。
罗纹江畔,是玉京山,玉京山上,是罗江县博物馆。罗江是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故里,罗江县博物馆中详尽地再现了李调元家族的兴衰演替,从而从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罗江县的历史渊源。
也许提及李调元的名字,你会感到陌生,但聊起川菜川剧,你一定如数家珍。
如今川菜享誉中外,李调元功不可没。据了解,他的父亲李化楠在宦游江南的时候收集了很多江浙一带的烹饪资料,李调元便将这些手稿加以整理,又加上他自己在广东、京都、新疆等地了解到的烹饪方法互为参考,写成一本专谈饮食文化的《醒园录》,一共记载了菜肴39种、酿酒调味品24种、糕点小吃24种、腌渍食品25种及食品保藏方法5种。就原料而言,有山珍海味、腌渍食品和普通原料;就食品及烹制方法而言,虽然有一些北方及欧洲、日本的食品和制法,但大多数则是典型的江南民间菜及制法。
此外,李调元还工于川剧,被称为川剧之父。他提出“戏曲应该合乎人情”,“应该各自成体”,不要公式集约化,要有创新精神。他还把元人杂剧、明清的一批传奇剧本移植、改编成川剧,搬上舞台。他醉心乡土文化、倡导川剧艺术并身体力行,辞官归乡后他经常“自敲檀板课歌童”,带着戏班到成都、绵阳等地演出,当地百姓对其对川剧的贡献无不尊敬和肯定。
怀古看今,我们始终行进在路上。泱泱中华,故事每天都是新的。
(编辑:信莲)
(原标题:【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走访川菜川剧故里 - 中文国际 -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