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伊核危机是一场非对称心理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01:44 新京报

  核武器的意义,已经并不仅在于军事价值,更在于强大的核威慑效应。所以,当今世界冲突激烈地区的国家对核发展趋之若鹜。

  

伊核危机是一场非对称心理战

  国际社会是大国主演的舞台———曾几何时,冷战期间美国的一个小喷嚏足以令欧
洲盟友感冒一场,然而时至今日,小国伊朗的“核表态”同样也具有这种全球国际政治效应。近期,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伊朗宣称已成功进行了铀浓缩,随即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斡旋也无果而终。

  伊朗核问题事关地区与全球和平与稳定,但事实上主角只有美国和伊朗两家。

  这本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博弈,因为伊朗的国力不可与美国同日而语。在这场非对称性的外交博弈中,伊朗之所以能咄咄逼人,令对手美国陷入两难的情境,其根源在于手里打着一张核威慑的牌———小国影响大国的“秘籍”在于掌握核技术、石油等致命武器。

  然而,这场核博弈的关键之处,不是伊朗与美国的非对称性,而在于其非理性特性———这种非理性特性,直接来源于伊朗的国家特质,伊朗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很强的免疫力。这种状况决定了美国的威慑战略作用有限,且伊朗的强硬立场也削弱并减少了美国的战略选择机会。但是从伊朗方面来看,发展核技术则有深厚的社会土壤———这既是伊朗跻身核大国俱乐部,成为地区大国的核心棋子,又是伊朗国民获得“大国公民”之荣誉所在。

  由此观之,美国的军事打击威慑并不能摧毁伊朗核发展的意志,相反,强大的美国军事压力与国际压力或许反而成为伊朗国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催化剂。

  核技术与核武器的意义,目前已经不仅在于其实用的军事价值,更在于强大的核威慑心理效应。所以,当今世界冲突激烈地区的国家对核发展趋之若鹜。伊朗政府正是掌握了核威慑所具有的社会心理效应,与美国、欧盟、国际原子能机构展开讨价还价。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伊朗与国际社会进行实体交易的资本———以此获得经济实惠、政治地位和安全保障。

  伊朗的核威慑产生了系列效应,其中之一即表现为布什政府日前强调坚持外交途径解决核危机。但毋庸讳言,伊朗的核威慑具有限度,核技术发展这张牌也不能永作护身符。

  如上所言,这是一场非对称性的博弈。美国并未排除军事动武的可能;同时,核武器及技术扩散威胁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因而伊朗面临着国际压力,而非美国成为孤家寡人。尽管各大国仍有各自的利益所在,难以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但伊朗核威慑成功所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却是安理会主要成员以及周边国家不愿看到的。

  伊朗的核威慑具有很强的心理效应,但这张牌切忌玩过火。

  □尹继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