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华:中日关系松动有三大原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23:37 环球时报 | |||||||||
冷却的中日关系近来有逐渐回暖的迹象。5月23日,暌违一整年的中日外长,终于在卡塔尔首次碰面;6月6日,日本政府宣布恢复对华提供日元贷款。但中日关系是否就此柳暗花明,相信大部分观察家还是存疑的。 中日关系之所以跌入谷底,一是小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二是中日有东海主权等争执;三是日本极力宣传“中国威胁论”,让政府本身陷入作茧自缚的困境。由于中日是近邻,
中日关系所以又出现松动,原因有三。一是国际现实和力量对比的改变,迫使日本认真思考其国家未来走向,即使战略目标不改,也必须修改当前的战术;二是适逢日本的首相换代期,双方都有了调整战术的下台阶;三是中国的崛起,特别是经济崛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事实,选择合作还是对抗,现在成了日本必须明智抉择的课题。 日本国内,特别是财经界,目前最担忧的事情,就是日本经历了“十年停滞”的痛苦,现在好不容易搭上中国高速经济成长的列车,如果两国关系又从“政冷”发展到“经冷”,不仅日本经济复苏可能再度泡汤,也会对日本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不知何去何从的影响。 经济复苏让财经界重拾信心,首相换代也带来政坛的异动,检讨过去,展望未来。日本“经济同友会”公开声明,要小泉及其继承人不再参拜,要政府积极改善日中关系。日本政商原本是一家,但近年干预政治的情况已减弱,如今财界再度作出“政治建言”,若不是觉得情况严重,相信不会出此下策。 中韩两国没有因小泉表面一再示好,而改变其对日政策。一是他们认为,小泉是个没有信义的政客,既不期待他会改弦更张,也不再相信他能及时补救;再就是只要小泉的接班人,能从当前剑拔弩张的形势中,认识到参拜带来的严重后果,承诺不再走小泉的对抗道路,中日关系就有可能恢复正常。 因此,中韩已把外交战略重心转移到“后小泉时代”,中国从2月开始大量邀请日执政党高层和日中友好团体访华。日本政要如此蜂拥到中国,不仅是近年罕见的现象,就是在中日关系融洽时期也少见,这说明日本政坛有异变,而中国对小泉政权展开的分化战略取得成果。 中国的日本战略是,一方面将小泉“冷处理”,另一方面广泛接触日本的稳健势力,因此才出现了两国关系改善的迹象。 中国没有在历史问题上妥协,日本却取消了不给中国日元贷款的威胁。这应是(日本)策略改变的第一步,是在投石问路,看小泉能否因此实现下台前与中国领导人举行“首脑会谈”的愿望。 与中国外长的首次会晤,对日本外相麻生来说,是个人外交生涯的转机,也可能是中日外交和缓的契机。因此他要求东盟区域论坛7月在马来西亚举行时,第二轮中日外长会议能再举行。 (然而)即使会晤成功,并不表示中日首脑会谈已经铺平道路。因为小泉至今没对参拜问题作进一步澄清或保证,至少要像访问东南亚的日本天皇,公开劝日本人不忘历史,更不要重蹈覆辙,不然与亚洲和解的道路将是很遥远的。(摘自6月13日《联合早报》,原题:中日关系解冻的真相,作者黄彬华)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