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应对及时
中国有30年没经历过这样大规模的难民涌入
■本刊记者/杨春 实习记者/姚欢
“中国有30年没经历过这样大规模的难民涌入,”联合国难民署驻京办事处新闻官宋菁说。
中国上一次大规模接收难民是上世纪70年代末来自越南、柬埔寨等国的难民,人数约30万。《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包括500人以上“难民”涌入中国时,即成为最高级别的“I级突发事件”,须启动最高等级的应急程序。这次“难民潮”也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应对能力。
大批难民涌入势必造成很大压力
问:你们在知道这次事件后是如何跟政府进行沟通的?
宋菁:我们最早也是从媒体报道得到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然后就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希望能够去实地看下,了解难民的需求,现在还没有得到政府确切的回复。
问:如果能前往南伞,你们可以为果敢难民提供哪些援助?
宋菁:对于难民署来说,首要任务是确保边境上这些难民的安全。在完成这个使命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去实地考察难民人数、人口构成、妇女儿童所占比率,他们来自哪些地区,有什么宗教信仰,有什么生活习惯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做一个很全面的调查。在大概知道具体情况后,各个机构开始分工,再各自去动员,尽快把物资运到当地,保证难民基本生存的需要。
另外,物资救助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对难民署来说,我们有承接性的物资储备,在迪拜和哥本哈根都有我们的分部,可以随时向世界各地调运物资。
问:难民署把果敢来中国避难的人称为难民,但中国官方公开的称呼却是边民。
宋菁:这个可能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从难民的角度来看,他们自己就是难民。难民署依据的几个法律文件,1951年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对难民的定义并没有包括那些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后来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把难民的定义扩展了,把因战争、内部冲突原因而逃离的人也都认定为难民,联合国难民署自然是执行最为广泛的标准。
问:难民的大量涌进会否影响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该如何进行协调?
宋菁:这有很大的一个问题,当有大批难民势必造成很大的压力。就城市本身以及环境方面来说,难民也许会砍伐树林取火做饭,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好,就会造成当地居民和难民之间的紧张情绪。而这些都是难民署进行援助时要考虑到的,我们所有的项目是既要让难民受益,也要让当地居民受益。这样的话,双方就会相对容易和谐共处。
绝大部分难民的第一选择都是回家
问:对难民返回的时间该怎么判断?
宋菁:不能从单纯是否开火来判断局势的安全与否,我们有一个安全评估的体系可供参考。分别有零、一、二、三、四几个等级,其中零级是最安全的,四级是最危险的,如果这个地方的评估已经是二级了,就已经不稳定了。我们会向难民提供各种各样的资讯,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回去会面临什么,让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返回家园。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绝大部分难民他们的第一选择都是回家,在条件稳定之后返回家园。
问:您在接受外媒采访中说过,中国有30年没经历过这样大规模的难民涌入,目前果敢难民的涌入是不是一件大事?
宋菁:的确在1978、1979年的时候还有过越南难民的涌入潮,至今为止的这段时间没有大规模的涌入潮发生。这是一个突发事件,肯定是一件大事。虽然人数没有办法和越南难民的数量相比,但仍然规模庞大。我个人认为中国政府应付目前规模的难民涌入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