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灾难过后:汶川震后三周年重建已基本完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3日14:24  国际先驱导报
汶川地震三周年 汶川地震三周年

汶川地震三周年 汶川地震三周年

  5月12日,汶川地震三周年。

  对于灾区的人们而言,从2008年的这一天之后,所有走过的日子,和即将要面对的未来,全部都是震后时间。

  而从汶川地震开始的这三年间,地震几乎是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冲击着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灾难和浩劫,全球同此凉热。所以今天,我们专门特派记者回到汶川,同时也回到全球其他经历过地震洗礼的地方,审视我们自己的同时,也走近属于它们的震后时间

  汶川与世界

  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充满感情地对国际援助表达谢意。也是从汶川开始,地震进一步拉近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感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余里发自北川、成都 汶川崭新亮相国际舞台,比“5·12”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这天整整早了三周。

  4月21日,借“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平台,汶川打出了一张新名片——灾后旅游城市。首先受到吸引的,是包括境外60个国家和地区约200位嘉宾。

  这里曾是世界的伤口:里氏8.0级大地震,破碎山河,呜咽悲怆。但这里同时是世界的牵挂所在:援助急驰,关切随至。在世界注目中成长三年后,汶川业已完成95%的重建工程,以令人称奇的速度递上了一份感恩回卷。

  “至少目前来到汶川的外国朋友,几乎没有说灾区面貌不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位经常与外媒打交道的当地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涅槃重生

  新汶川带给参观者的震撼,被大多数人誉为“中国奇迹”。在当地人眼中,这也难怪,“因为汶川现今的面貌已非震前所比”。

  以阿坝水磨镇为例,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黄墙青瓦的藏羌民居;店铺林立,雕花木门恢复了明清风韵,每家每户的窗棂雕刻着不同的装饰图案,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让人恍若置身画卷。

  歌谣传来:“高楼重建彩云间,安家新乐窝,青稞果酒泡日子,羊皮鼓儿醉生活……”来自美国芝加哥的贝蒂终于忍不住了:“这真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吗?怎么一点都看不出地震的痕迹。”

  即使在2008年之前,水磨镇也只是阿坝州一个聚集了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工业示范区,被形容为“这里的空气居然比经济高度发达的珠三角还差”。

  西班牙旅游业人士韩威龙坦言,他“小看”了四川。三年前他和朋友都认为四川旅游将会很艰难,但只有亲身感受后才知道这里发展得如此好。他要建议其他朋友也到涅槃重生的四川灾区来看看。

  在亚太旅游协会副首席执行官张科德眼中,四川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应该归功于政府和人民的齐心合力,归功于“凝聚”的力量。

  而这股凝聚之气中,也有震后以前所未有规模涌向中国的国际援助。

  迄今在国内纪念汶川地震的网站上,当年“日本众议长河野洋平等向地震灾区捐款”、“马来西亚举行大型晚会为灾区筹款”、“秘鲁为四川地震死难者做弥撒”、“沙特大使为四川灾区献血”、“德国外长称将援建四川灾区8所学校”……不胜枚举。

  更为宏观的数据显示,震后一个月内,中国已接受国外政府提供的超过1.58亿美元的援助款项和价值350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此外,国际和地区组织也为灾区提供了将近1200万美元的援助款项和7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

  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充满感情地对国际援助表达谢意。也是从汶川开始,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爱德华·科迪撰文写道,地震拉近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感情。

  你们的相救、我的折服

  最常被引为论据的,是日本救援队当年的驰援——“尽管中国人对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华暴行仍怨恨难平,但在此次救灾中,公众舆论似乎普遍欢迎日本救援队的到来。”爱德华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震后一周主动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援助的消息颇受关注。年过六旬的徐荣星老人记忆犹新:她正是在被掩埋了127个小时后奇迹般地被俄罗斯救援队成功营救出来。后者,也因此成为唯一营救出生还者的国际救援队。

  两年后,徐荣星应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邀请,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救援论坛。此前,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的她特地面对镜头录制了一段感谢视频。她还在亲笔信中对俄罗斯救援队写道:“是您们的相救我才有今日,您们的救命之恩我们全家人终身难忘。”

  为了挑选给恩人的礼物,徐荣星曾几天没睡好觉。最后,她终于选定产自青城山的茶叶和两个红色绳编的大型中国结,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面对徐老的褒奖,俄罗斯救援队的队员们也有感而发。副队长伊万纽斯说:“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中国人民无所畏惧、互帮互助、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相互抱怨,这是最重要的。”

  而对众多自发来到汶川救援的外国志愿者来说,他们和中国灾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他们懂得更多。美国志愿者罗伯特·恩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从2008年5月21日开始,罗伯特在汶川灾区度过了令他终生难忘的13天。地震让他原本打算旅游的决定中途更改,“利用这次机会亲自看看中国人民是如何战胜如此大规模的天灾的。”他说,“重要的是,我有救灾经验,因此特别想为中国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出乎意料的是,13天“摧毁了我对中国的成见”。罗伯特陪伴着灾民们从帐篷到搬进预制的简易房,他亲眼目睹了救灾物资不间断的运输,从未出现军队荷枪实弹的场面……

  汶川的所见所闻,令罗伯特折服和感动。

  灾区的多个侧面

  一贯挑剔的西方媒体在汶川地震后罕见地齐声称赞:“你们确实有一个能帮助人民的强大中央政府。这十分重要。”他们引用当地一个对口援建指挥部负责人的话说,“一个地方有困难,集中全国力量帮助,重建就容易多了。这种体制机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做到。”

  当然,引用这句结论并非一时之感。

  事实上,三年来,在汶川灾区不时能看到三三两两外国记者的身影。有的抬着三脚架,有的扛着摄像机,有的和灾民随意搭讪。汶川的开放,让他们可以随时来实地甄别有关灾区的各种传言。

  例如奥斯汀·拉姆齐——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他在震后6个月回到汶川,当地的重建工作和经济复苏的速度令他惊叹不已:“震区第一大城市都江堰市已不再有残砖碎瓦和帐篷区,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堆新砖和木材等建筑材料……我根本没看到无家可归的人,虽然有报道说,山里有些老百姓不愿花重建资金建房,而选择继续住在帐篷里。”

  有时,外国记者们也会发现灾民真实生活的另外一面。“应该感谢党和国家。”灾后失去农地,现从事保洁员工作的一名女性这样告诉日本记者,她随后欲言又止地表示虽然不太适应现在的生活,但也别无选择。

  在地震三周年之际,他们已经习惯于肯定中国在灾后重建上的骄人成绩,但另一方面,他们竭力寻找更多的侧面。“可以入住永久性住房的只是县政府周边的城市居民,受灾农民平均每户可以领到1万多元的补贴,却需要自费建造20万元左右的新房。”“在地震中痛失子女的父母希望在学校旧址竖立悼念纪念碑,但这个愿望至今也没有实现的迹象。”

  汶川经验

  不过,没有人会否认汶川的整体面貌积极、令人振奋。尤其,当灾民们开始以“旅游城市”重新定位这座城市。

  羌族妇女娜小丽对《国际先驱导报》说,自己震后曾绝望过,但因重建很快就振作起来,她感到三年来的生活越来越好。“欢迎各地游客都可在夏天到羌寨避暑,我们将以感恩、热情的心接待大家。”她说。

  这份感恩之情,在日本“3·11”地震后,更明显地投射在坚守于汶川灾区重建的日本工作人员身上。“我很尊敬他们。不顾自己家园的破损,义无反顾地帮助我们。”当地一位居民动情地说。

  留守汶川的日本人包括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本红十字会等组织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其中,“协力”有不少专家以灾后心理援助闻名。而日本红十字会参与重建工作至今,已经完成了20所学校、37所卫生院、19000户民房等项目。其驻华代表位坂和隆表示,汶川重建过后,他还会参与青海玉树灾区的重建工作。“四川灾区群众自发地为日本灾民捐款,这让我感触很深。”他说。

  日本媒体认为,中国汶川的重建经验还可以被日本借鉴,特别是对孤儿的援助。

  2008年7月,受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邀请,来自四川、甘肃和陕西地震灾区的近1000名学生分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6处疗养点

  疗养。在那里,他们受到热情接待,学习俄语、结交朋友,接受心理辅导。“我们也要对残疾儿童及时进行治疗康复。”5月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的消息称。

  5月10日,在参观完灾后重建工作后,外国驻华使节代表团团长、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穆罕默德·哈桑给了汶川更高的评价。他说,整个国际都见证了中国灾后恢复重建效率,这些珍贵经验值得学习,这对于一个大国进行灾后重建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