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美国为何要置拉登于死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11:04  环球人物杂志

  悬赏5000万,耗时10多年

  《环球人物》杂志驻美国特派记者  温宪

  “9·11”引发大追捕

  美国决意追杀本·拉登,起因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美国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近3000名美国人丧生,数千亿美元资产化为灰烬。一时间,纽约成了一座“哀城”。面对本土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安全威胁,悲愤交加的美国人对主谋恨之入骨,欲将其除之而后快。当调查结果明确认定拉登为“9·11”元凶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发誓:必须将拉登“缉拿归案,无论死活”!

  于是,美国政府发动了对拉登的“全球通缉令”。一场人类历史上耗资最为巨大、动用军力最多、充满捕风捉影意味的大追杀开始了。

  其实,美国人早就知道拉登,并和拉登有过一段“蜜月期”。20世纪80年代初,拉登加入反抗苏联入侵者行列,曾得到美国的青睐。但后来,有着强烈伊斯兰原教旨理念的拉登不满美国在沙特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影响的扩大,也激愤于美国在巴以冲突中对以色列的偏袒,转而反对美国,并以极端方式向其宣战。拉登认为,美国在中东的驻军是新时代的“十字军东征”,“美国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而“打击美国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恐怖活动”。他屡屡声称:“在巴勒斯坦实现和平之前,美国人将再也无法过上和平的生活。”“我毕生的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的美国人赶出伊斯兰世界,不管他是军人还是平民,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孩子。”拉登最“狠”的一招终于在“9·11”中得到了实现。

  “幕后操盘手”

  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人在海外遭遇的一系列的爆炸案,拉登都难脱干系,被指为“幕后操盘手”:1992年12月,驻索马里美军的也门旅馆爆炸案, 造成2名美军士兵死亡, 12人受伤;1995年11月,位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美军军营发生爆炸案,造成5人死亡;1996年,位于沙特东部的宰赫兰美空军住所爆炸;1998年8月7日上午,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使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被彻底摧毁,一同遭难的还有附近的一所秘书学院和一家银行的大部分,共有257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2000年10月12日中午,美国海军第五舰队的驱逐舰“科尔”号在也门遭到爆炸袭击,舰体一侧被炸开一个大洞,面积足有70多平方米,遭受重创的军舰倾斜着浮在水面上,17人遇难。正在休假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被从睡梦中叫醒,得悉“科尔”号被炸的消息后,他怒吼:“这是一起恐怖事件,凶手的行径非常卑鄙无耻!”那时,美国已将拉登列入黑名单,也多次有干掉拉登的良机,但最终都因种种原因而未成功,以致拉登最后在“9·11”得手。

  从2001年9月开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耗时近10年、悬赏高达5000万美元、派出十几万大军,只为一颗拉登的人头。在全球范围内抓捕拉登、严惩这个“头号恐怖分子”,不仅是小布什8年任上的重要工作,也是继任者奥巴马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让美国恼火的是,拉登仿佛是抓不到、打不死的,不仅10年不见其踪影,而且每当外界怀疑他已经毙命的时候,这个说话柔声细气、一脸病态的人就通过视频发声,证明自己还活着,他如同幽灵一般折磨着美国总统的心灵。利比亚强人卡扎菲曾经说,恰恰是美国自己,“将拉登成功地塑造成了圣人、先知乃至捍卫伊斯兰世界的模范”。

  “基地”的精神导师

  虽然拉登躲得不见踪影,但在他的精神领导下,“基地”组织让美国从来没有逃脱过恐怖的阴影。“基地”(al-qaeda)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直译过来是“营地”、“家”,还蕴含着“普遍真理”的意思,其在成立之初就具有一种原教旨主义倾向,自认为是“奉安拉之命向西欧各国宣战的神圣组织”,其战术则为在敌方领地内实施干扰和破坏。

  “基地”组织成立之初,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和指挥与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战斗的阿富汗义勇军,因此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伴随着苏军从阿富汗撤退,该组织将目标转为打倒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腐败政权”。“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境内有10多处训练基地,对从各国来到阿富汗的成员进行恐怖活动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学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教义、使用轻型武器、发射迫击炮和火箭筒、使用电脑和因特网等。据估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基地”接受过训练的人数有3万以上,他们被称为“阿富汗的阿拉伯人”。基地组织和其它知名恐怖组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朋友”遍布黎巴嫩南部、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和要脱离俄罗斯的车臣共和国。

  1998年2月,拉登亲自给“基地”组织下令:“杀死美国人及其军事和非军事盟友,不管他们在哪个国家。”“9·11”事件后,“基地”组织转为地下活动,但在世界各地大力发展分支组织,全球袭击有增无减。拉登俨然成为“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遥控指挥“基地”分子在各地的活动。

  2003年8月,联合国驻伊拉克办事处遭到汽车炸弹袭击,造成包括联合国驻伊拉克问题特使在内的20多人死亡。2004年3月,4辆客运列车在马德里遭遇爆炸袭击,导致191人死亡,1800多人受伤。2005年7月,伦敦地铁和公交系统发生连环爆炸,造成至少52人死亡,上百人受伤。2007年12月,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连续发生两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至少24人死亡,约200人受伤。这些都是“基地”组织所为。此外,他们还策划了至少两次针对欧美航班的未遂炸弹袭击,西方国家和驻外使馆也不断遭到袭击和恐怖威胁,致使西方国家谈“基地”而色变。

  奥巴马宣布拉登的死讯后,美国高级情报官员也首次透露:本·拉登直到被击毙之前仍然控制着“基地”组织,其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藏身的宅院正是“基地”组织的控制中心。

  如今,美国终于从肉体上消灭了本·拉登。奥巴马说:“从此,人们再也见不到拉登在这个世界上来回行走了”,但拉登的影响并没有结束。拉登之死也许具有一种反向效应,在其强烈反弹下,美国短期内还走不出恐怖主义的梦魇。

  一个妻子生活在叙利亚,三个妻子被押巴基斯坦

  拉登家人听天由命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水明

  拉登被美军击毙后,人们对他的议论依然没完没了。大家在咀嚼回味美军突袭事件的同时,也对拉登的人生历程,包括他的成长环境、处事方式、生活情趣、心理特征等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富商之子

  1957年7月30日,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个大建筑承包商家庭,在52个同父异母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七。

  拉登的父亲名叫穆罕默德·阿瓦德·本·拉登。老拉登原是也门东南部哈达拉毛地区人。1930年前后,老拉登来到沙特第二大城市吉达淘金。初抵吉达时,老拉登因人生地不熟,又缺乏文化知识,只能靠在港口当搬运工谋生。但老拉登身上有一股闯劲,他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才智,白手起家,在几年时间里,迅速成为沙特建筑业界首屈一指的承包商。此后,老拉登想方设法与沙特王室建立密切联系,并奠定了拉登家族在沙特王国中的特殊地位。当时的国王费萨尔,甚至颁布政令,规定沙特境内所有重大建筑工程必须由老拉登承包。在国王的支持下,拉登公司承揽了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地麦加大清真寺和第二大圣地麦地那先知清真寺的扩建工程。

  老拉登是一位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尽管他富可敌国,但一生保持谦虚、慷慨的美德。在他家中的醒目处,一直挂着他当年在吉达港卖苦力时使用的一条褡裢,意在提醒自己和子女不忘清贫本色。1968年,老拉登在一次飞机失事中遇难,留下110多亿美元的家业。当时,年仅9岁半的小拉登从父亲的巨额遗产中继承了3亿美元的份额。

  拉登的母亲阿丽娅·汉娜是老拉登的第四任妻子,但实际上老拉登与很多富有的沙特男人一样,身边只保留前三位妻子为“正室”,而不断更换第四位妻子。阿丽娅·汉娜只是老拉登一生中约20位妻子中的一个。阿丽娅·汉娜是一个叙利亚商人的女儿,只生育了拉登一个儿子,因而在拉登家族中地位比较低下。在这种背景下,拉登很难得到父亲的器重。老拉登去世后,阿丽娅·汉娜改嫁,拉登跟随后母阿勒·哈利法长大。他从小体质瘦弱,常遭兄弟们欺负,甚至因自己的叙利亚血统被骂作“小杂种”。拉登因此养成了沉默寡言、愤世嫉俗的冷漠性格。

  老拉登虽没花特别多的精力在拉登身上,但拉登从小对父亲十分崇拜,因为在他的心目中,“父亲是家族的纽带”。熟悉拉登的人说,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到老拉登的影子,那就是坚毅刚强、永不服输。

  少年时代的拉登在宗教学校接受启蒙教育,要求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瓦哈比派教规。除诵读《古兰经》外,他还时常参加父亲资助的伊斯兰团体活动,有时还陪父亲到沙漠帐篷里修行。

  吉达位于沙特西部红海沿岸,是通往麦加的门户,拉登家族富甲一方,每年朝觐季节,更是高朋满座,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名流,都以结交拉登家族为荣,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宗教学术界翘楚,这些人的言论,在拉登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泛伊斯兰主义的种子。

  拉登19岁进入吉达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经济管理系学习,1979年获土木工程学位毕业后,加盟由大哥萨利姆·本·拉登接掌的家族企业,以工程师身份参与管理层的工作。他用所学知识,揽到大量合同,并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但由于和大哥理念不合,拉登后来离开了家族企业。据保守估计,拉登的个人财富至少有5亿美元。

  崇尚圣战

  在拉登的世界观形成时期,正是伊斯兰激进主义逐渐取代传统主义成为主流思潮的年代,因此,拉登的宗教思想深受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影响。就读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期间,拉登遇到了改变他后来命运的两个人:一个是来自埃及的穆罕默德·库特卜,另一个是来自巴勒斯坦的阿卜杜拉·阿扎姆。这两个人是当年该校开设的必修课——“伊斯兰文化课”的教授,也是向拉登灌输圣战思想的精神导师。其主要观点是:当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一切不幸和衰败,都应归咎于伊斯兰信仰的缺失,因此“真正的穆斯林”必须拿起武器,对外来的入侵者和内部的叛教者进行圣战,以正本清源,回归伊斯兰早期黄金时代的传统。

  1979年,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阿拉伯国家掀起一股反苏浪潮。成千上万穆斯林青年远赴阿富汗参加抵抗运动,一些沙特人慷慨出资为他们支付路费。因为在广大穆斯林眼里,一个伊斯兰主权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和占领,就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受到侵犯和侮辱。拉登长期接受的教育是,在伊斯兰的土地被异教徒占领后,圣战就是宗教的基本支柱。1980年,拉登奔赴阿富汗,投身驱逐异教徒的圣战事业。

  拉登在阿富汗抵抗苏军表现骁勇,曾在一次战斗中打死一名苏联军官,缴获一支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此后,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一直引以为荣地将它随身携带。

  在阿富汗,拉登和他的老师阿卜杜拉·阿扎姆联手创建了“圣战者服务办事处”,负责接待和招募来自世界各地的圣战志愿者、发放圣战宣传资料等。拉登的工作虽不很危险,但很重要——为游击队筹款。拉登充分利用家族的声望和人脉,从沙特政府、慈善组织、亲戚朋友以及海湾国家其他富翁那里募集了数十亿美元。他还将家族建筑业中大批重型机械捐献出来,为游击队修建堡垒、桥梁、仓库和道路。

  拉登在战争中赢得了赞誉,也锻炼了组织动员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在阿富汗接触了塔利班,发现彼此“情投意合”。

  创建“基地”

  1988年,拉登在阿富汗创建“基地”组织,目标是推翻在他看来“腐败无能”的政府,驱逐这些国家的西方势力,最终废除国家疆界。“基地”组织与中东各国政府间的冲突逐渐显现,手段也越来越趋向恐怖主义,其军事大本营先后训练了数万武装人员。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拉登回到沙特。他认为沙特政府腐败软弱,决定采用自己的方式传播宗教思想。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他曾向沙特政府表示,愿率领“阿富汗老兵”支援沙特国民警卫队。苦等数天之后,这个提议遭到沙特王室回绝。沙特转而向美国寻求保护,甚至同意美军在沙特设立军事基地。此举令拉登十分不满,他指责沙特政府背叛了伊斯兰教义,让美军进驻是“引狼入室”,沙特成了美国的帮凶。

  当时,沙特政府官员威胁说,他们可以让拉登家族一夜暴富,也可以让这个家族一贫如洗。因此,拉登遭到家族的冷遇。1995年,拉登因宣布对沙特本土数起恐怖袭击事件负责,被沙特政府开除国籍并驱逐出境。

  流亡期间,拉登培训和资助了大批极端分子。他的足迹遍布欧洲的波斯尼亚,中亚的车臣、塔吉克斯坦,西亚北非的也门、苏丹、约旦、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以及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地。

  1996年,拉登回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开始编织和运作庞大的国际网络,通过电传、卫星电话和互联网等手段,同分布在世界各地素未谋面的追随者进行联系。拉登的梦想是复兴14—15世纪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为此必须打败他所认为的“最大恶魔”——美国。1996年8月,拉登在互联网上发布针对美国的“战争宣言”。一个触角伸向全球,拥有巨额资金、先进技术与大批支持者的恐怖网络,在拉登的指挥和控制下不断膨胀,最终策划实施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

  美军2001年底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庇护“基地”组织的塔利班政权,并发誓要活捉或杀死拉登。在此后的10年中,拉登同美国玩起“猫鼠游戏”,他踪迹神秘,但时有号召圣战的录音公布。从“9·11”事件到阿富汗战争,拉登让美国人花费了大笔金钱。

  硬汉柔肠

  拉登平时寡言少语,甚至显得有些腼腆。他身材瘦削,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像个文弱书生,常穿一件白色长袍,头裹白色布巾,讲起话来轻声细语,从外表看不像一个“恐怖大亨”,倒像一位慈祥的阿拉伯大叔。

  在圣战兄弟圈里,拉登从不搞特殊化,也不好高高在上,而是喜欢与他的追随者们同甘共苦,平等相待。因此,他赢得了手下人的敬重和忠心。在拉登的个性特征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勇敢,即使炸弹在身边爆炸,他也能泰然自若,毫不畏惧。在美国的追杀下,拉登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早就做好了死亡的准备,因此,他把自己生命的延续看成是一个奇迹,是真主对他的褒奖。

  拉登的另一个特点是格外谨慎小心。例如,由于担心电子产品发出信号,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他从不允许在他周围使用电讯器材。又如,为防止外人渗透,他只信任那些长期跟随自己的亲信和家人。拉登喜欢踢足球,爱好阅读,尤其关注时事和伊斯兰宗教学术动态,他还爱好诗歌,偶尔也吟诗作赋。长期的漂泊流亡,使拉登怀有强烈的思乡情结,他经常对手下人说:“希贾兹山(沙特西部山脉)下的一顶帐篷,胜过尼罗河畔的一座宫殿。”

  拉登性格的两面性在青年时期已经暴露。他为人虔诚,有学者之风;从天而降的财产又使他成为一名花花公子。到欧洲国家度假,他喜欢逛夜总会,常为舞女和女招待争风吃醋。

  拉登力主一夫多妻制,他17岁中学毕业后,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与表妹纳伊夫结为夫妻。拉登自称只有4个妻子:一个叙利亚女人,两个沙特女人和一个也门女人。但实际上他还有一名菲律宾籍妻子,而且是菲律宾反政府武装组织阿布沙耶夫领导人萨巴亚的表妹。迄今为止,无人知道拉登的妻子们为他生了多少子女,传说有10到18个不等。显然,拉登对自己的妻室管制极严,就连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无法确认其妻子们的姓名。有媒体称,在被追捕的10多年间,拉登的妻室多生活在安全的地方,菲律宾籍妻子则回到了菲律宾。

  据科威特媒体报道,早在2001年12月14日,拉登就已立下遗嘱,这份长达4页的遗嘱有三个要点:一是嘱咐子女不要加入“基地”组织,也不要去前线作战。二是要求妻子们“不要想着再嫁!要将你们奉献给孩子,并指引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三是对家庭表示忏悔,“我的孩子们,我很抱歉不能陪在你们身边,因为我要为更重要的事情负责”。如果这份遗嘱是真的,说明拉登虽然心狠手辣,但也不乏大丈夫的儿女情长和依依牵挂。

  家人的下落

  在“9·11”之后,除少部分家人跟随拉登逃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其他家人的下落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

  9年多来,人们根据拉登几位妻子和一些子女的踪迹,发现目前他们主要分布在叙利亚、沙特、卡塔尔和伊朗等国。

  拉登的首任妻子纳伊夫是叙利亚人,她和几个孩子在“9·11”之前就离开了阿富汗,回到了叙利亚,此后一直居住在那里。拉登被美军击毙后,他的岳母、纳伊夫的母亲纳班·阿尔·加尼姆听到这个消息,突然中风,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

  2002年,居住在沙特的拉登一位妻子阿迈勒曾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讲述了她和孩子漂泊的过程。“9·11”之后,美国开始对阿富汗进行轰炸,她与几个孩子一起转移到了阿富汗山区,并曾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两个月。后来,拉登的一个儿子带着一队同族人找到了他们,他们便开始跟着队伍走,一直走到了巴基斯坦。拉登的儿子把他们移交给了巴基斯坦政府。在巴基斯坦政府的帮助下,阿迈勒与女儿一起返回了自己的故乡也门,在首都萨那附近的一个城镇上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知去向了。

  2009年,一些媒体报道了拉登的部分家人在伊朗的情况。他们也是“9·11”后从阿富汗逃到那里的,主要生活在德黑兰郊外,这些人包括拉登的1个妻子、6个孩子以及11个孙辈。

  另据报道,2009年初,拉登的一个儿子在“遭伊朗扣押8年后,终于离开伊朗,抵达叙利亚”。

  几个月后,拉登的女儿伊曼“摆脱监视人员”,跑进沙特驻伊朗大使馆求救,在那里呆了近4个月后,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居住在叙利亚的母亲身边。

  近两年被媒体曝光的,还有拉登的另一个儿子奥马尔。他从事钢铁生意,早前因拉登从事恐怖活动而与其“断绝了父子关系”。他娶了一位英国妻子,但他们寻求获得英国签证没被批准。2008年,他同妻子在从埃及飞往摩洛哥途中,于西班牙转乘飞机期间,向当地政府提出避难申请,又遭到了拒绝。在那之后,奥马尔夫妇返回埃及,但在开罗机场被禁止入境。最后,这对夫妇被驱逐到了卡塔尔。

  这次拉登被击毙后,他的3个妻子,目前正在巴基斯坦政府手中。她们是这次被美军抓获的。近日,巴政府宣称,想遣返拉登的妻子和其他家人,送他们回到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等原籍国。但是现在还不清楚这些国家是否愿意接收他们。

  2011年5月11日,据外媒报道,在美军击毙拉登的行动中,有一名拉登的亲属悄悄消失了,可能是拉登最小的儿子哈姆扎。目前拘禁在巴基斯坦的3名拉登的遗孀也告诉审讯人员,那天之后哈姆扎就再也没出现过。现年20岁的哈姆扎是拉登所有的儿子中最受宠信的。白宫最初宣称杀死了哈姆扎,而后又改称击毙的其实是他22岁的哥哥哈立德。

  同日,又有消息称,拉登的儿子们致函《纽约时报》等媒体,公开指责美军不应该击毙他们的父亲,而是应该把他逮捕并带上法庭。在声明中,拉登的儿子们还写道:“我们仍然认为,击毙我父亲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在写给其他媒体的声明中,拉登的儿子们指责,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消灭一个完全没有抵抗的家庭,是一种“犯罪行为”。

  其中,拉登的四子奥马尔还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和驻阿美军尽快释放他们被拘捕的家族成员,并声称奥巴马下令海葬拉登的举动,是对拉登家族的贬低和侮辱。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