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美巴关系面临新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11:04  环球人物杂志

  反恐成果带来负面效应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吴迎春

  这次美国突袭拉登事件给美巴关系造成一定影响。5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采访时,直接对巴基斯坦提出质疑,首次暗示巴“政府内部人士”可能帮助拉登藏匿。这使近一周以来,美国政界、学界及媒体对巴基斯坦的质疑升级,并强烈震动了南亚政坛。

  奥巴马称,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内“一定有某种支持网络”,不然很难藏身多年,但美方尚不清楚巴政府内部是否有人知情,美巴都有必要对此进行调查,而巴基斯坦自身的调查更为重要。媒体人士注意到,奥巴马讲话时脸色阴沉,目的在于加大对巴政府的压力。

  巴基斯坦高层迅速做出回应。5月9日,总理吉拉尼在国民大会讲话时否认了“包庇”拉登的说法,斥之为“无稽之谈”。与此同时,巴军方对美军如何躲过雷达监视进入巴境内实施袭击进行调查,并要求,这种“单方面的行动”应下不为例。

  美巴这场外交摩擦是击毙拉登的“巨大反恐成果”带来的负面效应,它考验着美巴关系。

  冷战时期,苏联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因被美国视为阻止苏联南下印度洋的桥头堡,而受到美国重视和支持。此后,巴基斯坦因核试验和政变招致美国的制裁。“基地”组织对美国发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巴基斯坦与美国开始合作打击恐怖主义,两国关系迅速升温。美方赞赏巴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作用,承诺自2005年至2009年向巴提供30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并给予巴“非北约主要盟国”的地位。

  同时,巴基斯坦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无数的士兵在反恐清剿行动中牺牲,巴领导人也多次遭到恐怖分子的暗杀和袭击。美军这次能成功击毙拉登,也承认得到巴方提供的拉登信使踪迹等信息。但最令巴基斯坦人不能容忍的是,巴政府因支持美国的反恐而损害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比如,自2008年以来,美国以打击塔利班武装等为名,派遣无人机在巴基斯坦境内发动了200多次空袭,已有超过1000名巴基斯坦人被炸死。又如,2011年1月,美国驻巴基斯坦外交官戴维斯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繁忙商业区开枪打死两名巴基斯坦人,后证明戴维斯是美国中情局特工。再如,这次美军海豹突击队在不通知巴方的情况下入巴境突袭拉登的住所……这些均激起巴基斯坦人和一些政党的强烈不满及大规模的抗议示威。

  近几十年来,美巴关系起起伏伏,其首要因素与美国的全球和南亚地区战略重点的调整变化有直接关系,即美国战略上如果有需要,巴就能得到重视和援助。反之,就被边缘化。影响美巴关系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巴基斯坦的核武器。美国曾因巴开发核武器而对其进行制裁,美国担心,作为伊斯兰国家的巴基斯坦拥有核技术将会扩散到对美国不友好的其他伊斯兰国家。因此,美曾施加很大压力,防止巴的核技术扩散。

  在“后拉登时代”,美巴关系将走向何方?舆论界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总的看来,美巴关系不会出现转折性的大变化。因为拉登虽已死亡,但“基地”组织仍在活动,还扬言要进行报复。在这一地区,塔利班仍非常活跃,美国还需要巴基斯坦的合作来完成对它打击的任务。从巴基斯坦方面讲,由于发展经济需要资金,同时还要应对国内恐怖分子的袭击和威胁,巴基斯坦也需要美国的合作与支持。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说,目前,巴美仍保持着有力的双边关系。而美国政府的高官和议员在强调质疑是合理的同时,也呼吁加强美巴反恐合作。由此,美巴关系合作的大方向仍会保持下去。

  反恐专家接受本刊专访

  “基地”组织会伺机报复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娜

  21世纪头10年,本·拉登一直作为全球恐怖主义的“精神领袖”而存在。如今,这个恐怖大亨终于被击毙,但民调显示,80%的美国民众认为,击毙拉登并没有使美国更安全。恐怖主义是否会继承拉登的衣钵卷土重来?未来国际社会的反恐任务是否依然艰巨?就此,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反恐问题专家李伟,中国国防大学教授李大光。

  环球人物杂志:拉登之死对“基地”组织有什么影响?没有了拉登的“基地”组织,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李伟:拉登被击毙后,“基地”组织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而是在5月6日,才通过互联网发表声明,证实其领导人“已经死亡”。这说明,拉登的死对“基地”组织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令其措手不及。

  但总体而言,拉登的死对“基地”组织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9·11”以后,“基地”组织的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过去的“金字塔”式逐渐演变成了分散式、网络化的全球恐怖势力。具体而言,“基地”活动的支撑点由原来的南亚“基地”国际恐怖势力核心扩展到4个,包括南亚“老巢”、伊拉克、阿拉伯半岛(主要是也门)和北非。这些恐怖分支都具有独立发动恐怖袭击的自主权和能力,不一定听命于拉登的命令和指挥。拉登在“基地”组织中的实际作用日益下降,对整个国际恐怖势力的影响也仅限于精神层面。因此,没有拉登,“基地”组织的基本架构也没有被摧毁,依然能照常“运转”。

  环球人物杂志:谁有可能成为“基地”组织新的领导人?拉登死后,“基地”组织会进行一些政策调整吗?

  李大光:从目前来看,“基地”二号人物扎瓦赫里最有可能成为该组织新的领导人。现年60岁的扎瓦赫里出生于埃及,曾是一位家境殷实的医生。20世纪80年代,因为支持抵抗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游击队,他与拉登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相遇,并成为亲密战友。1993年,扎瓦赫里成立了埃及第二大宗教武装组织“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该组织曾刺杀了埃及前总统安瓦尔·萨达特。“9·11”后,扎瓦赫里戴着眼镜的面孔经常在视频中出现,对美国及其盟友进行指责。他和拉登的分工很明确,发表视频讲话的侧重点也不同——拉登主要对“基地”成员及恐怖势力进行鼓动、号召,扎瓦赫里则制定具体的打击战略、目标。统计显示,扎瓦赫里通过视频出现的次数甚至已经超过拉登。也有情报人员分析说,扎瓦赫里才是“基地”真正的掌权者。

  李伟:然而,即使扎瓦赫里日后成了“基地”组织的领导人,他对恐怖势力的影响也将仅限于精神层面。“9·11”标志着“基地”进行恐怖活动的战略和打击目标已经确立。新头目的出现,很难改变既成的国际恐怖发展模式。同时,“9·11”后国际反恐的态势也使“基地”不可能再像以前那么“嚣张”。因此,无论谁成了名义上的领导人,都不会进行大的政策调整。

  环球人物杂志:“基地”组织会对美国进行报复性袭击吗?

  李伟:我认为报复性袭击必然会发生。“基地”在5月6日发表的声明中号称,将发动更加猛烈的恐怖袭击,这和“基地”组织的战略目标也是一致的。没有击毙拉登这件事,“基地”也会继续发动恐怖袭击。只能说,拉登的死是一个导火索,“基地”借此进行恐怖袭击,并刺激、号召更多的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加入。这也是很多人都说“拉登死了比活着更可怕”的原因。

  环球人物杂志:面对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美国应该如何应对?

  李伟:美国的应对措施分为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短期而言,美国国务院已经发布公告,提醒出国旅游或在境外居住的美国公民提高戒备,防范拉登之死引发的反美袭击。美国方面5月3日还宣布,关闭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和3个领事馆,等待进一步通知。

  长期来看,奥巴马对国家安全团队进行了调整,包括任命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接替盖茨出任下一届国防部长;任命驻阿富汗美军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为中情局局长,其原职务由美军中央司令部副司令约翰·艾伦接任,这些举动都和击毙拉登以及今后的反恐战略有关。前不久,美国国土安全部还专门调整了其恐怖威胁的预警级别,由原来的五级预警改为二级预警。

  环球人物杂志:除了“基地”组织这股恐怖势力外,美国还面临哪些恐怖威胁?

  李伟:同情、支持、追随、崇拜拉登的民众是潜在的恐怖分子,再加上“基地”组织的盟友,如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塔利班等,一起形成了遍及世界各地的恐怖网。拉登死后,首先站出来说要报复美国的就是这些盟友。

  李大光:美国除了“基地”组织外,还面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塔利班势力的恐怖威胁,美国土生土长的恐怖嫌疑人也不断出现。美国籍恐怖分子安瓦尔·奥拉基涉嫌制造了2009年12月的袭击航班未遂事件和2010年的纽约时报广场袭击,令全美风声鹤唳。因此,美国也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本国公民发布了通缉令。美国评估认为,这个人对美国的威胁,已经超过了拉登。

  环球人物杂志:在您看来,美国遭受恐怖威胁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李伟:美国反恐有多方面的因素,归纳到一点,是美国仅仅从本国利益出发,不承认当前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如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多元化的宗教信仰。200多年来,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一直要向世界推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所谓的民主。众多矛盾由此激化,这也最终造成了“10年反恐,越反越恐”的恶性循环。

  环球人物杂志:“9·11”之后,美国反恐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拉登死后,美国的反恐战略会不会有所调整?

  李伟:10年中,美国反恐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布什时期单边的、以反恐战争为主轴的反恐;第二个阶段是奥巴马时期多边的、抛弃反恐战争、软硬兼施的反恐。击毙拉登只是奥巴马贯彻其战略的一个成果。接下来,奥巴马还将延续这一反恐战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情报先行、特种打击、国际合作。即使奥巴马在2012年总统大选中没能连任,美国也不会改变现行的反恐战略,最多是进行微调,换个提法。

  环球人物杂志:拉登之死对美国及全球未来的反恐局势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大光:拉登之死,实际上为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一方面,因金融危机而趋向内敛的美国国际政策,将随着这场胜利重新变得外向,获得推动经济改革和政治上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追捕拉登是美国出师阿富汗的重要理由之一,如今拉登不复存在,意味着阿富汗战争策略以及亚洲战略安排都会有所调整。

  拉登之死,使抓捕“9·11”元凶的过程走向终点,却不能使被“9·11”改变的世界再变回去。未来世界的和平与安宁,需要国际社会的齐心协力,而消除恐怖主义的道路,注定还会漫长而艰难。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