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小岗人在当年率先搞起“大包干”

    78年安徽小岗村,一群农民为了吃饱肚子,结“同盟”、按手印私下搞包产到户,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包产到户官方术语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1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中央印发关于农村改革第1个“1号文件”,正式肯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详细]

78年邓小平在天津参观新建的居民住宅区

    1978年9月20日,邓小平在天津视察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三个月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再次提出了“先富”的思想,当时的提法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人”,包括“企业、地区、社员”,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会后,邓小平关于“先富”的标准说法被表述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详细]

陈云

    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
    “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是改革开放3条经验——“猫论”、“摸论”、“不争论”中的其中一条,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详细]

新华社重新播发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谈话

    1982年1月,邓小平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华人时指出,叶剑英提出的九条方针,“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一国两制”概念的第一次明确提出。
    “一国两制”这一最早为解决台湾问题量身订制的构想,却率先运用到了香港问题的解决上。1984年12月,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用“一国两制”原则圆满解决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详细]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秋,胡耀邦获辞中共中央总书记。继之,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此时,改革开放已近十年,国内思潮涌动,基本路线之提出实欲为中国未来之发展建规立矩。1992年,邓公南巡至深圳,说:“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详细]

邓小平来到深圳皇岗口岸

    邓小平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南巡”期间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谈到“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至此,“发展是硬道理”传播开来。这句话加上他说的“三个有利于”的论断,后来就成了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这些论断有力地打碎了“姓社姓资”问题的精神枷锁,再次推动了全国的思想大解放,迎来了又一轮的经济大发展。[详细]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签字仪式上举杯庆贺

    1986年7月10日,中国正式提出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从此开始经历从“复关”到“入世”(加入世贸组织)的马拉松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了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也由此经历了新一轮繁荣增长。[详细]

江泽民在十六大上作报告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同年11月14日,十六大一致同意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详细]

胡锦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重要讲话

    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并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详细]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能够成为一个坊间话语,概因2006年央视推出的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这部电视片讲述了500年来人类现代化进程过程城中,相继出现的9个世界性大国兴衰更替的过程,以期从中找到中国现代化崛起之路。对此电视片本身优劣的评论逐渐延及到“中国何以崛起”的深刻话题的讨论,尽管结论莫衷一是,但也因此至少扩张了民众从“世界历史”角度看自己的视野。衡量一个国家“大国崛起”,必然要先具备这样的视野和胸怀,并完成了自己的现代化转型,胜任了“世界公民”的责任角色。[详细]

30年流行语录系列策划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

匿名发表 会员代号: 密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