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终日不散 污染还能被平均?

17省区市十面“霾”伏 北京河北发最高预警

肆虐中国中东部的雾霾至少到1月16日才会缓解,而这天将是石家庄人在这场被称为“河北今年最强大雾”中生活的第13天。而昨天已有该市市民表示,在空气中甚至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焦煤味道。

昨天,在环保部的120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达到或接近污染指数500——这意味着最高级别的污染——的城市依然只有4个,石家庄、邯郸、保定和北京,前三个是500,北京是498,它们蝉联了前四名。

而河北省和它所包围的北京,昨天都发布了最高级的霾橙色预警。北京已是连续3天空气质量六级污染。

与此同时,雾霾也在扩张:湖南昨天发布了今年首个大雾红色预警,武汉6日起的重度污染或许会持续到18日,广西昨天出现今年以来首次全区性大雾天气,珠三角近八成站点PM2.5超标……

“我昨天刷过的黑皮鞋今天成灰色皮鞋,试想我的肺也是黑色?”在对污染表达惊惧的同时,网友直呼“是时候反思发展与治理的关系了”,“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是不行的!”

新华社发表微评:恼人的雾霾迟迟不走,还不断加重。各地临时抱佛脚应对措施不少,也体现了相当的人文关怀。但这显然不够,浓雾中我们需要看清自己脚下的路,更要认真梳理生态中国的大路。狂躁式发展让不少人不少企业不少地方把以邻为壑当作公理,完全不讲生态公德,雾霾在给我们上生动的一课。[详细]

环保部官网显示北京仅轻度污染 系平均值

北京及周边地区依然被雾霾笼罩,环保部官网上却有一条“北京:轻度污染”的数据。环保部官网数据中心显示:1月12日,北京空气污染指数174,空气质量“轻度污染”,而与北京相邻的石家庄、保定、邯郸三地空气污染指数均高达500,空气质量“重度污染”,天津、唐山等地空气污染指数也高达400多。[详细]

政府应对乏力 雾霾成因难产

让人窒息的脏空气毒空气,逼着中国人思考粗放式的发展和自私的现代文明带来的恶果。这一次的重污染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尚无权威的报告和分析,但显然,肯定是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所累积的恶果。GDP数字有多虚高,今天的PM2.5数字就有多高。中国人不仅正面临着“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悲惨式发展,也面临着“一边住别墅一边被熏死”的危机。

面对雾霾,民众的应对尚属理性,并没有习惯性地带着受害者的情绪和站在道德高地上将问题都推给别人,推给政府,而是反思自身的高碳生活对环境的破坏作为。此次雾霾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煤炭消费和机动车尾气,PM2.5爆表,我们不只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我们为了取暖而消费的煤炭,为了出行方便而使用的汽车,伤害着我们自己的肺。这种反思下,很多人都在雾霾天中停驶汽车,倡导低碳生活,从自己做起应对环境危机。

相比公众在重污染天气中的自省和成长,政府相关部门在这一次雾霾危机中的预警不足、反应滞后、服务缺位让公众在被雾霾包围下的憋闷中又添了一层“堵”。比“爆表”的PM2.5数字更让公众喘不过气来的,是政府部门应对雾霾上的少作为。

雾霾笼罩中国一些城市已有两天多了,虽在及时披露有关信息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可至今还没有政府部门向公众通报此次雾霾天气的成因,政府部门提供的警示和服务也严重滞后。据报道,这种恶劣的雾霾天气还将持续,就到工作日了,学校应不应该停课,公共交通应该如何作为?是否应采取人工降雨缓解污染,政府对此似乎并无准备。

更让人无法原谅的是,政府并未以让舆论和公众看得见的方式去努力治理雾霾问题,并没有让公众看到政府的努力。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遭受雾霾的围困了,2011年年底时弥漫大半个中国的雾霾,至今仍让公众记忆犹新。雾霾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解决雾霾问题?雾霾天来临时政府该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加以应对?可从这几天的应对看,政府部门与以前相比仍没有长进,没有经验,没有服务,缺乏应对准备。[详细]

面对雾霾,政府只能袖手旁观?

这次大范围的严重空气污染,可以说前所未见,但与媒体、网络上热议相比,现实中,空气污染的问题似乎有点冷。在北京,空气污染之下,民众的生活依然照常,大街上时常看见孩子、老人;室外健身场所依旧热闹;快递员、清洁工无防护在室外工作;大街上车流滚滚……

而北京环保部门虽早就启动应急方案,但这样的应急,民众固然看到了频繁的信息发布,但似乎很少看到类似暴雨雪灾等强有力的部门联合行动,施工、清扫、企业生产、学校户外活动等,并没严格按应急预案要求执行。

而相比其他地方,北京其实相对较好,至少还有环保部门不断刷新污染数据,给民众健康提醒,一些学校也自觉地取消了户外活动,最新消息说,教委已叫停极重污染地区学校的户外活动。可在其他地方,甚至连污染数据即时发布,健康提醒等最基本的措施都难以看到。这些地方从政府到民众,对于空气的严重污染,几乎处于漠然的状态。[详细]

实际上,雾霭来袭,虽然政府能够做的不多,但也不至于像现在一样只能坐等。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强力应对机构整合各部门力量,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气象局发布空气气象指数、环保部门公布数据、教育部门建议减少户外活动、卫生部门告诉大家要戴口罩等各自为战。涉及整个城市全部人群的应急行动,单靠某个部门显然分量不足,而是应该由市政府牵头,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其次,我们不能只在灾害发生后才懂得反思平日工作的不足,而应该未雨绸缪,应急措施须前置。应急预案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应该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具体举措。比如在什么情况下,机动车应该限行、在什么程度上,中小学应该放假,在什么时候重点的排污企业应该减产甚至停产,这些应急举措应该在没有发生灾害之前就有明确的规定,而不是当灾害来临,由专家建议、网友提案的形式来供应政府决策。

同样,减少污染单位的排放、减少工地施工、公车部分停驶、增加清扫保洁作业、叫停学校户外活动等要求,需要动员到许多部门单位。这样的动员如何到位,如何做好监督,当有机制的保障。此外,减少户外活动、减少车辆上街等社会动员层面,要想执行好,需扩大信息发布渠道,如可以像暴雨预警那样,短信通知到每个人,还可以让居委会、社区医院、车友会等介入,做好民众的说服工作。

从去年以来,各地纷纷公布PM2.5的监测数据,但是也仅仅是公布数据而已,如何将监测数据用于支持应急预案启动之中,似乎并无明确说法。那么我们建立PM2.5的监测数据又有何用呢?

面对雾霭,公众应从改变自我开始

每逢空气污染、水不干净,总是想起儿时故乡的田园生活。袅袅炊烟在绿树蓝天掩映下是一种生活的气息,小河浣洗在笑语欢歌声中是一种生活的情调。人们从大自然那里讨生活,从空气呼吸,又向空气排污,从小河饮水,又在河水中涤污。这种原初状态的自然生活之所以充满了自由惬意之美,就在于大自然具有净化能力,这种能力完全能够承载山民们的排污行为。

从本质上言,城市生活遭遇雾霾、污水之困,还是与人们这种原初状态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城市不比乡野,有那么大的山、那么多的水、那么密的树、那么广的庄稼、那么少的人。一边是人口几何级数的增长,一边是大自然自净能力的缺失,这一“剪刀差”的结果,怎么会不出现让人忧心的局面?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并没有适应高人口密度、低自净能力的城市环境,还在沿用原初状态的生产生活习惯与方式。一个人、一家企业排污,怎么污染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都不会大,然而,在一个动辄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里,如果大家都这么肆意、追求自由惬意,不受约束、不讲公德,城市的生活又怎么可能与“美好”有缘?

数千万人共同生活在这么逼仄的城市空间里,真的不可以既从空气里呼吸又恣意向空气中排污,真的不可以只要求别人讲文明守规范而自己是例外。“从我做起”“从点滴累积”,也许比所有指责和埋怨都更有建设性,都更是一份“增量”。因为如果不这样,都希望别人首先开始做,其结果必然是每个人都从中受害。空气污染,不分贫富贵贱,同呼吸共命运。这些年,有关疾病的急剧增多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各项致污源中,企业的排污首当其冲,数百万辆机动车的排污亦可能等量齐观。空气治理,政府监管力与动员力则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变量。因之,如果企业只要效益不要空气、水,严治甚至取缔就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如果每个人能够坚持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这点滴行动就是最美的城市文明。如果政府部门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则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详细]

伦敦甩掉“雾都”帽子经验值得借鉴

1952年的伦敦,是名符其实的雾都,12月6日开始,城市连续四天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极低,司机甚至需要人坐在引擎盖上指引才能开车。四天的浓雾直接间接造成1.2万人死亡,这是和平时期伦敦遭受的最大灾难。而如今,到过伦敦的人都会为它的自然风光所倾倒。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减少居民取暖煤炭使用

20世纪中叶,由于英国还没有进行“去工业化”,大批的工业企业和居民家庭需要大量使用煤炭发电和取暖,致使伦敦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1952年持续4天的“烟雾”竟然造成1万多人死亡,这一惨案使英国政府和人民惊醒,他们意识到必须在改善空气环境上下大力气了。英国于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并逐渐实现了全民天然气化,停止了燃煤,并逐步将重工业设施迁出伦敦城外。

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污染已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污染的首要来源。英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对小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严格限制。2003年,伦敦市政府出台了“堵塞费”(Congestion Charge),对那些进入市中心的私车征收 “买路钱”,由此获取的收入则完全用于改善伦敦的公交系统。此外,伦敦还规定不向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车辆颁发执照。为了进一步减少污染,伦敦一直大力发展地铁、公共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以减少私家车的“刚性需求”。

1 建立节能办公楼,利用新型能源

此外,伦敦有21%的空气污染物来自于建筑物的取暖需求。为此,伦敦政府通过建立节能写字楼、提高现有建筑能源利用率、利用新能源等方法减少此类污染。

今日之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城区三分之一面积都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拥有100个社区花园、14个城市农场、80公里长的运河和50多个长满各种花草的自然保护区。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碧水粼粼,去伦敦寻找“雾都”的人们肯定要失望了。[详细]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面对头顶昏暗的天空,越来越多人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实时发布空气质量数据,提醒居民减少户外活动,督促施工单位控制扬尘,强制机关单位停驶部分公务用车……北京等地启动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力争将污染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然而这些事后的末端处置,难以替代系统、科学、高效、有力的源头治理。

如果一定要出门,不要骑自行车,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以及开车多的路段,避免吸入更多的化学成分。也最好不好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减少PM2.5做贡献。

近些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但是这一成绩远不足以令人乐观。连日来浓雾重锁的城市污染再次警醒我们: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向前,工业化、城镇化还将持续,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空气污染防治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详细]

“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面对雾霭,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怅然坐等冷空气为你我解忧。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212期:伦敦是如何治理雾霾污染的

污染是病,得治,这方面,伦敦的做法或可为我们提供经验。

第211期:市容市貌岂能凌驾生命之上

为市容市貌夺走流浪者的御寒棉衣,市容又怎能凌驾于生存权上。

第210期:官方回应也应“走转改”

公众需要真相,政府亦须坦诚,时代在发展,官方回应“走转改”势在必行。

第209期:弃婴缘何“命若垃圾”

“袁厉害式收养”存在违规,政府的责任又长期缺位。

第208期:闯黄可罚配套须前置

闯黄可罚,但是相关配套设施须前置。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