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独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38种,包括闻名世界的藏羚羊、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白唇鹿、马鹿、雪雀、长嘴百灵、普氏原羚、玉带海雕、藏雪鸡等。此外,冬虫夏草、红景天、藏茵陈、大黄、秦艽、雪莲等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物种。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最西南端的一处原始森林,在跨度海拔1400多米至4500多米的山体垂直气候带上,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火尾太阳鸟、成年后双臂长出点点尖刺的西藏棘臂蛙、仅在西藏狭小地带分布的长尾叶猴家族、以及神出鬼没、幽灵般现身白云之下峭壁之上的红斑羚、全身金黄充满好奇的小熊猫逐一跃入视野。喜马拉雅山南坡动物种类之丰富、与人类接触距离之近,令人惊奇。[详细]
火尾太阳鸟长相惊艳,雄鸟不仅有蓝色头顶、鲜黄的下体,而且腰中系了一条特别猩红惹眼的长羽。雌鸟外形相对黯淡一些,灰橄榄色外衣上系了一根嫩黄的腰带。
额、颊、喉、颏均为白色的长尾叶猴,个个拖着一条比身体还长的长尾巴。作为西藏稀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长尾叶猴,其在西藏分布区域十分狭窄。
棘臂蛙分布于西藏等地,多生活于小流溪。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880至3900米。与其它蛙类不同,棘臂蛙一旦成年,前肢内侧便会生出一圈圈尖锐的红刺,十分醒目。
小熊猫体态优美、毛色鲜艳,平时一般以箭竹笋、竹叶、苔藓、松萝和野果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型动物。近些年,这种仅属喜马拉雅山系和横断山系的特有物种,野外已经越来越少。
雪山之下,高原之上,成群结队的藏野驴和藏原羚在此出没;而镜子般撒落在高原之上的大小湖泊,则当之无愧成为鸟类天堂。地理环境相对单一的喜马拉雅山脉北坡,野生动物种类急剧减少,而种群数量却大大增加。[详细]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一大高原,被地质学家称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生物学家誉为“野生动植物的王国”。这里的气候虽然寒冷严酷,空气稀薄,但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而且独有性高。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部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及遗传基因物种最丰富和集中的地区之一,誉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天然园和高原物种基因库”。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是我国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物种类之丰富完全可以与海南岛、西双版纳媲美,如果与地球上同纬度带相比,则生物多样性可居首。在大峡谷出没,只要稍微留心,就能发现鸟、昆虫、两栖爬行动物,甚至兽类的踪迹。[详细]
由于人口增多和畜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无人区正在急剧缩减,严酷的现实让人们越来越为无人区脆弱的自然环境而担忧,担忧的同时,人们也发出了青藏高原无人区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疑问。
生活在高山冰雪世界、号称“隐士”的山地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雪豹,在珠峰保护区内并不仅仅是个美丽传说。作为全球性濒临灭绝物种,我国青藏高原是雪豹一个极其重要的栖息地。然而,由于高山严寒多变,雪豹行踪飘忽,青藏高原地区雪豹的分布范围、种群大小、活动路径等,至今仍处于迷雾中。
    当地村民多次反映,山上过夜的羊群受到了雪豹袭击。雪豹为何屡袭羊圈?专家认为,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可能已对雪豹生存空间造成了挤压。健康的猫科动物,一般没有胜算都不会主动出击,袭击牲畜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是栖息地环境变坏。[详细]
国务院近日公布一份未来20年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范围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6省、自治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按照这份规划,最近五年国家将着力解决重点地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而远期目标是自然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清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详细]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也是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由于自然环境复杂脆弱,区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繁重。2001年以来,上述规划区域内已经累计退牧还草约16万平方公里,退耕还林约42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0.8个百分点,主要河流、湖泊水质优良,大部分城镇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期限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近期的主要目标是着力解决重点地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中期的主要目标是已有治理成果得到巩固,生态治理范围稳步扩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使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生态环境总体改善,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要求。远期目标是自然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清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