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他们将适时地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7月1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根据重庆一家媒体的调查,超9成网友反对退休年龄延至65岁。共有5000多名网友参与调查,调查选项“退休年龄延至65岁,你愿意吗?”95.84%的网友选择了“不乐意”,仅有4.16% 的网友选择“支持”。
如果退休年龄延至65岁,最需要解决什么呢?在本次调查中,围绕事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就业形势、身体素质等话题进行了调查。 42.59%的网友认为“医疗保障和身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33.21%的网友选择了“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应真正起到保障作用”。18.79%的 网友表示,“就业形势必须乐观”。5.41%的网友认为“该控制剩余劳动力的增长”。[详细]
从上文提到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劳动者是不希望延迟退休的,这是劳动者最朴素的意愿。可能一些专家学者会从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角度来论述延迟退休对社会来讲多么有利,但是延迟退休与否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制定政策首先应该考虑劳动者自身意愿,只有劳动者自己才有资格来判定延迟退休该不该。
有一种说法认为,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劳动力锐减,如果不延迟退休,那么将造成劳动力短缺。从绝对值上来看确实可能会有这种情况,但是靠延迟退休就能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吗?
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分析, “活得长不一定活得健康,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 乔晓春说,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不再单纯用人均预期寿命指标,而开始用健康寿命指标反映各国人口的健康状况。目的是提高人口的健康寿命,缩小国家或各组织间人口健康寿命的差距。
乔晓春认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本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人口健康压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推广“不仅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健康”的理念,更加关注健康寿命。
“现在,我们在研究一项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课题,在美国叫压缩法。”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说,如今,老年人的寿命虽然延长了,但是生活质量不高。很多人到了60至70岁就得了老年病,如老年痴呆、智障、行走困难。比如说他能活到90岁,但60岁以后就不健康了。
从60岁以上劳动力健康状况来看,延迟退休能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吗?
根据人社部《2011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来看,八成以上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有要求,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对35岁以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增长幅度较大。
这份分析显示,85.2%的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35岁以下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3.2%,其中,要求劳动者年龄在 16-2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27.6%,要求劳动者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占35.6%;要求劳动者年龄在45岁以上的仅占4.9%。
虽然这仅是一个季度的分析,但是可以看到,大多数用人单位会青睐年轻人,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年龄45岁以上的仅有4.9%,可以想象出要求劳动者年龄60岁以上的会有多少?
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偏好来看,延迟退休能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吗?
既然无论是从劳动意愿还是从劳动力供求上看,延迟退休都不是受欢迎的决策,那么政府为什么要延迟退休年龄?人社部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
同时,人社部也承认,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涉及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代际关系、社会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延长企业职工退休年龄问题,还存在不同看法和意见。有观点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利于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增加退休后收入;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也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仍供大于求,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挤压岗位供给,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
目前,人社部正在对退休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在总结国内外一些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论证,随着社会共识逐步增多,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详细]
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决策,涉及到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既然是调整,那么应该既可以往前调,也可以往后调,也可以前后都不调,而现在我们看到人社部的方案只是在研究什么时候延迟退休,延迟几年合适,已然认定了这种调整必须是延迟。究其原因,是延迟退休可缓解政府养老支付压力。
由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银研究团队,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撰写了《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报告中说,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
有报道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制度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中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因此,“晚退”可说是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压力的“猛药”。
一方面是将面临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一方面是延迟退休带来的巨大“收益”,面对这种诱惑,政府不严密论证退休是否该延迟退休,只是抛出该延迟几年的命题,这种看似要严密论证的内容,其实早已拍脑袋做了决定。
“65岁退休”,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公共空间中激起了轩然大波。在巨大的质疑声之后,近日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高层人士否认“65岁退休”是目前的研究结果,称是媒体的误读和炒作。目前,人社部的研究重点,主要置于阶梯式退休方面。
所谓阶梯式退休,是指根据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性质和个人对工作的意愿不同,设定不同的退休年龄标准。相比一刀切的延迟退休,尊重了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行业差异,也的确更显人性化。
尽管目前还没有结论指出最终的退休年龄应该在哪个节点上,但既然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已经筹划多年,却恰恰说明延迟退休政策的指向已然是大势所趋,即便具体的年龄节点目前尚无结论,但并不代表未来绝不会得出“延迟退休”的政策,至于是否延至65岁,并非争议的焦点。
即便“阶梯式退休”的提法更显合理与人性。更不乏专家将“阶梯式退休”解释为“蓝领因为从事体力劳动,可以维持目前的退休年龄。白领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自愿退休的原则,而国家机关干部应该按规定退休”。表面的自愿与人性关照背后,却仍然难掩其缺陷与弊端。当白领和国家机关干部这类相对清闲而又性价比高的工作性质,成为“常青树”职业时,相比蓝领工作性质优势的扩大化,更将压缩并减少蓝领劳动力的供给。其引发的职业生命期差异,甚至极有可能加剧劳动力供给的缺口,与政策初衷更是南辕北辙。
“延至65岁退休”显然不能被归于误读和炒作,不能被“阶梯式退休”这件“新马甲”所遮蔽。[详细]
解构这一事件,也许能给更多地方政府提供解决类似事件的更好思路,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在地铁运力明显不足,乘客被挤成相片的情况下,还挤占公共资源来为一部分人解决舒适度,显然不妥。
官员出门行有车,这是惯出来的毛病,公车改革的难点不在于计算应发多少车补,而在于敢不敢下决心敲掉官员的既得利益。
“网络私刑”式的人身攻击或许有些“量刑过重”,甚至有悖于法律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