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协办的“北京科技智库的运行机制”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办。
北京市科协学会部副部长杜杨、调宣部副部长李磊,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建军,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互联网科技工作委员会筹委会主任林建军到会致词,强调多方联合、跨学科、跨领域,探讨科技智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提升战略地位,确立问题意识
科技智库是研究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的一种咨询研究机构,主要依靠专家的意见和思想来获得外界力量的支持并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原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认为科技智库的建设应该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做到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以及国家的重大需求,要加强科技政策、科技战略的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科技智库在整个国家和政府的智库建设中要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要摆在一个比较高的战略地位;弘扬 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相结合,注重向公众宣传。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科技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提出,建设科技智库,须有开放的思想、问题意识、注意逆向思维, 选择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重大战略问题,具有前瞻性、针对性、问题性,还有可替代性的方案。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学院教授陈禹认为,智库研究分几个层次:基本理念和方法、领域热点议题、政策议题等;智库需要思想的创新、理念的变革,等等,需要沟通和交流,建立平台,从 基础开始,“猛药”和“补药”都需要。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要通过不断的思维创新提高科技智库的开放性;智库实际上就是两大作用:一是为决策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引导一个时代的潮流;要在思维创新上把握新的时代性的特色,智库才会有强劲的生命力,要围绕重大的战略需求,整合各方面的研究力量。
“智库研究成果的展示不同于普通的学术研究。”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周程指出,智库充当出谋划策的作用,做咨询决策,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了解所处的环境,需要各自的学科支撑;他介绍了日本诺贝尔奖出现“井喷”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段伟文认为,智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统观和洞察,更应该是对无知的、敏锐的一种觉察;智库不是对现行政策的执行,而是“创造性的反对”;智库要有专业精神,也是有局限的。 北京化工大学STS研究所所长、教授张明国分析了科技智库中的“叠加”现象,认为智库建设需要战略思维、未来思维、系统思维、多元的预决策思维、场域思维等,避免资源浪费。 中国中铁建工集团宣传部长戴荣里提出,科技智库要有问题意识,既着眼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又着眼于未来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要实现科学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二、探讨运行机制,注重协同创新
建设科技智库,应该发挥在重大选题、组织策划、咨询形式、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核心引领作用和在决策理论、方法和数据、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学术交流平台,资源转化平台、信息汇集平台,成果发布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扁平高效, 资源共享的科技智库发展格局。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刘海波分析了循证决策范式与智库功能发挥等问题,“基于证据做决策”是决策研究和实践的基础性共识,有三种性质的决策:操作性决策、趋势性决策、愿望性决策,政策质量注重有效性、效率性、统合性、 时效性、发展性。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指出,通过智库形式影响公共政策的走向,事实上是知识分子要分享公共决策权利中的建议权;科技智库是让中国科技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形式,主张在中国适度推进渐进式技术治理模式,减少决策失误。 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立伟认为,科技智库的发展一定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要充分注意协同创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跨领域、跨学科,落实“小中心、大外围”的方针,建立公共的信息交流平台,注重评估和反馈。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部门总工程师潘坚提出,在决策者和智库之间要建立辩论机制,让世界各界的智库不同的观点都亮出来,举行听证会,正反两方面观点都要有。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学院教授王伯鲁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角度指出我国的司法解释应该有一个适度的宽松,以此给“双创”留下一定的空间;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注意科技前沿的法律空白,高新技术研发领域潜在着许多风险,迫切需要法律上强制约束或者限制,技术研发者要有道德自律。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孙涛提出科技智库的建设应该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力量的关注,鼓励青年人努力实现重大科研突破,促进他们更快的成长,要加强科技社团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三、突出北京特色,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
北京要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应加强科技智库建设,突出思想性、创新性、专业性、前瞻性、针对性。建设高水平的北京科技智库,要有特色、有成效、有方法、 有品牌、有品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孟建伟强调,北京科技智库同中央有些差别,应该结合北京的实际,考虑北京的特点,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适合北京的特点服务于北京;把握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问题,立足于产业,最终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与生产力的解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董春雨认为,智库的针对性很强,需要头脑清醒,需要配套的完善性,保证政策实施的连续性与综合性;智库对提升公众的科技素养要做很多工作。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总体部部长刘大鹏指出,智库做的工作就是要使一个系统从不满意的状态提升到满意状态,找到它的路线和方法,要有开放的心态,不但要有理论,也要有工具,需要具体实践。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分析了为什么要建科技智库、科技智库要做什么、北京科技智库怎么建、应该怎么做等问题。科技智库具有几个特征:科学思想库、智囊团、外脑、总体设计部、决策咨询所、参谋部。科技智库是科学思想工厂,是知识、方法的储备库,是工具百宝箱,是高精尖人才的孵化器、蓄水池,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是完备、齐全的数据库,是科技发展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要预判科技前沿的科技发展趋势,对科技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并提出应对方案,前瞻性地提出未来竞争优势的领域和重点布局,对已有的观点、理论提出怀疑并进一步加以批判分析,防止发生颠覆性的错误。具体来说,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联合北京市科协、科委、科学技术研究院以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媒体的力量,打造“小中心、大外围”的科技智库体系;在治理结构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智库内部治理机制;建立专兼职结合的专家队伍,组建跨学科、跨机构、以问题为导向的智库研究团队;要设立专项资金,实行政策性与开放性兼顾的公益性、长期性开放式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培育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环境;健全制度,对智库建立的条件、程序、方法、效率等进行明确规定,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传播,向上向下、对内对外多维度 传播推广智库成果。
中国发展战略学会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盈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劲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柳亦博,知本家智库吴坤岭,江西财经大学教授王耀德、黄欣荣等以及部分媒体代表出席会议,参与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天津行政学院副教授凃明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李新鹏、孙恩慧等提交了论文。
会议分析了北京科技智库建设的宗旨、目标、方法和具体运行机制,着眼于科技思想库的建设,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探讨科技智库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趋势、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认为应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部门、高校、民间智库等研究力量,为北京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智库,服务首都发展,特别是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提出政策建议。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要突出“科技”特色,积极开展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前瞻性问题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智力支撑。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