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集中上马互联网金融园区
从2013年开始,在“支持金融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的口号下,二十多个城市已建成或正在筹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目前,建设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的城市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活跃城市;第二类是南京、天津、杭州等具备一定金融与互联网基础的城市;第三类是宁波、大连、成都、赣州、贵阳、昆明、郑州、西安、泉州等不太具有前两类相关优势的城市。
调查发现,为推动产业园区发展,各地政府都拨出专项资金用于集聚产业。如天津市经济开发区设立了额度为1亿元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南京市秦淮区设立了总额为3亿元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些城市出现了同城多区争上马的现象,例如北京有两个区、深圳三个区、上海两个区、南京两个区都建设了类似的产业园区。
为争取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落户,同一城市不同产业园区和不同城市的产业园区之间竞争激烈。比如,目前国内P2P做得最大的宜信公司就先后接收到多地邀请,要求其将分公司或者相关业务部门到当地互联网金融产业园落户。为了有效吸引企业入驻,贵阳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提出了对新设立或新迁入贵阳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
调查显示,地方政府之所以较为积极上马互联网金融园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寻找新的财税创收机会。由于大部分传统金融的税收归属省级财政,传统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区县无法分享相应税收,而互联网金融企业进驻产业园后,其税收则归区县政府,为地方财政开辟新源。南京市今年一季度相关统计显示,全市金融业入库税款20.78亿元,同比增长22.16%。除去传统金融三大行业,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新兴金融业税收突破亿元,同比增长约60%。
二是缓解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人均产值高的金融行业属无污染产业,但大型金融机构较难吸引,因此地方就将互联网金融视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北京市海淀区金融办自创办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以来,已陆续接待几百名前来学习的各地金融办官员。其原因是,大家都会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验,毕竟各地政府都存在产业升级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
三是实现房地产资源再利用。在全国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在开发商的推动下,借互联网金融概念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如北京市石景山区在废旧钢厂、海淀区在烂尾楼上建立起产业园,上海、昆明等则委托大型开发商主导运营园区。
一味热炒概念易埋下金融隐患
调查显示,尽管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成为地方看中的“香饽饽”,但若没有统一规划,建设难免出现盲目跟风的态势,如果监管力度再跟不上,就可能有潜在金融风险。
多地建设冲动难遏,存在资源浪费现象。部分城市为加速发展“圈山头”,存在“规划一块地就打造产业园区的冲动”,没有代表性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明确支持政策就跟风上马。2013年底,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就开始筹备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建设规划,并多次进京调研。今年初,由于预招商效果不佳和产业基础薄弱,该市政府不得不主动搁置计划。尽管地方出台了多重激励措施,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是能摆脱地理束缚,实现金融资源再分配,这意味着产业园区模式对于企业吸引力有限。有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士坦言,“相对于北京的金融资源、技术人员和市场认可度,重庆、西安等地即使承诺给我税收优惠,解决子女读书、家属工作问题,也不能吸引我去落户。”
作为最早推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建设的北京,半年多过去了,石景山区和海淀区两大相关产业园的入驻率并不太高。瞭望智库在现场看到,北京海淀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共4层、4万平米的办公楼内仅入驻了5家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最初开园时确立入驻的江川金融、国金租赁和马可金融都难觅踪影。
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继续升温的态势来看,相关产业园区建设泡沫很难避免。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地方不依据当地特色和资源合理规划,在经历一轮行业洗牌后,一些产业园会在浪费大量政府资源后可能成为荒芜之地,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
入驻标准不一,非法集资行为趁虚而入。调查表明,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行业初期发展,虽能起到一定的产业扶持作用,但在监管细则仍不明确的情况下,大力推动有为园区内企业信用背书的风险,这在个别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中已有所体现。
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分工来看,如果地方金融办没有承担监管职能,这会导致各地产业园企业入驻标准不一、业务范围差距明显、运营情况悬殊较大的情况。部分地方将园区招商运营权外包,项目承包商在早创收早盈利驱动下,把关不严,使得一些借互联网金融之名、行非法集资和传销之实的不良企业混入。
由于目前互联网金融还缺乏相应监管,当初入驻产业园主要是为了能够体现出在政府的监管下开展业务,提高市场可信度,相关的税收优惠、房租减免等政策并无吸引力。
今年4月,北京海淀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就清退了一家涉嫌非法集资的入驻企业——“德丰杰(中国)投资理财集团”的公司。该企业以新注册的众筹公司名义申请入驻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但却在产业园内组织投资理财产品培训活动,涉嫌触及非法集资红线。
小额贷款公司扎堆,加大金融杠杆风险。在广州、成都等地,为使民间资本阳光化,园区建设重点放在小额贷款公司积聚上,鼓励当地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入驻园区,向互联网金融转型。但在没有加大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小额贷款公司倾向于摆脱原有资金杠杆限制,并利用互联网放大杠杆效应,从而有易将区域风险扩展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从地区来看,浙江、内蒙古、广州等地的民间金融风险,在经济波动影响下已存在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苗头。
以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P2P(即peer-to-peer的缩写,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为例,目前全国范围内P2P网贷平台超过2000家 ,在未来两到三年的行业洗牌中,将有一批跟不上规模的中小平台被淘汰。地方政府现在快速聚集起的一批P2P公司,一旦遭遇行业整合加速,就容易暴露金融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已有119家P2P平台倒闭或跑路,涉及资金约21亿元。从各省问题平台占比来看,内蒙古以40%高居榜首。
两方面着手规范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
为防止互联网金融园区集中上马引发区域性甚或系统性金融风险,减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瞭望智库认为,目前亟需研究采取相关措施,将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建设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一是叫停或延缓缺乏条件地区的建设项目,加大金融办对园区入驻企业的资格审查。以内蒙古、云南为例,其是否具备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的客观条件(互联网基金、金融市场基础等)值得认真评估。
针对一些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开发,要谨慎审批,防止盲目招商和政策落实走样。对于地方政府主导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地方金融办对园区入驻企业的资格审查要严格把关。据了解,海淀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清退涉嫌非法集资企业之后,金融办已将申请入园企业的资质提高到注册资本金一千万以上。
二是加强公司注册监管,加快落实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发挥协会和地方政府作用。目前,不少互联网公司钻监管细则尚未落地的空挡,打着“金融信息服务”的名称,做正规金融机构的“擦边球”业务。许多地方虽没有金融牌照审批权,但当地工商部门掌握着含有“金融信息服务”字样的公司名称的审批权,并以此作为吸引企业入驻园区的筹码,对此需要明确内含并加强监管。
依照“一行三会”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分工,目前只有第三方支付、P2P、众筹、货币型基金几种类型有明确监管部门,但大数据金融、移动金融、金融搜索等互联网金融形式还缺乏相应监管部门。专家建议,在有关互联网金融监管顶层设计尚未正式出台前,地方监管宜紧不宜松。
瞭望智库了解到,为了弥补监管方面的缺失,一些地方政府在建立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的基础上,也在筹建相应的协会组织以实现行业自律。这其中包括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山东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可考虑给地方政府配置部分权力,发挥地方政府贴近一线,了解实际情况的优势。同时,在鼓励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上,宜鼓励地方政府从整合、公开政府及市场相关数据入手,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打造坚实的信用体系,控制行业风险。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