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生女孩不能承受的“感动”之重

2015年08月11日09:16  新闻专栏  作者:傩送  
王昱人 王昱人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傩送

  她曾经“感动吉林”,6岁起带着弟弟拾荒给患病父亲买药,十多年间靠捡废品捐款近3万元资助80名学生。她最近“震惊羊城”,今年4月大学毕业前夕,突然 从华南师范大学离校出走,当时正参加一等奖学金评选。失联两个月后,26岁吉林女孩王昱人发出遗嘱邮件欲吃安眠药自杀,最后关头被警方和其家人合力救下。 (《信息时报》8月10日)

  王昱人离校出走并欲自杀的原因,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在评选一等奖学金时遭受了不公正对待,班级组织的一场听证会变成了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批斗 会”,她被指责不懂得感恩、拖欠学费,按规定没有资格参加评优;而拖欠学费并不是她的错,她的家乡政府曾承诺帮助她解决上大学的费用,只是一时没有到位。 而学校方面则是另一番说辞,指出她申报的一个荣誉加分项目有意见分歧,因此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

  看了这则新闻,我觉得自己很难对王同学的遭遇表示同情。虽然事情真相尚未明了,但若仅仅因为没能评上一等奖学金就负气离校出走,甚至想到自杀,的确如许多 网友所言,“太脆弱”、“玻璃心”。作为曾经的“感动吉林十大人物”之一,王昱人小小年纪就知道拾废品补贴家用,那时是何等坚强自立,而如今却为了一点虚 名就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何其可悲也。

  对王昱人而言,一等奖学金主要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早就被她视为理所当然应归为己有的荣誉,因为之前都是如此。不仅年年有奖学金,王同学头上还顶着“感 动南粤校园”等耀眼光环。王昱人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十多年来一直被外界认定为道德楷模,现如今居然会遭遇道德、诚信方面的指责,因此当“同学们都说她不 好”时,她的心理崩溃了,她无法面对如此巨大的评价落差。

  从2004年被评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到就读华南师范大学,王昱人一直在刻意维护自己的道德模范形象,这多多少少导致她的性格偏执,目前已有三家医院 均诊断出其患有心理疾病。而对她的家乡政府而言,当“感动人物”变成某种政绩时,更需要不遗余力地维护。在家乡媒体的报道中,王昱人大学四年都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孩子,“同学们都很喜欢她”,老师则夸她“好学生有的品质她身上都有”。而真实的情形未必如此——暂且不论那场让王昱人精神崩溃的评优听证会 是否公正,至少可以看出学校老师和同班同学对她的评价并不高。

  回过头来想想,当初她被评为“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实际上也很别扭。自家那么困难,还要去捡废品资助80名贫困学生,以至于交不起上大学的学费,需要政府 救济;正常的情况应该是,捡废品用于自己交学费,其他贫困学生的学费让政府解决——整个事情都拧巴了。王昱人早年舍己助人的行为虽然高尚,但有点过于“奋 不顾身”了,须知自助才能助人,因此并不值得过度表彰。

  说句老实话,我对形形色色的道德模范评选一直都颇有微词,尤其是过早地将某种道德荣誉施加于一个未成年孩子身上。道德模范不仅仅是表彰和肯定一个人的过 去,更建立在这个人的未来会一如既往这样一个假设性前提上,这其实是有很大风险的。王昱人一直都生活在“不断感动别人”之中,这无形中对她本人造成巨大压 力,不能忍受哪怕一点点来自外界的道德责难,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高处从来不胜寒。种种荣誉加身,让王昱人已经不能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必须活在光环之中,整个世界都以她为中心。一个从前自立自强的女孩子,如今变得经不起一点风浪,这是她个人的悲剧,而值得反思的,则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表彰机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感动 王昱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