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的布局图上,文化渊源深厚绵长,产业互补态势明显,丝路基金陆续到位,可谓是前景一片大好。然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虽然是由利益驱动的,却不是仅仅许以利益便可促成的。《一步之遥》里,文章特地找到姜文请教花钱的法子,务必要让自己摇身一变,从“new money”成为“old money”。按理说华夏文明熠熠生辉,丝路遗址遍布西域,中国在开拓“一带一路”经济带时是很有资本去做个“old money”的。然而有了本钱,有了商机,究竟要如何去和人家谈生意?本文的观点是,“21世纪丝绸之路”自提出伊始便是巧借了文化的名义,盘活了历史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仍然要重视文化的软实力、巧渗透。文化外交,不外乎知己知彼,求同存异,将心比心。
一、“一带”:俄、美的既有布局
上篇文章说到,中亚经济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先不必提它直达中东、远通欧洲的地缘价值,也不必提它丰富的能源矿藏,只说它市场广阔、有充足的剩余劳动力,就无疑是转移我国国内过剩产能的绝佳去处。然而,即便中亚并非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传统焦点地区,近年来也颇有一番风起云涌。
(一)俄罗斯的中亚战略走向
首先是俄罗斯一直致力于在中亚建构双边和多边合作关系。俄官方口径认为,俄罗斯与中亚各国相互高度依赖。这种依赖很大程度上是地缘政治上的:俄与五国共有7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沿中亚边界地区集中了俄罗斯相当大的工业发展潜力,有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也有重要战略交通干线。在这一衣带水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国内自然出现了保持俄罗斯文化传统的、讲俄语的侨民与俄罗斯民族,为区域政治绑上了文化身份与情感认同的纽带。从实际的合作角度来说,中亚是俄罗斯商品的一个销售市场,在俄罗斯原料出口、机器、运输设备以及近年来的纺织品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中亚对俄罗斯主要是劳务输出。中亚地区还是重要的能源产地,与俄罗斯在能源贸易方面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然而总体来说,近年来俄罗斯在中亚的地位明显削弱。尽管它还保持着中亚各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但从2009年开始双边贸易额已经急剧缩减。在中亚地域外交中,最无防卫能力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更希望依靠俄罗斯,而实力较强的国家则试图与俄罗斯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俄罗斯顺应了这种趋势,重点发展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在去年出台的调研报告中,俄罗斯意识到了美国、中国、欧美、伊朗乃至土耳其等国在中亚的上升实力,并且致力于详细拟定出一套长期稳定的、不着眼于短期经济收益的中亚战略。[1]
(二)美国的中亚“大游戏”
与俄罗斯在中亚的苦心谋略步步为营不同,美国在中亚的利益结构正在经历一场剧变。过去十几年来,阿富汗问题始终是美国与中亚对话的主要问题,然而随着撤军完成,美国的利益坐标将出现重组,政策调整也势在必行。目前,美国学者对于战后美国在中亚的利益组成仍有争执,主流观点是,美国在该地区仍有某些利益,如平衡中国与俄罗斯;维护中亚主权和推动区域一体化,使其参与到世界经济市场中;维护地区安全,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保持监控等--可以看出中亚的地位已经下降为一般性地区利益和地缘政治监控的范畴了,不再对美国具有特殊意义,中亚已走出了美国外交中心。由此我们可以合理预测,中亚和美国在双方外交中地位将会出现双下降趋势,美国对中亚的兴趣、关注和援助都会减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退出东亚游戏。由于美国对东亚已无至关重要的需求,被束缚的手脚开始松动,其地位反而会更主动,政策的自由度将比过去更大。美国会更乐意去推动自己的地区设计和改造,对中亚政治的不满也会上升。不过其外交资源的减少和可能的现实利益损失同时也制约着美国的政治冲动。综合各方因素考虑,美国目前最可能的做法是维持和观望,不做重大政治投入,倾向于使用柔性的方式施加影响,包括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和非政府组织的途径等。[2]
在中亚新的“大游戏”里,美国将以谁为主要对手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学界目前认为,鉴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势力分布,美国目前的主要遏制对象还是俄罗斯;不过若近期无重大变故,美俄在中亚的竞争将以柔性为主;对于中国,在我方未表现出在中亚建立势力范围意图的前提下,美国将会谨慎欢迎我在中亚的发展。然而考虑到美国越来越把中国作为全球竞争对手,在中亚对中国的抑制将趋强。
由此观之,中国目前的身份和形势反而相当有利,既解体的旧账,又无战争之隐痛,还有自新疆以西一线文化上的共通,政治合作阻力较小。不过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想涉足东亚也不宜与美俄硬碰硬,柔性政策也是相当值得采用的。
二、海上丝路的角力
(一)美、日:有战略,也有实力
美国在重返亚太的大战略背景下,将实力从中亚撤出后,自然要寻觅新的势力范围,这个新的战场就是东南亚。又或者说,美国从未离开过东南亚。
一方面,美国政府利用其军事和经济优势,吸引东南亚各国来加强盟国和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在东南亚的军事基地投入,大力扩展自己在东南亚的势力和影响,也就是“硬实力”。另一方面,美国又运用软实力,充分结合它东南亚国家的科技文化外交等因素的吸引力,推广政治形态和价值体系。实践证明,美国的巧实力战略对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整体谋划助力甚多。以菲律宾为例,菲历史上曾多次经历文化输入,但时至今日,唯有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在菲律宾群岛屹立不倒且生根发芽,菲民众对于一切美国的舶来品近乎盲目地崇拜,在国际政治上也是明显的唯美国马首是瞻,俨然是美国在东南亚的“小儿子”。
在东南亚的势力交错中,日本的战略意图同样相当明显。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以来,展开首脑外交,提高其政治影响力;经济上推动区域合作;军事安全上插手南海事务,扩大军事存在;在社会文化领域提高广泛帮助,提升日本战略力。以上种种,无不意在利用东南亚的经济活力带动日本经济发展;谋求控制海上战略通道;为走向军事大国铺路;提高地区影响力,争取“入常”。或许,还有顺应美国战略,分担美在东南亚的压力,联合地区国家围堵中国的战略考虑。[3]
即便不考虑美日动作,东南亚国家内部形势也相当复杂,民族宗教混杂,文化丰富多样,势力盘根错节,反华势力甚嚣尘上。我国在该地区遇到的障碍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认知的错位和殖民化因素导致的岛礁争端。二个是由中国的崛起造成的邻国崛起的心理困境,如美国一个经济学家说的很对:“一个让你觉得再难过不过的事情就是你的邻居比你有钱”。三是由不可避免的经济竞争造成的发展困境。[4]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
在东南亚,中国也并非没有比较优势。相比于美国,中国的地缘位置更为优越;相比于日本,中国无需背负曾经殖民者的尴尬身份。此外,我们还和东南亚邻邦共享不可替代的多方面共识:
首先是政治共识。在二战以后,世界的国际秩序形成了新的格局,新的秩序中以东南亚和中国为代表的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地身份,建立了新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在大家共有历史命运的基础上,凝聚起了我们和东南亚的政治共识。
第二是经济共识。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不仅人民币不贬值,还提供了超10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凭此一点,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还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组织的地区外国家,第一个与东盟签订自贸区协议的国家,第一个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国家,第一个承认东南亚无核的国家。
最值得大谈特谈的第三点是历史共识和人文共识。我们和东南亚的人文交流,除了丝绸之路,还有郑和的远洋船队,在马来西亚、印尼今天还能看到郑和下西洋的印迹,印尼很多居民至今仍声称自己是“郑和的后代”。此外,还有宗教的交流。除了佛教外,郑和是穆斯林,在某种程度上也传播了伊斯兰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在泰国,红楼梦、三国演义都有翻译本,已然成为他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越南,有1200多年的时间里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900多年的时间里是中国的一个郡,当地继承了儒家文化的传统。越南语中有百分之七十的词汇源自汉语,他们的庙宇和中国的很相似,春节也是越南的国家节日。由此,当我们走在东南亚街头时,常常有不知身在异乡的熟悉感。若说政治形势瞬息万变,经济同盟也易被打破,那么至少文化和历史共识是深藏血脉之中,抹杀不去的。
这样分析下来,“一带”与“一路”的突破口都落在了文化外交上--对于文化上的共通之处和认同,宜以发掘和发扬,使之成为合作的基石乃至契机;而对于信仰上的冲突和历史遗留的不和,若能从人心入手,包容之、消弭之,那么由此而来的现实冲突也就迎刃而解了,正所谓扬长补短,福泽后世。
三、文化外交:变革中求突破
值得强调的是,文化外交也有不同的种类和层级。政府推动的“中国年”、“孔子学院”等无疑是文化外交中最主要也是最传统的内容组成。社科院全球战略研究所的许利平先生认为,目前文化外交的主要形式滞后于现实需求,第一手段单一,第二是机制僵化,第三就是缺乏项目评估和监督。这种官方对官方的形式,即使我方政府一腔热血,若对方政府兴致不高或当地民众并不买账,那么金钱便是白投入了。此外,官方形式有时会意图过于明显,耗费巨额预算的孔子学院在多国遭受抵制,就反映了各国对于文化输出的敏感程度之高。
由此,文化产业便以其手段上的多元、柔性和隐蔽成为中国和东盟关系的新引擎,除去增强文化软实力外,还可实现经济效益上的双赢。在这方面,双方都处于起步阶段,对彼此都不太了解。据调查,东南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我们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有很大的落差,他们承认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认为大陆的通俗文化很落后。与此同时,东南亚几国近几年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印尼、泰国等国的文创势力都不可小觑,我们的研究力度还是不够。历数世界大国,无不是文化产品输出大国,美国的文化输出靠“三片”,日本有动画,英国有音乐影剧,法国有时尚,韩国有娱乐,中国的文创拳头产业又在哪里呢?
民间交流,如旅游、留学等也是润物细无声的好法子。说到底,文化是一群人的心理程式。中国长期以来被西方妖魔化,我们再怎么费时费力费钱地澄清事实,也比不上吸引外国民众亲自来中国看一圈来的直接,同时还赚取了一笔旅游收入。同样留学生也是输出中华价值观的绝佳桥梁,因为教育是最能改变人心的方式,布尔迪厄早就论述过教育机构里的“符号暴力”。韩国就是一个极端的样子,现在韩国在中国留学的人多如牛毛,然而他们要么学成后不愿意回国参加激烈竞争,要么就是回国后无法进入社会权力阶层,这是一个生物链,是中国人的头疼之处--韩国的精英圈子主要还是留学欧美日本的人把持着。然而假以时日,接受中国教育和熏陶的人多了,成了气候,就可能替换原来的人,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便渗透进了该国的高层圈子里。东南亚目前来我国留学的人也日益增多,这是个好机会、好兆头。此外,还有培养机制和路径的问题。在大多数外国留学生不懂汉语的情况下,如何大批量快速地输出我们的文化呢?利用英语的语言霸权培养我需要的精英是个值得考虑的方式。当然,这只是短期的战略,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和通行力。路径与机制的灵活性不仅是在说教育,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文化外交活动。利用现有途径和平台去推广我们的价值观,何乐而不为呢?
再往深了说,文化外交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沟通,其中最深层的就是心灵的沟通。价值观在国外大部分是和宗教有关,所以宗教交流很重要。比如在缅甸,我们最成功的文化交流厚度就是灵光寺佛舍利在缅甸的展出,可谓万人空巷。而在大部分国民都是无神论者、唯物论者的中国,有时便会不自觉的忽略了自己和对方的心灵。精神上的过于唯物,难免就堕入了物质、物化。我们的企业在谈判之时,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便不能和对方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让对方觉得没有受到尊重,生意自然就谈不成了。还有,若我们不能认识到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更重要的内容,如家庭和休闲,便会在外籍劳工管理上困难重重。一言以蔽之: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目前的中国处在物质主义的巅峰,我们对物的东西太过于追求,对精神的东西完全失去了关注,自己在文化上空虚了,静不下心来,又怎么去打动对方呢?
绕了一大圈,文化外交的第一要义还是在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我们须得先知道自己的文化是什么,再弄清了别人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把我们的东西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推广出去,内容纯粹、动机纯良,文化外交便水到渠成了。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