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1日16:16 新浪智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解决好农村发展问题至关重要,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农村如果发展不起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很难实现。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这是长期以来农村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抹除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弊端,即便改革的方向完全正确,也需要时间的积累,更何况农村的改革还需要不断地深化。因此,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可能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影响深感忧虑。但是,近段时间以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创新浪潮使我的忧虑顿减,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有效破除城乡二元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契机。

  一、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末,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其中手机网民5.57亿,占整体网民比例达到85.8%。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这意味着每4个农村居民中就有一个网民。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消息闭塞、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农民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地寻求“三农”政策、农业技术、农资产品、农产品销售、城市用工等各种信息并进行双向的交流。有些发达地区的农民还通过网络推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生活。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农民因为工农业剪刀差为国家的工业建设作出了贡献,生活条件没有很大的改善。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是城乡的信息不对称,使农村、农民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由于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市场不是出现“蒜你狠”、“豆你玩”这样的游资炒作,就是出现大量农产品卖不出去烂在地里这样的极端情况,农民在农产品价高时赚不到钱,价低时则蒙受重大损失。此外,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康师傅”变成了“康帅傅”,“娃哈哈”变成了“娃恰恰”,农民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正在改变这种格局,类似今天会议主办方一亩田统一平台模式和协办方聚超网这样的“P2R”商业模式,都砍掉了容易混进假冒伪劣商品的中间环节,实时呈现供求信息,杜绝了假货,是消弭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典型例证。

  国外学者早在70年代就指出了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我国的改革进程虽然缘起于农村,但是市场化的进程和重心更多地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信息不对称广泛地存在于开放初期的东部地区和国外市场、中西部农村和东部地区之间。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财富的增长就变得十分困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农村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补足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一重大短板。互联网抹平了现实世界的城乡之间由于交通、区位等因素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虽然互联网也因为信息量过大带来新的信息不对称,但是这种困难是城乡平等的,城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差距被补足了。在这种条件下,农村所拥有的丰富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就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潜力。

  二、互联网打破了城乡资源配置的单向流动的困局

  长期以来,无论是自然资源、优质农产品还是青壮年劳动力,城乡之间资源的流动均是以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为主。这其中固然有城市化过程中自然的原因,但是长期这样抽血式的单向流动是不正常的。这种造成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不正常现象与我们的体制机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户籍制度,农村的优秀人才通过高考上大学、过去还通过当兵提干等方式离开了农村,落户到了城市,但是城市的优秀人才却无法回到农村去落户。长此以往,农村人口的文化等整体素质就被如筛子筛选过,成为老弱病残的集中地,这与我国过去几千年来农村遍布乡绅知识分子的传统相背离。再比如金融资源,我们很清晰地记得若干年前,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大规模地裁并农村金融网点,即便是留存下来的网点都是以吸收农民存款为主,基本不在农村乃至县域经济中提供贷款等金融支持。这种情况到今天都还是在传统银行业中存在。

  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正在逐渐改变这一态势。首先,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农村创新、创业的空间,正吸引大量人才回归农村。过去在城市打工的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开淘宝店卖农产品,希望利用对本乡本土的各种资源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财富的创造。一些已经在城市落户的大学生也开始回到家乡,虽然没有立即解决户籍、土地等问题,但利用祖辈的宅基地、自留地等开展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村旅游等项目。例如,我认识的北京昌平较偏远农村的一个大学生村官,在淘宝网上开特色婚庆制品店,利用网络进购原料,在村里请留守的村民加工,再通过网络卖出去,效益很好,甚至国外的订单都来了。

  其次,互联网金融正在扭转金融资源从农村流失的局面,一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城市募集闲余资金,以农村、农业作为主要客户发放贷款。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形成了与传统金融截然相反的金融资源流动方向,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从东部发达地区流向中西部农村。农民的支付结算、资金获得都比过去要方便很多,[JP2]农村的一些专业养殖户、种植大户尤其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青睐。互联网金融正在为农村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第三,用互联网营销的农村旅游等服务项目,正在吸引大量的居民旅游消费从城市、国外转向农村。一些农村为作好旅游产业,环境由此也得到极大改善。这些农村旅游项目通过互联网吸引大批城市居民来体验生活,极大地拉动了消费。例如,吉林长白山脚下二道白河,一个从城市回来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农村旅游,开创了很广阔的天地。浙江省的桐庐县努力通过互联网推广农村旅游,发展美丽经济,2014年全年,该县乡村旅游接待516.4万人次,同比增长99.2%,经营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03.7%,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75元。

  农村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热情正在消解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对农村发展的禁锢,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动力,我们的改革仍然还要与时俱进,去顺应时代的潮流,进一步促进创新。

  三、互联网将给农村治理带来深刻变化

  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在为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为农村的各项精神文明建设、科教文卫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农村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必将对农村治理带来深刻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来,农村的文化生活总体而言是比较匮乏的,农民除了在家看电视以外,或者在村里打麻将、赌博等等。互联网的介入,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通过互联网,农民和城市居民几乎可以同时观赏到网络新闻、在线电影、电视剧等等,农村和城市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同等的满足。网络在线教育、在线课堂等等能够为爱好学习的人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各种在线书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物流将书面教材送到农民手中,从而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将越来越密切,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诊断、远程治疗以及在线体检等等,现代医疗方式将逐渐改变病人集中涌向大城市大医院的状况,患者在普通县级医疗中心就可以得到与接近大城市医院的医疗服务,这样生活在乡镇和农村就更加的健康和方便,这就更加有利于人才资源向农村的回流,继而有利于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因互联网而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人口结构知识水平的变化,将对农村的治理带来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现在还不明显,但必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作用的持续发酵而变得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这种变化是正面的。积极的,因为总体上看,互联网是将封闭的农村熟人社会推向开放的更广阔的因互联网连接的社会体系当中,且由于互联网社交的作用,这样的封闭转向开放不但不会引起道德水平、信任关系的下降,反而会通过互联网的关系将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进一步延伸,继而促使更广泛的良好的社会自治的实现。这与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熟人关系社会被打破,陌生人社会信任关系下降、道德下滑、交易成本高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互联网将社会每一个角落的细节都随时放在大众聚焦之下,以前无人关注的农村的各种问题随时可能引发社会的关注,不管是管理者还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都更加注意自己行动的影响,不再存在“天高皇帝远”的幻想,这对农村治理的影响也非常大。互联网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值得进一步期待。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最新

故宫文创产品应该把握的底线

一名90后在收到故宫博物院淘宝店卖出的“御前侍卫手机座”后,先网上评价“已完全被萌哭了”,再打算入手一个“容嬷嬷针线盒”。这个“容嬷嬷针线盒”令我比较反感,如果他不是调侃,故宫真的开发出来这类产品的话,就属于戏说了。

中共老领导退休规矩怎样建立

当时政府机关里到处都是爷爷辈的人物。这些老同志政治上的确老练,经验也丰富,但面对改革新形势带来的精力不济、能力不足也是很现实的问题。这些老同志可能还能撑个五六年,但五年后呢?谁来接班?所以,怎样防止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被当做国家战略问题给提了出来。

轻生女孩不能承受的感动之重

高处从来不胜寒。种种荣誉加身,让王昱人已经不能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必须活在光环之中,整个世界都以她为中心。一个从前自立自强的女孩子,如今变得经不起一点风浪,这是她个人的悲剧,而值得反思的,则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表彰机制。

举报释永信就是唱衰中国?

“释永信事件”原本挺简单,既然不断有人实名举报他违反寺规、侵占少林寺资产等问题,有关部门就该介入调查,如果没有此事,或查无实据,及时还其清白;如果确有问题,依法依规调查处理就是,既不应该也完全没有必要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 遭遇两次原子弹仍活了下来的日本人
  • 我为何主张中国劳工与三菱和解
  • 蒋介石日记为何会频繁出现“戒色”?
  • 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前半生与后半生
  • 被禁的《苹果》为何不如《色戒》幸运
  • 她为何能让佟大为对她死心塌地
  • 古朴宁静的赫尔辛堡中心广场怎么玩
  • close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