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如何做到以民为本?

2016年03月02日09:26  新闻专栏  作者:刘海明  
“两会”代表委员如何做到以民为本? “两会”代表委员如何做到以民为本?

  文/刘海明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到来,有关“两会”的预热报道已经开始。

  2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寄语两会代表委员:以民为本 唱响两会好声音》。可以说,这既是期望,也是要求。

  按说,代表委员的职责是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意味着他们必须做民众和政府的桥梁,代表民众利益去发言,这是他们的职责和义务。那么,《人民日报》的这篇评论是否有点老生常谈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只要稍微留意这两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就知道“以民为本”四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践行起来,把以民为本变成高质量的提案或议案,还有的难度。君不见,有的代表委员常年缺席全国“两会”;有的则是空着手去参会;有的是几十年中“两会”上只鼓掌不直面问题。这样的代表委员虽然数量很少,社会影响恶劣。更多的是,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质量欠佳,真正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后的提案议案,所占的比例不够理想。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人民日报》这个评论呼吁以民为本有其道理了。

  以民为本,首先是以民生为本。不论什么时代,民生都是政治问题。今天,雾霾、经济下行、房价、延迟退休和二胎政策,毫无疑问都是具有标志性的民生问题。不同地区,这样的问题又各有不同。在我看来,作为代表委员,以民为本,这个“民”应该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只有非常熟悉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民众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把那些典型的、有普遍性的问题拿到全国“两会”上去讨论,这样的“两会”才可以接地气,才可以受到民众的关注。相反,泛泛而谈的参政议政,随便写个提案或议案应付差事,无异于尸位素餐。

  以民为本,关键在于以民声为本。民生之所以是民生,就在于它不是某个人的个人问题,而是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必然在社会舆论中有所反映。互联网时代,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是反映民声问题的意见广场。如果代表委员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不妨到网络媒体上进行网上调查,看看网友在谈论什么,听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喜的东西,不必去上会表扬;忧的事情,要去核实,去思考,看看是伪问题还是真问题,是小问题还是大问题,是阶段性的问题还是长期性的问题,是个别性的问题还是普遍性的问题。掌握了民声,就掌握了民意。只有懂得民意,才可以做到发言讨论时的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需要点勇气。有的代表委员满嘴跑火车时胆子贼大,触及民生话题时则顾虑太多。因为说真话在他们看来需要风险。明哲保身哲学,可能让一些代表委员选择了“今天天气哈哈哈”,于是,两会讨论的娱乐化苗头有所抬头。娱乐化的话题看起来蛮好,怎奈这样的泡沫话题很容易烟消云散,没有实际价值。要以民为本,就要有敢于为民请命的勇气。不然,唱响两会好声音,就变成了片面的叫好。这样的“好声音”,不是民众希望的好声音。

  “两会”是个大舞台,代表委员角色扮演是好事坏,全看他们是否真正以民为本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两会 代表 委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