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达标学校挤破头,达标学校却没人去?

2016年03月04日09:25  新闻专栏  作者:不是官话  
不达标学校挤破头,达标学校却没人去? 不达标学校挤破头,达标学校却没人去?

  文/迷途的校长

  我是一名基层学校校长,但我其实也是半路迷失方向的“羔羊”。今天看到有关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答“天价学区房”一事,感慨良多。针对学区房是否值得买的问题,实在够难为袁部长的,他未作答应该算是明智的。你说买吧,政治不正确;说不买吧,那就难免“不接地气”之讥。不过,我不想在这里具体讨论“天价学区房”。我觉得,袁贵仁部长这句“建议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合适的办法”的话在理。

  记得李克强总理也说过:“中国太大了,13亿人口,这么大的面积,不能简单搞‘一刀切’。否则,既不符合实际,也容易束缚各地方的发展。”事实上,不要说“中国”,也不要说××省,就是一个地级市下面的各个区(县市),也不能简单搞一刀切呢。可是,总理、部长等大领导说归大领导说,省教育厅的照做省厅他们想做的。总之,教育领域的“一刀切”,逼得我们这些基层学校整天搞形式主义,那种种“神指标”早已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了!

  且让我先介绍一下有关本地的背景资料,再来说说“神指标”。

  ××区是一个中心城区,人多地少、寸土寸金。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大批进城务工、外来经商等人员不断增加,其子女也随之到城区学校就读。同时,该区重视学校内涵发展,优质的教育服务吸引周边县市区的居民进城入读,从而进一步导致适龄就读人口大增。主城区各校生源爆满,那是因为各校口碑良好,美誉度高。可是,民众的这份偏爱,却没有让我区各校领导脸上多半点光彩。因为比照××省教育厅《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的要求,我们的很多指标没有达到而成了落后分子。

  省教育厅认为标准化建设,是教育打好“质量翻身仗”的重要机会。平心而论,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且慢,请您接下来看看省厅是怎样给基层学校上“套”的——那“标准化”看似高大上,但实际上很不切实际。比如: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要达标,生均绿化面积要达标。初衷没有错,听上去也很美——学校开阔一点,环境绿色一点,多好!

  可是,你知道的,有的主城区人口密度大,土地面积少,人均占地面积本来就不大,在城市中间生存了上百年的学校,更是几乎与周边居民楼摩肩接踵。你就是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也没办法让这弄堂里的小学校立刻开阔敞亮起来!更何况,就读学生与日俱增,使得生均占地、生均绿化,只要和“生均”沾边的指标,这些城区老校都无法达标!

  高高举起的硬指标如同一把戒尺,狠狠打在这些城区老校的身上。上头给的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还要逐年递增,然而哪怕你使出浑身解数,拆的拆、建的建、改的改,甚至数据造假,但一些老中心城区标准化学校的覆盖率远远落后,后继乏力。

  再看看本地市边上考核名列前茅的县市,因为学生都跑中心城区来了,空建的大学校不管哪项“生均指标”都是遥遥领先,甚至领跑全省全国,一不小心还“国际领先”哩。

  环顾左右,像上海还有很多弄堂里的学校,按标准化的要求根本达不了标,但丝毫没有影响其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这不禁让人疑惑:为啥达标的学校没人爱去,“不达标”的学校却挤破头?

  尊敬的代表委员,你们开”两会“辛苦了!可否拜托你们多关心、多聚焦基层教育?如果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指点一下迷津,提示咱下一步该怎么走,则不胜感激之至!

  (作者为基层学校校长。首发公号“不是官话”。纸媒、新媒体或微信公众号转载改编,必须事先征得“不是官话”的授权同意,并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学校 达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